手机
PC版

用科技守护清澈海洋——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学院教授李颖

2025-06-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胖雨珊 作者:​吴江涛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大连海事大学(简称大连海大)航海学院二级教授李颖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成为大连海大首位获此殊荣的教师。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对她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海洋交通安全与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肯定,更是对她向海图强、矢志奉献的褒奖。

逐梦深蓝 立志报国

上世纪90年代初,李颖以优异成绩远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日本知名研究机构工作,待遇优厚。2005年,我国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号角吹响时,她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选择回到祖国,投身科研工作,成为大连海事大学的一名教师。在李颖心中,留学报国的根本,是立足自身领域、瞄准国际前沿、突破技术创新,并为国家输送紧缺人才。这份初心,贯穿了她整个科研生涯。

彼时,原油进口、成品油输出在海运过程中的溢油污染,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和航运安全,而我国在溢油快速识别核心理论、实测数据及技术装备方面却相当薄弱,海上溢油应急反应能力亟待提升。面对这一难题,李颖没有退缩。她选择独具交通和海事特色的大连海大,正是出于对这一研究志向的笃定——“海上探测难度更大,所以做的人少,可正因为做的人少,才更值得下功夫去突破”。

2006年,李颖被委以重任,担任“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水上溢油遥感识别与监测技术”研究课题的负责人,从此开启了聚焦海上交通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科研报国之路。从一间几乎空无一物的教室,到设备齐全的环境信息研究所,李颖带领两名新录取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了“拓荒三人组”,迈出了建设水上溢油应急体系的第一步。

溢油监测 攻坚克难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李颖的座右铭。为了解决海上溢油监测与识别的难题,她带领团队开展核心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在海上重大溢油事故应急共性技术自主研发方面,李颖团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和原创性成果。

团队研制的主被动机载激光荧光、岸基紫外荧光和船载航海雷达溢油探测等系统装备,从根本上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设备垄断。此外,他们还研发了成套的光谱精细化、功能完备化的溢油立体监控与溯源技术系列产品。2013年,李颖主持的“岸船空基海上油膜探测传感识别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她带领的团队也成为当年技术发明奖最年轻的获奖团队。

科研的道路从不是一帆风顺,李颖的科研项目不仅在实验室里进行,更“搬进”了浩瀚无际的大海。为了研究激光诱发典型油种的荧光光谱特性,她带领研究团队多次到舟山、大连、蓬莱等地进行海上实验,一干就是十几天。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物资设备的协调,从飞机上监控传感器成像效果到返回驻地评估数据,每个环节李颖都亲力亲为,和团队成员共同克服困难。她享受实验科研的乐趣,正是这份热爱与坚持,让她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

实战建功 支撑决策

李颖团队的科研成果并非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经过实战检验,在多次重大海上溢油事故应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2010年7月16日,大连中石油国际储运有限公司原油库输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大火并造成大量原油泄漏。面对430平方公里海面污染的严峻形势,李颖闻讯后第一时间向应急指挥中心请缨,主动投身海上溢油应急处置工作,并带领团队成员迅速奔赴溢油第一线。

事故发生初期,为尽快控制溢油,急需获取实时、动态的海上溢油分布信息。李颖带领团队定制卫星影像,连夜进行油污信息提取和制图。即便在浓雾天气,她也乘船在夜间出海,执行溢油监测任务,掌握实时信息数据,为后续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决不让油污流向公海,流进渤海!”这是当时李颖和团队的坚定目标。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机船载溢油探测装备,实现了海上溢油的应急监测和夜间恶劣海况条件下持续探测追踪,实时获取动态溢油信息,准确获取50平方公里轻重油污染时空分布信息,优化清污力量空间配置,有力支撑溢油应急处置工作。清污工作结束后,李颖及所有团队成员已在清污第一线连续奋战整整30天。她因此荣获交通运输部大连“7·16”灭火清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中国航海学会特殊贡献奖。

李颖团队的研发成果已推广应用至全国60多个港口、码头、钻井平台及大量船舶,涉及海事海洋监管、港口航运、石油化工、海上风电等行业。这些成果还在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等重大海上溢油事故应急现场的指挥决策中作出突出贡献,广泛服务于国家、行业和地区的应急和业务化运行,有效支撑国家乃至国际溢油应急体系建设。

春风化雨 培育英才

在众多身份与头衔中,李颖最珍视的是教师这一角色,最喜欢的称呼是“李老师”。她深知,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通过科研可以把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及时传递给学生,让教学与时俱进;通过教书育人可以为行业发展、交通强国建设培育栋梁之才,也让科学研究后继有人。”李颖说。

2008年,着眼于培养适应交通强国和海洋强国建设需要的地理信息专业人才,李颖一手创办了面向交通和海洋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她沿袭自己导师悉心教导的态度,将思想与学术传承发扬。在教学中,她总是结合国际公约的新技术要求,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和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体系。同时,她也十分注重将国家重大战略、行业发展趋势融入课程和教材,积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建功立业的使命感。

在李颖的悉心耕耘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创办仅十余年便成功跻身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成为大连海大最“年轻”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之一。目前,李颖已培养硕博研究生100余人,持续为祖国航运事业输送急需人才。

在学生眼中,李老师是“神一般存在”的导师,对待学生几乎是“有求必应”。有学生缺乏设备,她想办法协调;有学生想上船测试,她积极联系;有学生想出国交流,她认真写推荐信;有学生焦虑不安,她请吃饺子聊天开解。她总是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唯有热爱与坚持。

“李老师从不要求我们发表多少篇论文,她不看重这个,她更在意选题的价值。”她的学生张照亿如是说。李颖始终强调研究的意义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她“较真儿”的治学态度,让学生们受益终生。

精神传承 不断攀登

李颖的人生经历和职业生涯,始终与国家新兴课题及前沿项目同向而行。她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23年,她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并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她还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大连市委会副主委,积极建言献策,为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很多人看来,李颖的人生仿佛“开了挂”,每个阶段都成绩斐然。然而在她自己看来,她总是身处“低谷”:“每当我实现一个‘小目标’登上一座山顶时,总会发现还有下一座更高的山峰等待去攀登。不过,科学研究本来不就是不断探究真理、发现新知,翻越一山又一山的过程么?”

如今,各国深入发展海洋战略和海洋经济,海上交通安全应急领域面临的科学技术挑战也日渐增多。李颖正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如何使空间信息技术及装备更广泛而有效地服务世界和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用代代传承的科技力量为我国蓝色国土安全保驾护航。

科研工作者心中的“国之大者”,从来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自觉瞄准国家急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担大任,敢为人先,发挥才干,深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李颖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海上交通安全及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前沿科技研究为己任,将她毕生的所学所长与护航蓝色国土安全联结在一起,也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中。这名蓝色国土的忠诚守护者,正以其智慧、勤勉、情怀和奉献,诠释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理想信念,展现着新时代奋斗者的使命担当。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科技报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