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建设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保障。交通救捞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持续保持安全生产高压严管态势,强化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落实交通运输部“三十条”硬措施,抓实重大任务、重点工作、重要部位、高难科目和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生产工作,采取四大举措,积极构建“预防—治理—提升”的全周期管理体系,保持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
理念提升
构建安全治理新认知
破除“口号安全”思维,夯实隐患管控根基。交通救捞始终以双重预防工作为切入口,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安全培训与教育活动,全力推动“隐患即事故”的危机意识入脑入心,让职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隐患的潜在危害,在日常工作中时刻保持警惕,主动排查和上报隐患,将事故消除于萌芽状态。
扭转“运动式整治”惯性,推行动态监管模式。传统“运动式整治”方式往往具有阶段性、突击性的局限,缺乏长期性、可持续性。交通救捞结合自身实践经验,积极推行“全时态监管”,以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救捞子平台建设为契机,完善救捞安全信用档案和风险源库。借助子平台,实时收集、分析和更新安全数据,实现对安全风险的动态分级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类安全风险,确保生产全过程可控。
打破经验主义桎梏,拥抱大数据与智能防控。交通救捞正在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安全风险图谱,整合历史事故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人员操作数据等多维度信息。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识别潜在风险点,并实现从传统的“人防”模式向“技防+智防”模式转变,为安全生产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保障手段。
责任穿透
锻造闭环管理体系
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责任落实。交通救捞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各部门在抓业务的同时管好安全,明确落实主要负责人、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等责任,激发全员参与安全生产工作内生动力。
构建三维责任矩阵,织密责任网络。积极打造安全生产三维责任矩阵,压实“项目—班组—个人”责任链,确保每个层级都明确自身在安全生产中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贯通“生产—设备—人员”协同网,切实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生产作业环节、设备维护与人员管理之间的紧密协作,实现安全生产的全方位联动。紧扣时序进度,落实“班前—班中—班后”检查点,规范各个时段的安全检查流程与标准,确保每个作业阶段都处于安全监控之下,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压实标准化责任,推进安全生产举措落地见效。实时跟进修订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解决安全生产明责、履责、考责问题。认真分析研判交通救捞安全生产工作的短板和不足,针对性编制30项《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工作的举措》,解决日常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印发《救捞系统安全督查指南》《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试行)》,明确安全检(督)查“怎么查、查什么、如何改”,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情况、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立运行情况和其他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高风险事项作为必查项,督促推动救捞系统“查问题、除隐患、防事故”。
精准治理
构建风险防控立方体
建立五维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量化评估。交通救捞着力探索从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5个关键维度出发,精准确定风险等级,为风险防控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建立量化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安全生产决策辅助系统。
探索智能预警,提升隐患发现效率。运用科技手段整合设备传感器数据、视频监控信息以及人员定位系统数据,运用数据分析与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对生产现场隐患的自动识别与实时预警,确保相关人员能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切实提高安全生产的智能化防控水平。
开展“显微镜式”隐患排查,确保整改闭环。依据《救捞系统安全督查指南》,严谨细致开展“显微镜式”隐患排查。每年邀请行业专家,对交通救捞重要装备设施、重大工程项目、重点场所区域进行“把脉问诊”。对于发现的隐患,按照定措施、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限的“四定”隐患整改机制,形成隐患排查与整改的闭环管理。
协同配合
打造安全治理共同体
充分发挥“安全眼”作用,畅通安全共管渠道。交通救捞持续推进“安全眼”二维码的张贴,畅通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渠道,强化对职工反映问题的分析处置,提升安全管理的精准性、针对性。
推动安全生产记分管理,强化个人安全行为管理。持续推动安全生产记分管理的落实,将职工个人的安全行为转化为具体的量化指标,督促职工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避免因个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搭建“政学研”协同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力量。积极搭建“政学研”协同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攻关项目,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安全生产应用技术与管理方法,提升安全生产的科技水平。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与科研实力,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向前发展,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交通救捞安全生产治理共同体。
(作者系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