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驱动力,在数据赋能、设施改造、装备应用、业态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完善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技术、数据、资本、土地、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推动构建物流“创新链”“数智链”“绿色链”“安全链”“经济链”。
数字赋能 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互联网+”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互联网+物流”为特征的智慧物流体系建设正加快推进,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的设施设备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助力物流运行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物流业质效提升,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更大规模应用,应用场景的持续创新又将加速技术迭代,形成物流“创新链”“数智链”的良性循环。
赋能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制造业是物流业需求的重要来源,受俄乌冲突、红海危机等影响,急需推动物流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链”是推动物流业转型升级和跨界融合的重要力量,应围绕大宗商品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等重点领域,发展物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物流业和制造业融合水平提升,实现紧密化可控化,构建好物流“安全链”。
推动新业态新模式低碳向绿。“十四五”期,我国数字经济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催生出平台经济、共享物流、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提升了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以网络货运为例,该模式不仅能实现物流运输全程透明高效、减少资源消耗,还可基于用户数据和物流数据的合法合规使用,赋能高效决策管理,拓展物流路径优化、新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等场景应用,打造物流“绿色链”。
生产要素向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流动。数字经济催生了一批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现有岗位和新的岗位,例如智慧仓规划设计、物流大数据分析、无人机驾驶等,都对劳动者的数字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数字化转型将推动形成物流新型生产关系,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培育物流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流动,共同构成与物流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生态,实现物流“经济链”。
创新驱动 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保障
推进企业“智改数转”,促进新场景落地。鼓励物流企业联合科技企业,增强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技术融合使用,提升辅助决策质量和效率,实现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加快物流企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逐步构建有利于保护各方权益、释放数据要素价值的数据产权制度。加快培育多样化、多层次的数据流通交易体系,推动物流各方共同搭建供应链数字化平台。鼓励物流企业对集运中心、物流园区等节点进行改造,建设智能化物流立体高标仓,更新存量物流设备,推广自动分拣机器人等,培育一批物流科技创新应用示范试点企业和园区,并给予适当奖补。
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健全激励机制。加大物流研发经费投入力度,持续提高基础研究在中央与地方财政性研发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探索建立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通过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扩大有效投资力度。针对物流重点领域,设立财政奖补资金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落实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鼓励支持物流企业与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创新链。
优化物流新基建布局,助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物流新基建中长期及五年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感知设施、网络设施、算力设施、数据设施、新技术设施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基建相关机制,探索制定支持符合物流新基建发展趋势的投融资机制,鼓励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参与建设,建立健全物流新基建评价验收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物流企业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布局。在财政投入、金融信贷、土地利用、人才培养、法律规范等方面采取措施,为网络货运、定制物流、低空物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供保障。
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深入推进物流领域数字政府建设,探索发展服务于数字政府的“城市大脑”、区块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政务协同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物流便利化水平。聚焦物流领域的特定场景,推进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的双向互动,将政务数据与场景化的物流数据深度融合,辅助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物流交互式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地理大模型,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培育数字生态。
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出台激励保障措施。探索制定物流领域新型劳动者评定标准,分类制定管理、培育、激励、保障相关举措。对于高水平创新人才,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和贡献为重点,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对于复合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劳动教育教学新形态,完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产教结合深化人才对行业的认识。对于共享物流、平台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快完善劳动规则、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切实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作者单位:新驰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