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二巷进入银岛商务楼停车区,小院里矗立着A B两座6层停车楼,楼内车辆规整停放,几辆大型SUV稳稳停在一层。这只是今年西城区新建成的5处立体停车楼之一。
北京市核心区域停车资源一直处于比较稀缺的状态。聚焦中心城区停车难题,近年来北京市交通部门会同发改、规划、住建、公安交管等部门,结合区域供需情况深入挖潜,通过新建改造停车设施、推进有偿错时共享、规范施划道路停车位等方式,多措并举增加停车设施供给,努力用好有限的资源空间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记者从北京市交通委获悉,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中心城区累计挖潜新建停车位20097个,新增共享停车位10304个,新增人防车位3854个,规范施划道路停车位8326个,累计新增停车位4.2万个,有效缓解停车供需矛盾。
立体升级完善设施 错时共享提高利用率
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设施位于西城区月坛南街32号,原有的停车设备因建设时间长、车位数量少、机械部件老化、车位尺寸不匹配等问题,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西城区城市管理委员会交通综合科科长姜楠告诉记者,西城区相关部门多次组织产权、设计、施工单位开展现场调研,形成了“原拆原建、改造提升”的实施方案,即在不扩大原有停车设施占地面积的基础上,增加车位数量,改善停车环境。
改造后的停车楼可提供104个车位,比原先增加了53个车位,不仅能够覆盖普通、无障碍、SUV等多种类型车辆,还在出入口配备了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和空余车位显示功能。“目前,银岛商务楼立体停车设施已顺利验收并移交运营,白天为周边办公提供停车资源,夜晚为附近居民提供共享停车,最大限度提高车位利用率。”姜楠介绍。
说起如今的共享停车位,家住三里河三区第三社区的于女士深有感触:“之前停车太难了,多数时候要停在路边,早上走晚了,交通提醒就来了,晚上回来又找不着停车位。现在停车是错峰的,即使回来晚了也有车位。”
今年,西城区已经完成了5处立体停车设施的建设,新增了533个车位。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平面停车场向立体停车场发展,进一步实施既有立体停车设施的改造升级。
深度挖掘资源潜力 最大化利用有效空间
“废改立”“平改立”“闲改用”“绿停融合”......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利用居住区内及周边空闲用地、拆违腾退用地、桥下空间等多种资源,累计挖潜新建停车位20097个,持续改善中心城区停车环境。
海淀区紫金庄园小区建于1997年,小区接近1600户,约5000名居民,车位缺口较大,停车难问题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海淀街道紫金庄园社区党委书记万立强介绍:“为有效缓解小区停车压力,满足居民就近停车需求,海淀街道会同区城管委,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对小区内废弃空间进行改造,将其变为‘折叠空间’,增设4层立体停车设施,增加了59个车位。”
“之前每次回家在小区内转好几圈也遇不到一个空位,家里来个朋友,车都没地方停。”提起此前的停车经历,小区住户王女士苦不堪言,“现在我们家终于有了固定停车位,就在新建的这座停车楼内,24小时有保安保障,停车操作很简单,取车一般不超过3分钟,目前还没有遇到停车刷卡排队的情况。”
除了挖掘居民区内及周边停车资源,海淀区、石景山区等借力桥下空间规范管理改造,完成联想桥、红山桥、清河大桥、莲芳桥等桥下空间改造,新增600余个停车位;东城区挖潜使用地面空闲土地,在天坛公园南门东侧建设临时平面停车场,增加停车位126个,为周边居民提供停车服务;石景山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与地下停车设施复合利用,在金都园林公园下方建设公共停车设施,设计停车位1660个,其中充电车位664个,目前已实现主体完工,进一步完善区域静态交通体系。
持续盘活停车资源 结合诉求精准匹配
此外,为进一步盘活居住区周边公共建筑、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既有停车资源,持续推进有偿错时共享停车,海淀区开放甘家口街道办事处停车场,在工作日夜间19时至次日7时、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全天,向周边居民开放有偿共享停放;西城区发出“致停车场的一封信”,持续宣传引导停车场开放共享,中海金融中心停车场、大悦城停车场、玺源台停车场积极响应,为周边居民提供优惠有偿共享服务;东城区朝阳门街道通过摸排调研分析辖区缺口,靶向锁定银河SOHO、新鲜胡同38号、干面胡同西口3处潜力停车场,通过调查日均闲置夜间车位,“一场一策”推动其向周边社区新增共享车位,实现“商务楼宇反哺居住区”,附近社区周边道路晚高峰寻位时间缩短40%,12345热线反映停车纠纷同比下降65%。
北京市还加大市场化平台推广使用,“北京静态交通共享停车”微信小程序已累计注册9.3万人,收集居民停车需求9790条,为居民匹配提供周边2.7万个与诉求相近的共享停车场信息,供居民选择协商。
北京市交通委静态交通管理处二级主任科员尹志鑫介绍,下半年,市交通委将持续挖掘停车资源,有效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治理成效。
编辑:付饶
审核:潘思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