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的家乡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第一座高铁站开通运营。贵广高铁的动车从月寨隧道缓缓驶来,载着我们驶出群山。投身交通强国建设的种子在这一刻深埋我心。后来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我选择了南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
大学四年,通过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团队课题设计和实习实践,我不断提升综合素养。2020年,一个特殊的毕业季,母校通过一场场云端招聘会、一个个优质岗位的精准推送,架起稳稳的就业桥梁。在这样的托举之下,我顺利通过线上面试,带着建设大国工程的决心,入职中铁十一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初入职场,我被分配至广州地铁十八号线BIM(建筑信息模型)室。我深知,作为建设者,唯有扎根一线,才能真正把握交通工程的脉搏。于是,我主动申请调至铺轨基地担任技术员,开启了交通工程建设生涯。
从理论到实践,书本上的规范流程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面前常常“失灵”。初到盾构区间,面对深邃不见尽头的隧道,我一时感到迷茫。现场技术负责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小伙子,想什么呢,往前走啊。”顿时,我的斗志被点燃。接下来的工作中,天未亮我便奔赴工地,测量放线、盯控质量;夜晚则潜心钻研图纸、研习规范。一年没日没夜的淬炼,让我对轨道交通工程有了更扎实的理解,并在见习考核中获评“优秀见习生”。
成长之路并非坦途。在参与轨道交通工程项目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因地制宜开展研究和设计;必须始终保持“归零”心态,虚心求教、认真学习。2022年,我参与重庆地铁项目建设,负责大桥桥面荷载补偿及全线道岔精调工作,通过与项目各方及设计、运营部门沟通协调、科学优化方案,最终推动项目顺利实施,我也获得了年度“技术管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工作五年来,我在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不断突破自我,从见习生一路成长为管理组技术负责人。作为新时代的轨道交通建设者,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工程一线,以实干践行初心,用专业诠释担当,为绘就交通强国的壮美画卷贡献光和热。
编辑:胖雨珊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