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由中交一公局集团为主投资建设的G1816乌玛高速合作至赛尔龙项目(简称合赛项目)沿线洮河之畔,一场以“修复水域生态、守护绿水青山”为主题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圆满举行。在青藏高原特有资源保护管理局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渔政部门监督指导下,甘肃合赛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合赛公司)严格履行环保承诺,投放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极边扁咽齿鱼苗2万尾,为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注入新活力。
生态脆弱区里的绿色坚守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的重点工程,合赛项目穿越甘南藏族自治州,途经高原草甸、湿地等多重生态系统。项目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生态敏感度高,施工易引发冻土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对此,合赛公司自规划初期便确立“生态优先”原则,将环保要求贯穿设计、施工全周期,即前置保护措施,在洮河流域极边扁咽齿鱼活动区域设置警示标识,强化施工人员生态保护培训;针对宁赛尔龙河、洮河等跨河桥梁优化施工方案,采用低干扰工艺,减少水中作业时间与范围,避免大规模围堰;对经洮河的碌曲隧道严控污染排放,配置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与垃圾分类点,隧道废水经三级沉淀池净化后用于项目的便道清扫和洒水,废水百分百循环利用,并使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 95%以上。生活垃圾集中清运,防止水质污染。
科学放流 助力濒危物种保护
此次放流的极边扁咽齿鱼是黄河上游特有珍稀鱼类,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四川等省区部分水域,喜欢栖息在水流较缓、水质清澈、底质为沙石或砾石的水域,以水生植物、藻类、浮游动物等为食,洮河是其重要栖息地之一。作为黄河上游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它对维持水域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起着关键作用。合赛公司联合渔业专家,严格筛选2万尾健康鱼苗,确保放流品种、规格、数量符合环评要求能适应洮河水质环境,迅速融入洮河生态,为濒危边扁咽齿鱼增加种群数量。
“增殖放流不仅是生态补偿,更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守护。”合赛项目安全环保总监叶齐鹏表示,“我们将持续跟踪鱼苗生长情况,联合渔政部门加强水域监测,确保放流成效。”
从一条路到一张网 构建生态共建格局
合赛项目的生态实践,是交通建设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探索"绿色发展"路径,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甘肃省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创建示范项目。项目为甘肃省科技厅与交通运输厅联合揭榜挂帅制项目,《甘肃省黄河流域公路低环境影响建设关键技术研究》成功申报交通运输部“甘肃黄河水源涵养区合赛高速低环境影响建造科技示范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100%,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树立了新标杆。
项目参与的《生态脆弱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荣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零开挖”进洞技术、“草皮移植+草籽选配”、“四新五小”科技创新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施工效率提升30%、能耗降低20%、碳排放减少15%,实现项目施工零污染零排放零弃方。项目联动政府、企业、公众形成生态保护合力,推动“建一条路,护一方生态”理念落地生根。
从科学规划到精准放流,从施工防护到长期监测,合赛公司以“守护生态”为笔,在高原大地绘就绿色发展画卷。这场增殖放流活动,不仅为洮河注入生机,更彰显了中交建设者的责任担当,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宏伟蓝图中,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让高速公路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黄金通道”,更成为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生态画廊”。
编辑:李雨青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