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何双林;岗位:出渣司机;时间:08-05 14:01:03;距洞口:548.5米……”8月5日,在西康高铁柞水连接线隧道工程工地监控室电脑上,记者查看到这样一条信息。据悉,这种可以实时监控的管理办法已在陕西多个高铁隧道施工中得以应用,有效地增进了施工人员安全。
为了实现科技兴安目标,陕西路桥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通过风险预控与科技赋能相结合,构建了全方位、智能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为工程项目高效、安全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前隧道施工人员进洞时在洞口人工签名,现在每人佩戴实时终端定位系统,在电脑上就可观察详情。”负责该工程施工的陕西路桥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部项目总工陶继升介绍说。
西康高铁柞水连接线隧道,由陕西路桥集团承建,为单洞双线隧道,全长1542米,目前累计进尺760米、二衬650米、仰拱及调平层720米,计划明年6月前建成投用。该项目在管理中引入隧道门禁系统,有效解决施工人员进出的自动化识别,这套系统由人员进出定位管理系统、人员和车辆门禁系统、LED显示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组成,替代了以前传统的“人工登记进洞”管理,人员和车辆进出都实现了自动登记和定位管理,做到用科技手段保障工程安全生产,打造精品工程。采访中记者看到,人员和车辆信息日常管理、进出记录,定位信息、数据分析,存储、报表打印等都可在电脑上随时调取;隧道内外部语音实时通讯,通讯更快捷方便;24小时视频监控,可以实现15天内历史记录存储,随时查看。
作为2025年陕西交控的重点服务区提质升级改造工程,陕西路桥集团承建的商洛北服务区项目以“智慧工地”为抓手,构建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体系。
“我们这个项目致力打造数字安全帽与智慧工地的深度融合,创新性引入数字安全帽,GPS+北斗双定位模块、高清摄像头、体征监测传感器、全景智能安全帽视觉SLAM等尖端技术,实现‘人、机、环’三维实时监管。”该项目负责人李永锋介绍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通过GPS、北斗等定位芯片,管理人员可在后台实时查看人员位置,划定电子围栏区域,当人员靠近危险区域时,安全帽自动触发语音警示,有效避免违规操作和安全事故,这一措施实现了精准定位与电子围栏。
内置人体体征监测传感器、气体监测传感器可实时获取人员的心率、血氧、体温等生命体征数据,检测甲烷、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浓度,自动预警人员、环境异常;设有SOS一键呼救按钮,在发生紧急情况时,作业人员按下按钮,呼救信息会即刻发送至管理中心,同时上传人员位置等信息,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为救援争取宝贵时间 ,这一措施实现了智能预警与应急响应。
安全帽采集的音视频、环境数据实时回传后端系统平台,通过分析安全帽收集的数据,在项目管理中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管理漏洞,同时平台沉淀的工地现场数据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项目安全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这一措施实现了高效协同与数据沉淀。
编辑:马琼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