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海阔千帆竞 港兴万商荣——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

2025-08-12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蒋利 作者:李思颖 吴开心

黎明时分,海南洋浦的汽笛声如破晓的号角,惊起成群海鸥掠过波光粼粼的海面。“中国洋浦港”籍国际船舶往来穿梭,巨型集装箱船舶接卸货物;在港外锚地,内外贸同船船舶正加注保税油……晨光中,整个港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这里不仅是船舶的集结地、货物的中转站,更是海南自贸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承载着连接世界、通达四海的使命。

2025年是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扩大开放之年。站在新起点上,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内生动力更加强劲,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成为海南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新增经营主体超过前30年总和、在琼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58个、新设外资企业年均增长57%、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36%……海南自贸港建设7年来,众多国内外企业和投资者,用实际行动向海南自贸港投出了信任票,成为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这一系列亮眼成果的背后,作为海南自贸港发展核心引擎的航运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7年来,海南全力打造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航运枢纽,协同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形成“公铁水空”联动发展格局,为自贸港的货物运输、人员往来以及贸易交流提供了坚实保障。

政策破局制度创新吸引千亿产业集群

6月24日,随着“开平”轮在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完成登记,“中国洋浦港”籍国际船舶总载重吨正式突破600万吨大关。航运企业之所以青睐“中国洋浦港”,正是看中了这份“户口簿”背后的含金量。

海南准兴海运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骥对此深有体会。他从欧洲购入的“准兴9”轮船价约1.2亿元,加入了“中国洋浦港”大家庭之后,受益于海南进口自贸港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节省了超2000万元。陈骥兴奋地表示:“这给企业发展注入了动力,让我们有更多充裕现金流投入到船队扩充和业务拓展中。”

除了进口境外船舶享受“零关税”,另一重政策红利正惠及境内建造的船舶。海南国际船舶登记管理局登记服务处处长张丹竹介绍,“中国洋浦港”船籍港退税政策带来巨大的吸引力,航运企业在“中国洋浦港”登记并从事国际运输的境内建造船舶可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如“宏博16”轮,在国内建造,可享受出口退税超千万元,有航运企业购船成本降低11%以上。

锚定运输来往自由便利的目标,海南建立健全更加自由开放的航运制度,发挥政策优势,持续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中国洋浦港”船籍港吸引力。

截至目前,进口交通工具“零关税”政策惠及47艘进口船舶,免征税额超11亿元,节约企业购船成本超23%,329家企业享受优惠,减免税款近20亿元;10艘境内建造国际船舶完成增值税退税,退税金额超4亿元;国际船舶累计加注保税油97万吨,内外贸同船加注不含税油26艘次;中资“中国洋浦港”国际船舶兼营国内水路运输业务实现首单运营,实现国际船舶从事国内水路运输从无到有的跨越;集装箱货物经洋浦中转参照“国际中转”模式监管实现首单落地,全流程海关监管可视化……

政策的虹吸效应还体现在企业集聚上。如今,已有900家航运产业企业齐聚海南,涵盖船舶运输、船舶管理、船员服务、航运金融等多个领域,一个千亿级港航物流产业集群已初现雏形。洋浦经济开发区发挥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优势,出台了专项促进港航物流产业发展系列支持举措,涉及航线、箱量、船舶登记等。“我们公司开在洋浦,可享受众多优惠政策。”陈骥说道。一系列真金白银的“硬核支持”,让航运企业对在海南自贸港投资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海南省不断完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等国家部委支持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出台并深入实施,围绕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政策制度体系全面构建,200多项政策陆续落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成为中国制度型开放的“试验田”。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据悉,目前,“中国洋浦港”船籍港登记在册船舶达64艘,总运力635.26万载重吨,总吨位354.95万,登记数量与运力规模稳居全国首位。

港航脉动枢纽能级不断跃升

白天运输车辆往来频繁,夜晚码头灯火如昼,洋浦,是一个24小时“不打烊”的繁忙港口。作为海南自贸港航运发展的“主力军”,洋浦以不间断的高效运转,彰显着蓬勃的发展活力。继今年4月2个新泊位投入使用后,6月28日,国投洋浦港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10万吨级公共粮油码头项目正式开工,为港口能级提升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从洋浦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获悉,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并契合自身发展定位,洋浦谋划了27个港航项目,预计总投资超过600亿元。这些项目将从“港、航、产”三大领域高标准推进,全面提升洋浦的综合竞争力,助力其迈向世界一流港口。

在洋浦加速建设的同时,海南“四方五港”的差异化协同发展格局已全面成型。北有作为综合性主枢纽港的海口港,承担着多样化的货物运输与综合服务功能;西有定位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洋浦港区,以及专注散杂货运输的八所港区;南有国际邮轮母港——三亚港,聚焦高端客运与旅游产业;东有发挥区域补给作用的清澜港区。目前,全省港口拥有155个生产性泊位,其中万吨级泊位达86个,配备2个3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约3亿吨,形成了功能互补、协同联动的现代化港口群。

亮眼的数据印证着海南航运业的迅猛发展:2024年,海南水路货物周转量达1.37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7.8%;港口货物吞吐量2.2亿吨,同比增长8.6%;集装箱吞吐量368万标箱,同比增长12.3%。其中,洋浦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标箱,同比增长9.2%,首次跻身中国港口前20强,成为海南自贸港航运迈向国际一流水平的重要里程碑。

从近海到远洋,从国内到国际,海南自贸港正以不断拓展的航线网络为纽带,加速融入全球航运体系。其中,海南自贸港至中东阿布扎比首条直达航线深受海南外贸企业青睐。从“绕路”到直达,这条航线海运速度远超海南外贸企业预期。此前多年,受限于相关航线不完善,海南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中东,从洋浦出发后,需要先到深圳或香港的港口,然后再航行到出口目的地。

航期的缩短,意味着运输成本大幅降低。海南逸盛石化有限公司外贸经理潘亚萍说,中东地区是企业重要的出口目的地,该航线开通后,企业每个月都会将装有瓶级聚酯切片的集装箱送往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中东地区。“这样一来,我们的运输成本可降低12%左右。”

中东首条直达航线开通背后,是海南海运国际航线近年来持续加密优化的缩影。自2018年以来,海南自贸港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海南自贸港外贸服务水平和辐射能力。目前,全省共开通集装箱班轮航线72条,其中外贸航线33条、内贸航线39条,航线网络横跨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4大洲,辐射20个国家49个城市,不仅实现国内沿海港口全覆盖,更深度连接东盟主要国家地区,构建起“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现代化航运新格局,推动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提速升级。

外贸航线的不断加密,使海南与主要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贸往来更为密切,也推动海南产品更快进入全球市场,世界“朋友圈”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海南紧盯琼州海峡“战略通道、咽喉要道、黄金水道、最佳通道”新定位,整合两岸航运资源,成立联合调度中心,实现“五统一”管理。过海时长显著缩短,船舶准点率提升至90%以上,全面实现预约过海、“一站式支付”等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智绿双擎驱动港航转型发展

“自动化堆场的投用大大节省了人力。目前,洋浦自动化作业区的人工成本减少了70%,生产效率比之前提高了20%。”洋浦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海南港口向“新”而行、向海图强,紧盯前沿科技,聚焦发展难题,走好自主创新之路,以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发展示范和有力支撑。

3月18日,海南省首个集装箱港外堆场——海南港航鑫三利物流园堆场建成并投入试运营。该堆场作为洋浦国际智慧供应链中心的关键部分,配备了先进的数字化集装箱管理系统。借助这一数字化平台,堆场能够提供差异化服务,实现集装箱的动态调度和精准匹配。

依靠科技支撑、智慧赋能,海南港口正展现出澎湃活力。海南港口聚焦技术革命性突破,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不仅大幅提高码头装卸能力,为提高吞吐量奠定基础,更通过降低船舶滞港率、货损货差率来提高服务附加值,吸引更多的货主与船东,从而开拓市场蓝海。

如果说以“智”促变可以增强内生动力,那么向“绿”而行则能提升发展质效。近年来,海南港航扛起绿色转型大旗。在洋浦,2.35兆瓦光伏项目熠熠生辉,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67吨,为港口运营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据了解,该港计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建设屋面光伏项目,并在码头第一阶段扩建期间建设风力发电。届时,凭借“光伏+风力”双重发电模式,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将成为海南首个零碳码头。

与此同时,海南港航业积极推广LNG(液化天然气)、甲醇燃料等清洁能源应用,加快建立LNG、绿色甲醇船舶加注体系。7月2日,1.6万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在洋浦实现甲醇首单加注,这也标志着洋浦成为国内首批具备超大型绿色船舶服务能力的港口。

港通四海,连接八方;港口兴,贸易旺。以智能化推动港口高效运转,以绿色化助力港口低碳转型,站在港口看变化,看到的是海南高质量发展活力奔涌;站在港口远眺世界,望见的是海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动能澎湃。

从集装箱到货轮,从一个港口到一片区域,以航线联通世界各地,更好发挥港口以点带面、以一域服务全局的作用,海南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中踏浪前行。

聚链成势高端航运服务业多元进阶

依托海南自贸港“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等制度创新优势,海南锚定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核心目标,以政策红利激活产业创新动能,推动航运服务业态向高端化、多元化加速跃升,在融资租赁、海事仲裁、大宗商品交易、邮轮游艇产业等领域实现跨越式突破。

在航运金融创新赛道,海南率先破局。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通过在海口江东新区设立的融资租赁子公司——纽航融资租赁(海口)有限公司,与香港一家航运企业完成了一艘散货船融资租赁回租业务,项目合同金额超7700万元,标志着海南自贸港首单跨境人民币结算船舶融资租赁业务正式落地。该创新实践不仅为航运企业开辟全新融资路径,更采用了人民币跨境结算模式,成为自贸港航运金融改革的标杆案例。

海事仲裁创新步伐加快,显著提升我国涉外法律服务水平与国际影响力。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若干规定》出台,临时仲裁制度落地实施。2月27日,海南自由贸易港首例涉外临时仲裁案件在洋浦开庭,这意味着海南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创新的域外公信力首次接受国际检验。同时,这是首例从境外回流到海南自贸港的跨境商事临时仲裁案件,是自贸港临时仲裁制度首次成功吸引跨境争议本地化解。

大宗商品交易体系建设蹄疾步稳。依托地理位置、港口基础设施和政策先行先试优势,海南加速布局橡胶、塑料颗粒等期货交割业务,全力打造国际优品集散分拨中心。通过完善仓储、物流、金融配套服务,海南正逐步构建起接轨国际规则、辐射东南亚的大宗商品交易枢纽。

邮轮游艇产业更是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目前,海南已建成运营11座游艇码头,配备泊位2385个,注册游艇超1780艘。2024年,游艇出海22.4万艘次,同比增长37.8%、接待游客147.7万人次,同比增长47.6%。全国首创的游艇租赁开放政策乘员定额放宽举措,不断激活市场潜力。国际邮轮领域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海南接待邮轮45艘次、5.9万人次,入境访问港游客数位居全国首位;三亚—西沙游轮航线获评交通运输部精品航线,2024年游客接待量达6.47万人,成为推动高端旅游消费回流的重要力量。

“站在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的关键节点,港航产业作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纽带,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海南港航将始终以‘开放’为帆、‘创新’为桨、‘活力’为潮,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打造制度型开放的‘海南样板’,让这片蔚蓝海域成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的新高地,为中国式现代化书写更多开放包容的海上传奇。”海南省交通运输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白萱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