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唐山市实现沿海县(区)级海上搜救中心全覆盖

2025-08-12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蒋利 作者:聂晓

近日,唐山市丰南区海上搜救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唐山市沿海县(区)级海上搜救中心实现全覆盖。

海上搜救体系日益完善。自2009年唐山市海上搜救中心成立以来,唐山市逐步推进基层搜救机构建设,先后建成国际旅游岛、乐亭、海港开发区、滦南、曹妃甸、丰南6个县(区)级海上搜救中心,构建了“2+6”两级搜救指挥架构(即2个市级海上搜救办公室+6个县(区)级海上搜救中心),从“单点”到“全域”形成了纵向贯通市县、横向覆盖全域的海上指挥网络。

多维应急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打造风险防控“前哨所”,在县(区)级搜救中心直面辖区内的渔船、小型船舶及沿海作业点,对船舶动态、作业类型(如养殖、捕捞、运输)中的“微观风险”更敏锐。结合本地气象预警(强对流天气、寒潮大风),第一时间向辖区船舶推送预警信息,督促提前返港或规避风险,从源头减少险情发生。担当应急响应“先锋队”,海上险情突发性强,县(区)级搜救中心距离事发海域最近,是“最初一公里”响应的核心力量,能快速调度辖区内的救援资源,缩短救援力量抵达现场的时间,尤其对近海、浅滩等大型救援船难以快速进入的区域优势更明显。熟悉辖区海域地形、习惯航线,可精准规划救援路线。构建多方协同“枢纽站”,海上险情处置涉及海事、渔政、应急、医疗、乡镇政府等多主体,县(区)级搜救中心是基层协同的重要纽带,能够更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信息共享、力量互补”的救援网络,可直接协调附近社会力量(如渔船互助、沿海村居应急队)开展险情救援。筑牢安全宣教“主阵地”,辖区渔民、船员的安全意识是防范海上风险的“软实力”。县(区)级搜救中心贴近群众,结合本地险情案例开展针对性宣教,通过公告栏、微信群、现场培训等方式,普及救生设备使用、遇险报警流程、恶劣天气规避等实用知识,组织模拟演练,让基层救援力量和群众熟悉流程,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创新驱动打造“曹妃甸”样板。曹妃甸区率先探索实体化运行+联合办公模式,区搜救中心办公室与区商渔船舶联管中心合署办公,从“单兵作战”模式进化为与海事、渔政、海警等“多方协同”。通过信息共享、指令直达、力量联动,显著提升指挥协调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形成“曹妃甸经验”。

站点前置织密“四站一会”志愿网。唐山市海上搜救中心不断推动海上搜救志愿者发展建设,从2009年打造环渤海首个海上搜救志愿者服务站,到成立唐山市近海救援志愿者协会,再到唐山国际旅游岛海上搜救中心建成了中南湾、蓝湾小镇、祥云湾和菩提岛4个近海救援服务站点,形成“四站一会”志愿者布局,整合了社会志愿者、船舶等资源,显著提升近岸海域快速响应能力。

护航港航经济高质量发展。曹妃甸区率先探索实体化运行+联合办公模式,区搜救中心办公室与区商渔船舶联管中心合署办公,从“单兵作战”模式进化为与海事、渔政、海警等“多方协同”。通过信息共享、指令直达、力量联动,显著提升指挥协调效率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形成“曹妃甸经验”。

编辑:詹景怡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