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紧紧围绕《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部署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保障海上人命环境财产安全、国家利益和海洋权益为目标,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南海救助力量。
五年来,南海救助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干笃行、“敢上能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海江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努力将规划“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用实干和担当书写时代答卷。
牢记“国之大者” 有力服务国家战略
“十四五”以来,南海救助局加快推进南海海上救援基地建设,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统一部署,持续强化西沙海域、南沙海域值守工作,积极履行国际公约义务,有力保障海上航行安全和物流供应链安全畅通,全力筑牢南沙海域海上交通运输安全最后一道防线。
交通运输部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西沙值班点相继挂牌成立,我国空中救援值守海域向南推进逾500海里,“三位一体”救助格局初步形成。出色完成西沙PSY、南沙 MZJ等专项清除处置任务,忠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进驻南沙海域值守以来,共派遣29批次船舶、12批次直升机(机组)完成南沙海域应急值守工作,成功救助遇险人员733名、遇险船舶32艘,获救财产价值逾42亿元。
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急救助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加强国家海上部门间交流合作、信息共享、救援联动,推进海区巡航救助一体化,“四联机制”提升部属驻地方单位的整体合力。完成“良辉 688”轮触碰广州沥心沙大桥、“新融海 1”轮擦碰佛山九江大桥沉没等应急处置任务,台风“潭美”残涡叠加冷空气引发海南琼海洪涝灾害转移297名洪水受困人员等内陆抢险救援任务,央地协同发力作用显现。
内陆水域应急救捞机制不断健全。积极落实《长江干线水上应急救助基地建设协作机制》要求,支持长江航道局万州救助基地建设,合作开展潜水集训、救助业务培训,共同提升长江干线水上应急救助实战能力。救助飞行队常态化开展“直升机+医院”救助模式,有效打通海上救助“最后一公里”。
锚定“敢上能为” 履职能力显著提升
按照“全天候部署、动态调整、强化巡航、应急联动”总体原则,南海救助局在救助辖区划设粤东、珠江口、琼州海峡、北部湾、海南三亚、西沙和南沙等7处应急值守水域,部署23艘救助船艇、8架救助航空器、8支应急救助队。人命救助有效率不低于96%,沿海离岸100海里内重点水域应急到达时间控制在90分钟内,救助航空器实现昼间夜间有效救助。
“十四五”期间(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25日),共执行救助任务1066起,出动救助力量2289次,成功救助遇险人员2570人(其中外籍211人)、遇险船舶108艘(其中外籍17艘),寻获罹难者152名,获救财产价值约184.68亿元。
扎实做好防汛防台风、强对流天气、寒潮大风应急值守救助,超强台风“摩羯”期间高效救助64名受困人员及6艘船舶;台风“银杏”期间鏖战8天成功救助失控漂流的大型浮吊船“东海工7”及12名工作人员;“海、空、潜”三位一体联合救助西沙外籍重载搁浅货轮“伊曼巴”轮,海上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形象及能力得到充分彰显。
打造“核心能力” 基础设施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完成深圳救助基地陆域工程、汕头救助基地、北海基地改造工程、珠海飞行基地起降配套设施工程,基地布局更加完善。实施海口救助基地扩建工程,三亚综合水上救助训练基地、北海、小洲救助码头扩建工程,基地功能进一步完备,综合救助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南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博鳌飞行综合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南海海域空中救援支持保障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完成6000米级深拖系统、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和自主式无缆潜航器购置并投入使用,海上机械扫测作业深度达到6000米;交通救捞首艘万吨级大型深远海救助旗舰“南海救103”轮顺利交船,具备全球海上搜救和深远海救助能力的平台建设搭建完成;2艘4000千瓦海洋救助船正抓紧建造,将进一步提升琼州海峡通航保障能力;3架大中型救助直升机AW189购置列编运行,南海海域空中救助半径从110海里拓展至200海里。
强化创新驱动 绿色智能持续推进
“十四五”期间,南海救助局实施国家综合交通信息平台救捞子平台建设,提升智慧救捞能力水平;积极参与无人机应用、“海上弱小目标识别算法开发和试点应用”智能图像识别算法优化验证并取得阶段成效,搜救目标识别率不断提升;先后成功牵头1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参与2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1个工信部高技术船舶项目,加快以科技赋能推动救助发展模式转型升级。
《深海拖曳系统海上搜救作业要求》行业标准成功发布; “自主式无缆潜航器海上搜救作业要求”行业标准正在编制;高质量完成“深远海救助装备及技术研发”交通强国试点项目,在国内行业具有领先地位,填补了我国深海搜救设备和技术领域空白,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此基础上,南海救助局积极开展“高海况下应急拖带装备和救助技术研究”新一轮交通强国试点任务。
加快船舶受电设施改造,协同推进完成全局码头岸电设施改造升级,进一步提高救助船舶基地岸电设施使用覆盖率,不断擦亮绿色低碳发展底色。推进救助装备配置与新能源网融合发展,助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专精强特” 治理能力稳步提升
“十四五”以来,南海救助局建立健全实战化训练机制。强化大风浪搜救、大深度潜水和深远海搜寻等高海况下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复杂气象飞行训练力度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开展直升机船载、森林灭火、模块化应急力量快速投送等科目,“三位一体”综合应急能力显著提高。
积极推动建立完善国家救生员的资格、技术、训练等行业标准规范,为救生员队伍的标准化、规范化、正规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以来,共聘任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117人、工勤高级技师1人、技师4人。
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以精湛的技能和优秀的业绩获得多个表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广东省技术能手”称号3人次。成功培养DP(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船长8名,混合气潜水员4名。深蓝领域领军人才建设取得成效,深海救助队队长宋天宇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升预算执行质量。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业财一体化水平不断提高。严肃审计发现问题落实整改,审计责任制落到实处。强化预防预测预警预控,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完善船舶和航空器安全管理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实现救助安全、安全救助目标。
坚持党建引领 文化品牌有效拓展
南海救助局党委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效率启动、高质量推进,印发党建引领南海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工作方案,出台提升新时代海上救助工作党建牵引力的意见,打造“两方案一意见”党建工作布局,不断增强党建与业务融合力,为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助力交通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有效激发基层组织建设效能。将各救助基地党组织建制调整为党总支,以处室、科室(部门)、船舶、机组为基本单元设置党支部,持续打造“支部建在部门、部门长担任书记”同频机制,确保党组织有形覆盖、有效覆盖。面向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需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大力发展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若干措施,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党组各项工作部署不折不扣高质量执行。
大力弘扬救捞精神,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南海救助文化,坚持“出门就是故事,开航就是英雄”,加强新媒体平台运用和多元立体宣传,聚焦重大救助、专项行动、关键节点做好新闻宣传,多维度讲好南海救助故事,打造“船·心”“南海神鹰”等多个党建品牌,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南海救助局广州基地获评全国文明单位。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接力的交汇点上,展望2035年、2050年的光辉前景,南海救助人锚定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救助强局战略目标,全力做好“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安全是基础、履职是根基、实训是保障”工作总基调,全面推动南海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编辑:徐浩田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