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从孤岛到协同 释放水运工程数据乘数效应

2025-08-25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蒋利 作者:张一坤

在天津中交天航局总部技术中心,高级技术人员通过“数字工地”系统,实时阅览马来西亚槟城项目部的数据和图表,并对项目工艺优化等提出针对性建议,实现异地高效管理。在中交广航局耙吸船“万顷沙”轮机舱,轮机长王涛操作存储着20余艘大型疏浚船舶核心资产、3000余条初始化数据的“船舶设备管理数字化”系统,轻敲鼠标便可以锁定他想要的那颗螺丝位置……

当前,水工企业正加快布局工程全流程数字化建设,持续推动创新技术与工程建设深度融合,努力实现跨项目、跨区域的数据高效流通、资源灵活配置。

重塑标准化底层逻辑  释放存量数据效能

数据孤岛、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一度阻碍水运工程数据的有效利用和价值释放。为推进数据从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到应用的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水工建设企业通常以统一数据格式、编码、定义的方式,重塑底层逻辑。

2010年,“数字天航1.0”启动建设,直指业务系统之间因专业壁垒而产生的业务孤岛问题。经过技术人员多年数字治理,该系统集成日常办公、财务管理、业务管理的多系统协同平台,让使用者真正体会到“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便捷。

统筹考量数据标准和业务逻辑,天航局建立“通用规则+业务规则”管控机制,确保数据质量,并对全量数据开展智能清洗与人工清洗,整体数据冗余率下降75%,跨系统共享效率提升70%,决策响应速度缩短50%。

经统一标准“大浪淘沙”,筛选出真正有效数据,显著提升数据准确性与可用性。在广航局,数据仓库集中储存管理多系统、多来源数据,并开展统一的数据编码、命名规范、口径定义等,确保数据在不同系统间的可比性、可复用性。

虽然行业整体的数据标准化水平有所提升,但数字工地概念泛化以及各地技术规范不同等堵点仍然存在,并影响数据在全国、省级范围的应用。对此,中交信息科技集团紫光公司副总经理唐宗强表示,未来仍需进一步推动安全、节能、施工工艺等水工建设领域通用要素相关数据的标准化和开放流通。

发力场景式服务  推动智慧系统本地化运营

随着数字工地建设持续推进,场景式智慧服务正向各水工项目加速渗透。

天航局研发的“数字天航2.0”构建了“1+2+N”体系,即依托1个数据底座,构建数据能力、数字服务双平台,催生N个场景式服务。其中,数据能力平台是汇聚、存储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容器”,细分出19个子类,通过100余个数据接口服务N个业务场景,实现多场景间数据共享、实时调用,满足船舶、工地的智能化升级以及对员工、园区数字化管理延伸的需求。

截至目前,天航局“数字工地”系统共计上线项目1150个,其中在建项目147个,已覆盖天航局全部项目、船舶;自非封闭施工现场产业工人管理功能上线以来,已登记产业工人1.3万人,大幅提升现场人员管理水平。

广航局“生产运营监控系统”将治理后的数据统一服务于生产管理、应急调度、技术质量、船舶调度等核心业务,支持可视化看板、智能预警、统计分析、AI模型训练等多种业务应用,实现数据的高效利用和价值转化。目前,该系统实现在建76个项目全接入。

为提升数字服务与实际需求的适配性,数字系统的定制化、本地化运营十分必要。

“数字天航”服务平台将选择权下沉至各单位和员工,通过应用中心支持“众创”模式。“数字工地—功能超市”提供包括智能塔机、AI数钢筋、环境参数监测预警、视频监测、实测实量、质量检查等功能,施工项目根据实际需要选取功能模块、搭配专属功能合集。据悉,“数字工地”模块集成物联设备智能算法,实现施工隐患AI识别准确率达92%。通过系统性数智化建设,年均减少基层重复填报工作量8000小时,数据共享效能提升4倍。

坚持“统一架构、分层适配”的设计原则,广航局“生产运营监控系统”通过统一架构与接口、数据规范、通用功能模块等标准,保证系统在不同施工场景和项目类型中的一致性。同时,通过项目看板定制、主页定制、灵活配置机制等,满足各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根据疏浚、生态修复等工程属性和业务特点,在初始化界面加载对应业务模块、数据模版,还能为偏远海域或复杂地理环境下施工网络的运行稳定提供多种网络优化模式。

在推进本地化系统运营方面,天航局相关负责人建议,企业还应结合属地政府、业主对工地管理、人员管理、全生命周期数据交付需求等,灵活进行管理调整、数据标准统一、接口提供等。

加快部署数字化交付  构建全生命周期管养体系

近年来,工程运维管理阶段智慧化加速推进,“实体工程+数字化工程”双产品交付成为趋势。

何为双产品交付?即在移交实体工程时,同步移交设计、采购、建造等工程建设相关的文档、BIM(建筑信息模型)等静态信息。此前,入选第一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智慧交通专项)项目名单的大连湾沉管隧道,便是国内首次采用施工及数字化双产品交付模式的项目。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应用,部分领域的双交付产品还从“静态数据归档”向“动态智能服务”模式转变,实现“数据+模型+应用”的数字化形态,将传统图纸交付延伸至全生命周期服务,这对实现水运工程从建设期向运维养护期间的平稳过渡十分重要。

据了解,广航局“生产运营监控系统”可持续接收来自传感器、视频监控、巡检记录、维修工单等多源增量数据,动态更新工程状态信息,实现工程从交付到退役阶段的全程数据积累。这些数据还用于分析研判风险,通过与历史数据对比,发现结构形变、设备性能衰减、环境指标异常等趋势,为养护计划和资源投入提供决策依据。

在保障应急处置方面,通过接入气象、地质灾害、海况等外部信息源,系统可实时预警极端天气、突发事件和结构安全风险。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系统可快速调取工程和设备的实时状态数据,支持应急预案启动与现场指挥调度。此外,系统还支持应急物资、装备、人员的快速调度与路径规划,保障应急处置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从孤岛到协同,水运工程数据乘数效应有力释放。

编辑:张一坤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