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沈阳:补链强链增动能 “东北智造”走出去

2025-08-26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翟慧 作者:本报记者 姜昌昆 通讯员 何飞鸿

“呜——”一声鸣笛声划破晨雾,一列满载精密设备与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东北智造”即将远赴欧洲;国际空港的全货机腾空而起,飞越山海,链接全球;一辆辆跨境集装箱卡车从沈阳TIR集结中心出发,在亚欧大陆上川流不息……一幅东北亚国际门户枢纽的立体画卷正在辽宁省沈阳市徐徐展开。

日前,交通运输部、财政部联合组织开展的2024年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绩效评价结果出炉,沈阳与大连组合荣膺A档评定。

一年来,沈阳以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为抓手,充分发挥内陆口岸枢纽和货物集结中枢功能,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沈阳方案”。

枢纽联动 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时至深夜,沈阳TIR集结中心依旧灯火通明,灯具、太阳能组件、水果等货物从这里集结装车,发往俄罗斯莫斯科等城市。

2024年,沈阳TIR集结中心正式成立,成为国际道路运输联盟认证的东北首个TIR集结中心。截至今年7月,该中心累计完成跨境运输132车次,货值超6000万元,位居全国前列。

今年,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成功获批为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班列开行数量稳居东北第一;国际空港新增“沈阳—大阪”“沈阳—东京—温哥华”航线,临空产业布局加速集聚。

一年来,沈阳重点聚焦国际铁路港、航空港、公路港,精准布局项目,加快推进建设;通过出台《沈阳市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充分发挥中央奖补资金引领作用,新增及改造场站面积98万平方米,新增集疏运铁路3公里,升级更新物流装备1544台(套),初步搭建中欧班列(沈阳)数字化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围绕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联动大连、营口与哈长城市群,进一步强化国际货运通道,深度融入全球市场。

效益凸显 强化补链强链牵引力

大路通途保通保畅、枢纽经济做大做强、平急两用兜底保障……依托补链强链的强大牵引力,沈阳在持续完善枢纽体系的同时,也在持续扩大外部效益,助力区域振兴发展。

面向国家战略,牢牢把握维护国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沈阳持续畅通铁路“北粮南运”通道,借助辽宁省港口集群优势,与班轮航线无缝连接,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面向区域发展,培育临港临空临站“枢纽型”经济。沈阳依托货运枢纽群,大力发展临港临空临站产业,全面覆盖10个产业集群和21条产业链,形成“建设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良性循环。

面向应急保障,提升多式联运枢纽“平急两用”功能。沈阳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安全需求,“平时”承担国家物流骨干节点,“急时”可快速转换调配,转化为应急物资分拨场地,助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环节优化 推动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沈阳依托补链强链的强大势能,聚焦运输、仓储、管理三大环节,为物流降本提质增效注入不竭动力。

运输环节,沈阳深入推动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加快物流园区聚集区铁路专用线共建共享,解决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发挥TIR运输“一次申报、一证直达、一车到底”的显著优势,减少货物等待时间,提升物流效率。

仓储环节,沈阳借助数智化平台优势,为入驻企业提供仓储、运输、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各类服务,深入服务企业产业链,放大区域产业基础优势,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管理环节,沈阳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广“一次委托、全程服务”的模式;建立东北三省一区审批服务沟通机制,共享路况、审批、监管等信息2000余条,累计办理大件运输许可27.3万件;推进电子证照互认,最大化精简联合审批步骤,切实降低制度性成本。

下一步,沈阳将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基础设施、辽宁国际多式联运枢纽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编辑:翟慧

审核: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