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上海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港口协会达成战略合作

2025-08-26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蒋利 作者:李思颖

近日,上海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港口协会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暨2025年港口合规管理与海事仲裁研讨会在上海临港新片区举办。

会上,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华与中国港口协会秘书长丁莉分别代表两家机构签约。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起点,在标准制定、课题研究、人才培养、信息共享与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为港口企业搭建更加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平台,为广大会员单位和整个港口行业注入新的法治动能,为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港口营商环境,推动港口行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副局长郑振玉在致辞中指出,上海仲裁委员会作为首批培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入选机构之一,在新征程下加强港口工作和仲裁工作整合,有三点期待:一是强化沟通协作,共同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任务,推动我国海事仲裁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深化务实合作,上海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港口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下一步的任务是落实和拓展,这是上海仲裁委员会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重要实践路径和平台;三是志存高远,希望港口和仲裁能够在世界一流港口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中携手奋进,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推进和引领国际商事海事仲裁领域的改革与建设,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王旭认为,推广中国式海事仲裁的实践,破解新形势下航运发展中的问题和纠纷,不仅是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港航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内涵。他表示,此次中国港口协会与上海仲裁委员会的战略合作,一方面响应了党中央完善仲裁制度的改革要求,填补了港口行业规则升级的制度空白;另一方面,在行业发展层面,通过仲裁对接的新模式,构建起预防、调解、仲裁全链条的服务体系,为提升高端航运服务能级、打造亚太仲裁中心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新样本。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内涵来看,目前更重要的是加快航运中心服务能力的提升。临港新片区作为行业区域的管理机构,始终把航运中心建设服务能级的提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临港新片区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拓宽、提升航运服务能级,包括加快推动船舶管理、海事仲裁制度建设。希望此次会议能推动临港新片区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进一步推进上海航运能级的提升。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发表题为《法治筑基 港口提质》的主旨演讲。徐祖远表示,中国港口协会与上海仲裁委员会签订战略协议,具有深刻的政策内涵与时代价值。这既是响应“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统一港口领域争议解决标准、打破区域间规则壁垒,减少要素流动的制度性成本,让港口资源在更规范的法治环境中高效配置;更是推动港口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通过依托仲裁的专业化服务,助力企业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破解新业态发展中的法律瓶颈,为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提供稳定的法治保障。双方的战略合作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主题演讲环节,上海海事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组合港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邱铭,以《强化海事仲裁创新 共筑法治港口未来》为题,指出仲裁在航运领域的关键作用,当前航运竞争转向规则标准竞争,上海海事局愿意与上海仲裁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提升高端航运服务实力。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初北平以《上海国际海事仲裁员协会的结构》为题,建议对标国际建立上海国际海事仲裁员协会(SMAA),以打造更国际化、专业化、智能化的海事仲裁品牌。

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院长朱作贤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订中海上保险重点问题,重点分析保赔险法律适用争议。

上海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孙海华以《依托中国港口协会的支持,推动海事仲裁的发展——海事仲裁的春天来了》为题发表演讲。他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海事仲裁工作作出重要部署,仲裁法海商法修订为海事仲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海事仲裁已经迎来了春天。希望中国港口协会像1984年支持创建中国的海事法院一样,支持今天的海事仲裁,推广中国式海事仲裁实践,缓解新形势下航运发展中的问题和纠纷。

上海仲裁委员会与中国港口协会的强强联合,不仅为破解港航纠纷治理难题提供了“上海方案”,更通过三大合作亮点的系统布局,构建起覆盖争端预防、专业调解、高效仲裁的全链条服务体系。随着《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地实施,我国港航业将加速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打造世界一流港口集群注入强劲的规则动能。

编辑:李思颖

审核:金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