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不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格局性变化。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实施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场工程师作为连接研发与生产的关键力量,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然而,传统工科教育仍面临三重困境:价值引领与职业认同脱节、实践能力与企业需求断层、创新培养与工程实践割裂。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勇于突破传统培养模式,构建“三位一体”培养体系,深化产教融合。通过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匠心铸魂,学校在“三全育人”基础上,将工匠精神塑造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全过程,形成“价值引领—能力进阶—素质拓展”的闭环培养生态。这一实践不仅破解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更探索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特色路径,为新时代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了“交大希望方案”。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代诉求与创新回应
强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系统性战略部署,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总体目标。随着强国建设的推进,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累计培养不少于20万名现场工程师,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措施。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自2009年建校以来,始终以轨道交通为办学特色。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以现场工程师为核心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遵循“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学历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四个对接”的思路,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持续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学校于2015年成功申报《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项目;2018年,作为四川省首批整体转型本科院校之一,又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民办院校“党委统筹、主体引领、多方协作”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改革试点》。由此,学校形成了以整体转型改革为依托,“大思政”育人格局为核心,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双引擎育人机制。
在开展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发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度强调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价值观塑造与职业精神培养;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企业参与育人深度不足等,严重制约人才培养质量。随着国家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对现场工程师提出“德技并修”的更高要求,现代工程项目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尤其在强国建设背景下,各行各业迫切需要既精通技术、又具备奉献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上述问题,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创新构建“12334”三全育人模式,有效弥补了现场工程师培养中的价值观教育短板。该模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系统整合了“一个总目标(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两个子目标(价值观引领目标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三大育人理念(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项主要任务(党委统筹下的全员育人机制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价值引领路径打造、校企协同的全方位育人生态建设)、四大保障条件(制度、资源、平台、评价)”。其核心创新价值在于:率先构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党委统筹下的全员育人新机制;系统形成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价值观引领路径;成功打造了深层次校企协同的全方位育人生态,为实现价值观引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提供了有效实践方案。
二、价值引领的实践路径:“12334”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1. 价值引领的组织保障:构建全员育人新格局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建立“双引擎驱动”机制,通过党委领导下的“双组长制”与意识形态责任制有机结合,为现场工程师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在实践中,学校构建了“1+N”跨部门协同育人体系,以思政课程为核心引领,将课程思政全面融入每一门课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整合辅导员工作室、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及企业导师团队等多元资源,创新设计涵盖课程、实践、心理、管理、服务、组织等多维育人体系。学校以“七大教育+四大平台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课外学分+认证证书”的非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为抓手,系统培育学生的“十大核心能力”。
例如,轨道交通学院设立“匠心传承工作室”,由专业教师、企业工匠和思政辅导员共同组建导师团队,协同指导学生职业发展。通过聘请企业劳模担任德育导师,将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了党建与业务的双向融合,以及价值引领与技能培养的有机统一。
2. 价值引领的培养路径:打造全过程育人新范式
学校构建了价值塑造课堂、价值内化课堂、价值践行课堂“三课堂联动”的价值培育体系:
——价值塑造课堂:创新开展“马克思是个90后”等特色思政活动,用青年话语讲透理论精髓;
——价值内化课堂:通过“花潮节”、“银杏季”、“感恩季”、“迎新季”、“毕业季”、专业文化节和非遗传承项目等,让学生在文化浸润中培育家国情怀;
——价值践行课堂:依托成都地铁订单班等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践行职业理想。
同时,学校特别构建了"四年一贯"的价值培育链条:大一“认知·认同”、大二“内化·养成”、大三“践行·锤炼”、大四“引领·示范”,确保价值观培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3. 价值引领的生态构建:形成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价值素养七维度"培育体系,将政治素养、职业伦理等七个核心价值要素系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打造"校企地"三维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立体化的价值培育生态:一是校地共建育人实践基地,创新开展乡村振兴实践育人项目。学校与四川金堂县白云村合作,依托当地"脐橙之乡"的产业特色,运用电商营销、品牌打造和物流优化三把"金钥匙",成功帮助村民实现脐橙从"滞销"到"爆单"的销售逆袭。该项目不仅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更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产业帮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服务社会的价值,有效厚植了家国情怀;二是校医合作开发"工程师心理韧性培养课程",针对工程专业特点强化心理素质训练;三是校企协同制定"职业道德评价标准",将行业规范要求转化为育人指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体系,既拓展了价值观培育的场域边界,又确保了育人成效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为培养德技双馨的现场工程师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价值引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核心创新实践
1. 政治价值引领:培育新时代"红色工程师"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创新构建"专业+思政+体育"三维育人体系。以《轨道交通信号控制》课程为例,通过实施"双大纲"制度,系统设计12个思政映射点,将"交通强国战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开发"中国标准动车组技术创新"等8个特色教学案例,在讲解信号控制系统原理时,同步阐释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自信。同时创新开展"文化传承定向越野"课程,设计融入传统建筑、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的运动路线,近三年吸引2000余人次参与,课程满意度达95%,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和体质提升的有机统一。
在实践育人方面,学校打造"工程实践+文化浸润+团队建设"的特色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深入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等国家重大工程一线,通过"工匠精神讲堂""工程文化体验课"等创新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工程建设中感悟传统文化与现代工程的融合。特别注重将团队体育活动融入工程实践,开展以古建筑结构为灵感的团队拓展训练,既强化了工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协作精神和文化认同。近三年累计1200余名学生参与实践,撰写包含文化感悟的工程见闻录400余篇,涌现出一批"技艺精湛、文化自信、责任心强"的优秀现场工程师。
2. 职业价值塑造:构建工程师伦理培养体系
学校创新构建“双导师+双课堂”职业素养培养模式,从中国中铁、成都地铁等企业选聘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担任“职业导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建设《工程伦理与职业规范》系列课程,累计开展“工匠精神进课堂”活动200余场。通过采用“工程伦理情景模拟”教学法,依托典型工程案例开展沉浸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判断力。
在课外培养方面,学校打造了“专业文化+体育精神”双融特色育人平台。一方面,举办轨道交通文化节、土木工程文化周等活动,将职业价值引领融入专业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开发《工程领袖体能训练》等特色课程,将体育竞技精神转化为工程师的职业素养,相关课程选课人数年均增长40%,深受学生欢迎。
为保障培养成效,学校建立了多维度德育评价体系,在《德育考评管理办法》中设立“体育精神”专项指标,将学生参与团体运动和体育竞赛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效果显著:2023年数据显示,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违纪率下降63%,团队协作能力优秀率提升45%,职业素养测评达标率达92%,充分验证了该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3. 人格价值培育:完善身心素质提升机制
学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育人体系。在基础保障层面,建立“寝室—班级—院系—学校”四级预警网络,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实现心理健康筛查全覆盖。针对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开发《高压环境心理调适》等6门特色课程,年均开展团体辅导200余场,形成常态化心理干预机制。
在特色育人方面,创新实施“艺术+科技”双轨心理培育模式。一方面,成立“轨交心语”心理剧团,运用表达性艺术疗法创编《隧道之光》等15部心理情景剧,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建成“工程心理实验室”,通过VR技术真实还原高空作业、隧道施工等12类高压场景,系统训练学生的心理韧性。数据显示,参与项目的学生抗压能力优秀率提升35%,就业稳定性提高42%。
尤为突出的是,学校开创“体心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心理中心与体育部联合开发《运动心理调适》课程,将团体操、啦啦操等体育活动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借助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参与学生的焦虑指数下降38%,睡眠质量提升52%。同时,创新设计VR体感训练系统,在模拟工程场景中同步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力,使实习学生事故率降低76%,岗位适应期缩短40%,育人成效显著。
四、成效与辐射:数据支撑与模式推广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通过"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匠心铸魂"的创新实践,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现场工程师,育人成效显著。在学业发展方面,优生率从2018年的56%提升至60%以上,"学习型寝室"覆盖率增长3倍。学生学科竞赛成果在近5年中国高教学会学科竞赛榜列出的全国学科竞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689项,对应赛事省级奖项2133项。社会责任培育成效突出,累计组织献血活动32次,参与量达3.2万小时,获"成都市无偿献血宣传服务一等奖"等5项荣誉。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体质合格率提升4.11%,2023年获四川省"贡嘎杯"三项团体大奖。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近三年就业率名列同类院校前列。学生累计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省级及以上荣誉300余项。优秀校友、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高速公路交通执法第四支队七大队杨柳入选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组织的2019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张白君成为成都地铁第一位女司机;胡爽荣获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2022届土木工程管理专业校友曾丹妮成为国防科技大学能源动力专业博士;2019级土木工程专业黄梓林25岁即成为中铁八局最年轻的项目安全管理骨干等。
学校办学质量获得社会广泛认可,从就业到行业的社会认可度广泛提升,影响深度日益扩大,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其中"职业素养"项评分最高(98.86%);订单班培养成效显著,与成都地铁合作的订单班毕业生82.58%成长为技术骨干。产教融合案例获中国轨道交通协会"示范项目",与中铁八局共建的工程伦理标准纳入企业培训体系,心理育人模式获评四川省"十佳心育学校"。"12334"育人模式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等5所院校推广应用,出版专著1部,获批省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12篇,开发的"工程师价值观培养"在线课程选课人数超1.2万,实现了从实践创新到理论成果的转化提升。
五、从“希望”到“担当”的育人升维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创新构建的“12334”育人模式,为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破解育人难题提供了示范性解决方案。该模式通过党委统筹下的“目标—理念—任务—保障”四位一体体系,实现了三大创新突破:一是打破传统部门壁垒,整合分散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二是构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价值观培育链条,实现从课堂到工程实践的无缝衔接;三是深化校企协同,推动产教融合由单一技能培训向价值观共建升级。
这一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价值引领”培养方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价值观引领、能力本位、实践检验”的闭环逻辑重塑育人理念;通过“党委统筹、课程承载、实践淬炼、文化浸润”的立体路径创新培养方式;建立“德育可量化、成长可追溯、成效可验证”的质量保障体系。
面向新时代发展需求,学校将持续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创新:深化数字化转型,建设虚拟仿真思政资源库;拓展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场工程师。正如杰出校友、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火炬手郑关羽所言:“母校赋予我们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工程人的使命担当。”这种从专业技能到职业精神的育人升华,彰显了学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追求,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实践路径。
编辑:李铭涵
审核:梁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