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便民有序 精准高效——四地共享单车治理实践观察

2025-09-17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焦杨 作者:张子佩 张津豪 韩时珺

作为“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重要载体,共享单车的便利性与规范发展始终是考验城市管理者与企业运营方的难题。

北京市以政企协同为核心,依托监管平台精准管理,对单车进行总量调控,实现高效运维。广东省广州市制定配额考核机制,引导企业从“拼投放”转向“拼服务”。浙江省温州市创新“电子身份证”监管与单车随手扶积分,吸引公众参与秩序维护。湖北省武汉市推行分区分级管控,精准化解重点区域单车淤积。

本期聚焦四地共享单车治理实践,探讨如何让共享单车回归便民本质,规范和引导共享单车健康可持续发展。——编者


北京:联合限骑规范停放行为

“以前地铁站周边单车堆积成山,现在不仅车辆摆放整齐,高峰期也能及时补车,5分钟内准能骑上。”近日,北京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在早晚高峰重点整治华威桥、古城地铁站周边共享单车停放秩序。共享单车运维人员配合治理行动,结合用车热力图,及时清淤调度。随着治理工作有序推进,北京共享单车运营日益规范,市民使用日益便捷。

政企协同 5分钟响应

2018年9月28日,《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发布,明确提出运营企业需按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投放车辆,将车辆信息实时、完整、准确接入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依托监管服务平台车辆运行及位置动态信息采集、违规投放车辆核查、车辆停放秩序监测等功能,北京市开展企业运营考核,维护市场运营秩序。

据北京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通报,2024年下半年,北京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累计骑行量6.50亿人次,日均骑行量353.41万人次,同比增长8.18%,车辆日均周转率为3.57次,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市民短途出行的重要方式。为了改善停放秩序,各企业严格遵循“0530标准”——5分钟响应调度指令,30分钟完成乱停放整改。既让无桩停放的便利落到实处,又保障有序停放。在政企协同构建的治理网络下,交通部门统筹投放总量,城管部门负责停放秩序,运营企业开展精准运维。在共享单车秩序管理工作群里,监管人员与企业运维人员实时联动,问题处置效率较几年前提升数倍。

2022年,由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牵头,三家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签署了《北京区域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规范用户停放行为联合限制性公约》,对于存在多次违规停放共享单车等不文明行为的用户,运营企业将共同限制其使用车辆,实施联合限制措施。2024年全年,北京市共采集违规停放信息34214组,有1105人纳入共享单车运营企业联合限制骑行名单。

车辆更新解锁舒适出行

2024年,哈啰在北京市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年骑行超10亿次,减碳1.5万吨,带动近万个就业岗位,从车辆运维到技术支持,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多元就业选择。

“一点不烫!这清凉座垫太懂夏天了,而且这车身也新,骑起来又轻快又稳当。听说哈啰今年全换了新车,果然不一样。”每天骑共享单车上班的白领李女士发现,这个夏天,单车骑着更舒服了。今年,哈啰进一步升级服务,不仅全面更换新车,优化车架设计与骑行舒适度,还贴心地为车辆配备清凉坐垫,在炎炎夏日为市民带来清爽体验,这些细节改进让“骑行”从单纯的代步工具,变成更舒适便捷的出行选择。

如今,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市民出行选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西城区某社区,退休居民王大爷每天骑着共享单车去公园遛弯,“以前觉得共享单车摆放乱,车况也不好,现在小区门口就有专门的停车区,车也干净,比自己买车省事多了。”数据显示,北京市民对共享单车的满意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共享单车纳入日常通勤、购物、休闲的出行方案,用实际行动践行低碳。


广州:精细化治理破解“单车围城”

每天早高峰,广州市体育西路地铁站出口,数十辆共享单车整齐停放在划线区内。走出地铁站,扫码、开锁、骑行,整个过程不到10秒。在这个客流量稳居广州前三的地铁站可以有序、流畅地换乘单车,是广州市数年来精细化治理最直观的成果。

建章立制“拼服务”获取运营配额

回望2017年,广州市共享单车投放总量一度超100万辆,单车严重挤占人行道和消防通道。如何破解“单车围城”困境,成为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2018年,广州市交通委员会等8部门出台《关于鼓励和规范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总量控制、企业主责”原则。2020年《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落地,制定了违规投放处罚标准,划定运营红线。

2019年至2025年,广州三次组织运营商招标,中心六区运营配额从40万辆动态调整为36万辆。广州市建立起季度考核定配额机制,将服务考核质量等标准作为核定配额的依据,引导企业从“拼投放”转向“拼服务”。哈啰骑行就曾因服务质量考核高分获得更多运营配额。

近年来,广州市持续优化骑行、停放环境,构建更加有序、安全的骑行空间。在珠江新城,连续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物理分隔,构建起安全的慢行交通体系。80%的热点区域启用电子围栏,用户需将共享单车停入虚拟框线才能锁车,乱停投诉量下降60%……

优化运维实现三方共赢

2019年回收超10万辆旧车后,哈啰严格按配额投放新车。早高峰时段,哈啰骑行运维团队日均调度车辆1.1万余辆次,从淤积点清运至社区、商圈等需求缺口处。在车辆维保仓库,每辆车每月都要经过安全检修,车辆完好率从2018年的70%提升至如今的98%。

哈啰技术人员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团队能提前2小时预测早高峰热点区域,精准补投车辆,使单车日均周转量从3.2次提升至3.8次。哈啰推出的“骑行驾照分”机制,对违规骑行扣分、文明骑行加分,分数过低将限制用车,带动违规骑行率下降30%。

如今,广州共享单车治理实现三方共赢:市民找车满意度从35%升至82%,哈啰单车日均骑行量从30万人次增至80万人次,企业年回收拆解3万辆旧车,助力“无废城市”建设。政企协同不仅解决了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探索出城市慢行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温州:用好服务平台鼓励公众参与

温州街头,崭新的共享单车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昔日“围城之困”已被科技赋能、政企协同、全民参与的新治理模式破解。

共享单车有了“身份证”

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调度、电子围栏精准管控、蓝牙嗅探动态监测,温州正在构建入栏结算、有序停放、智能调度的智慧出行生态。以哈啰骑行为代表的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积极践行自律管理,配合智慧派单系统高效清运淤积车辆,大幅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政府“一张网”监管与企业数据共享机制深度融合,形成共治共管新局面。

“通过温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亲清服务平台的数字化管理全面应用,每辆共享单车都拥有一张‘电子身份证’进行平台备案,单车管理科学有序。”哈啰骑行工作人员介绍。从最初的人工监管转向大数据智能管理,不仅提高了治理的效率,也为停车点位设置等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服务平台通过定点饱和度监测采集共享单车运营情况数据,建立智能监测体系,每个停车点位都设置容量阈值,结合使用蓝牙嗅探、电子围栏等技术实现了车辆总量控制、停放秩序井然。

蓝牙嗅探设备识别淤积情况,数字管理平台自动向超阈值运营单位派发通知,运营企业可迅速处理淤积点车辆,大幅提升运维效率,降低企业人工调度成本。据哈啰政府事务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温州在应用数字化管理平台后,管理效能提升3倍以上,热点清运、缺车点补车及时性明显提升。

单车随手扶城市更有序

温州市还通过服务平台推出“单车随手扶”功能,引导公众参与共享单车管理。市民可在“浙里办”App搜索“单车亲清服务平台”,扶起倒伏或乱停的单车并拍照上传,每次可获得10个积分,累积350分可以兑换骑行卡。“单车随手扶”功能有效地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既能为改善车辆停放秩序助力,还可以引导培养市民文明用车、停车入位的良好习惯。

据了解,温州将持续探索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共享单车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提升停车识别精度、需求预判能力、调度响应速度,打造“单车入栏、文明入心”的高品质城市慢行系统,让便捷与秩序共存,科技与人文共融。


武汉:三类区域动态管理提升运营质效

清晨的武汉光谷广场,通勤族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哈啰运维员王师傅的手机端实时显示责任区热力图。王师傅介绍:“哪个点位需要调度,系统5分钟内就会推送警报。”

武汉市通过分区分级管控、电子围栏技术、企业责任捆绑等举措,为城市共享单车的停放、调度、综合管理织起一张精密的管理网。

严控重点区域潮汐调度车辆

针对不同区域的单车管理问题,武汉城管部门依据道路条件、人流量、骑行量等核心指标,将全市划分为禁停区、严控区、规范区三类动态管理区域。

在汉口江汉路、武昌中南路等32个核心商圈严控区,电子围栏划定虚拟停车框,车辆超出容量便会触发系统预警;光谷广场等潮汐点位通过AI算法实时调整停车阈值,早高峰单车淤积量直线下降。这种因区制宜的模式,让重点区域通行效率提升40%。

哈啰出行针对长期超量报警点位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阈值动态调整,实现按需投放、精准调度。在汉阳王家湾地铁站,哈啰运维团队采用“潮汐车组”模式:早高峰前将300辆单车精准投放至地铁口,晚高峰后反向调度至商业区。这种调度模式,让单车淤积现象极大缓解。

面对超量投放和违规停放顽疾,武汉创新构建“线上+线下”双轨监管体系。城管执法人员通过小程序扫码抽查,对违投放锁车辆自动取证。近一个月以来,武汉市累计督促3家共享单车经营企业回收车辆10万余辆。

压实主体责任企业主动作为

治理成效的巩固,离不开企业主体责任的强化。根据最新配额,美团、哈啰、青桔3家企业需在严控区配备专人值守,重要点位实现“5分钟响应、30分钟处置”的硬约束。用数据说话、靠技术管车的模式,让超投率严格控制在1%以内。

武汉单车管理新规实施一个多月以来,江汉路步行街等商圈再也见不到堆积成山的共享单车。武汉市城管委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要实现90%的入框率目标,更要让每辆单车都成为传递城市温度的载体。”

哈啰公共事务副总裁公大帅表示:“在武汉的治理模式下,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作为。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能提升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武汉共享单车治理的突破,在于激活了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城管部门联合哈啰推出全民单车治理志愿服务,鼓励环卫工人、社区矫正人员、高校大学生等多方群体参与线下治理,通过值守潮汐点位、清理小广告、整理车辆等方式,切实改善街头秩序。

“以前总觉得单车乱停是城管的事,现在自己也成了维护者。”一名参与志愿服务的高新区环卫工人说道。3个月下来,仅环卫志愿者就累计清理小广告近6万张,整理单车超3000辆。社区矫正人员在江汉区长港路地铁口等服务点,单次一小时服务即可整理转运车辆300余辆,显著缓解潮汐点淤积。

数据显示,目前志愿服务已覆盖高新区、江汉区多个重点点位,累计社会参与达1200余人次,处理车辆3300辆,获得武汉广电、荆楚网、新浪等媒体报道。此外,高校志愿者项目也正在推进中。“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模式,不仅弥补了管理盲区,更让文明骑行逐渐成为城市共识。

本文图片由哈啰提供

编辑:池雨溪

审核:郭一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