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减法出增量 强链扩市场 中交三航局优化经营理念促进业务高质量发展

2025-09-30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蒋利 作者:张一坤

近日,中交三航局一公司参建的马来西亚沙巴州文莱湾ZLNG码头主体结构施工完成,进入设施安装冲刺阶段,助力推进沙巴州政府大型油气发展计划。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公司相继退出多个国别市场,秉承“危地不往、乱地不去”,主动收缩战线,精简市场范围。

深度经营“新马泰柬”成熟市场,以东南亚地区为海外发展“战略腹地”,截至今年8月底,一公司提前超额完成全年海外经营指标。

围绕作答企业高质量发展命题,三航局贯彻落实中交集团提出的进一步优化生产力与产业布局、市场与区域布局、资源与资本布局“三大布局”理念,把控经营质量,加强供应链管理,突出专业优势,持续推动业务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为抓手,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争当“价值创造”表率 实现逆势扩围

在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央国企的“家底”要更厚、更优。对统筹好做大项目总量与提升项目质量的关系,三航局三公司参建的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常州至无锡段太湖隧道工程很有“发言权”。

作为全国最长湖底隧道、苏锡常南部高速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太湖隧道围绕“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科学创新”路径,创下多项纪录——

3654根单根24.7米的预制方桩扎根太湖湖底,创造非预应力方桩水下送桩最深纪录;

攻克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形成8项发明专利、5项省部级工法、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通过交通运输部“超长堰筑太湖隧道科技示范工程”验收,先后获得公路水运平安百年品质工程、江苏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

经营质量提升与总量稳步增长,既是企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更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近日,中国疏浚协会呼吁摒弃“以价换量”短视行为,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比拼”转向“价值创造”。争当“价值创造”表率,三航局既是实践者,也是先行者。“三航局坚持市场导向和价值导向,始终把市场经营作为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首要命题,统筹兼顾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市场经营创造价值,持续优化市场布局,有序加大资源投放力度、提高投放精度,聚焦‘五全’优势领域,向深扎根;坚持对内改革和向外整合,加大新质生产力培育力度,坚持‘一主有限多元’;坚持项目生产、经营部门联动机制,将商务管理环节前移,加强标前成本测算,以高质量经营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三航局副总经理汪涛说。

凭借持续提高企业创造价值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航局在行业市场增长放缓的环境中成功实现业绩逆势扩围,开启业务增长的“第二曲线”——

一公司建立“经营客户、经营片区”双经营机制,以领导班子分国别包保、重点项目领导班子挂帅等方式,为业主客户、属地经济社会创造价值。三公司则凭借在水工领域成果、融资等优势,通过BT(建设—移交)、PPP(政策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多种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迈进城市,开展“全水域”“全城市”“全交通”等业务布局,深度参与区域综合开发建设。

锻造链端优势 提升施工韧性

近日,在广东阳江附近海域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系统示范应用工程项目中,三航局自主研发的深远海吸力负压精准沉贯设备完成164吨重的M8号吸力锚沉贯施工。在50米以上水深,控制后吸力沉贯速率不超过每分钟5厘米、沉贯后水平度偏差不大于2‰,这是沉贯设备施工质量的优异答卷。该设备还以更低造价实现测控装置轻量化与控制系统一体化,具备影响反馈更清晰、数据显示更直观等优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五公司江门新会航建工程公司藏着助力海洋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深厚内功——自主、稳定的产业链。五公司开设的3套海上风电配套钢结构生产线每月最大产能约1.5万吨,联合阳江总装基地打造的规模化、标准化制造、出运生产线,已具备钢管桩、吸力筒导管架、插尖式导管架、漂浮式吸力锚、生活平台等制造能力,稳定服务区域钢结构供应需求;凭借自主经营的码头和出口资质,全链条同向发力,钢结构便可无障碍送到施工现场,实现对香港等地市场“当天出货、隔天上午抵达”。

剖析产业链价值链,自主创新、技术密集的特征愈发明显。据悉,自国家“六五”计划以来,国内码头建设的管桩一直采用4米管节拼装工艺。连云港灌河工程处发挥“在一线发现问题”优势,与天津大学开展“大管桩智能制造技术”研究,研发成果“全新8米管节成型及自动化设备”实现减少一半拼接缝、整体强度提升20%以上、施工效率提升30%的成效。

慢即快,这句话在中交上海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简称港湾院)体现得尤为明显。团队用近10年时间攻克海上风电灌浆材料和成套技术难题,创立的“优固特”产品拉动营业额涨幅1400%,打破我国灌浆材料受制于人的困局。面对海上风电“抢装潮”退去,港湾院耐心沉淀,统筹开发多元市场业务实现“多条腿走路”,相关产品相继应用于上海首个装配式码头、三峡阳江青洲海上风电等,市场占有率达60%,持续巩固在灌浆这一细分领域竞争力。

这只是三航局强化海上风电全链条韧性成果的冰山一角。自1998年起,三航局累计完成近2500台风机安装、风场装机容量超2800万千瓦,推动链端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持续夯实海上风电全链条“链长”地位。

加强一线创新 攻克技术难题

“立足一线,我们有能力发现三航局需要什么、水工市场需要什么,这是我们的优势。”港湾院党委副书记杨志晶说。作为施工企业,在一线发现问题、推动问题在一线解决,让方法论在更多工程扎根、蔓延,成为三航局创新性发展不竭动力。

随着我国港口从大规模建设阶段向建设和维护并重阶段转变,进一步推动对港口基础设施状态监测、维护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江苏苏州港太仓港区四期码头项目中,港湾院员工在已建项目“痛点”上作加法,针对船舶碰撞码头监测与评估,开发高桩码头全寿命周期监测系统,不仅实现船舶碰撞力的统计数据分析和船舶靠泊全过程的形变追踪、冲击荷载解析,监测异常数据还为结构安全预警和病害早发现早修复提供依据。

该技术成果获江苏省工程师学会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系统已逐步在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6号、7号泊位等工程中应用,持续发挥示范作用。

近年来,三航局优化生产力与产业布局,提出推进新质路线图等“三张路线图”,推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港口基础设施养护的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提高码头风险抵御能力。

从小问题知行业所急、从小切口探行业所盼,这是三航局一线员工这群创新“主力军”扎根一线、见微知著后的所想所得。在他们的身后,上海港湾工程质量检测公司(简称检测公司)将好想法变为能落地的好办法,为零散的经验提供严谨的技术支撑,不断丰厚三航局的技术“履历”。

作为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检测公司聚焦海上风电工程桩基监测、工程安全监测两大核心业务,凭借问题意识和专业积淀,全球最大吨位7.5万千牛锚桩法桩基荷载试验系统等多项成果攻克发展难题,引领行业发展。

凭借深耕海上风电业务,检测公司先后为广东惠州、汕尾海上风电等20余个国家重点项目提供检测监测技术服务,“小巨人”持续迸发创新发展大能量,支撑三航局自信挺进深蓝。

编辑:张一坤

审核:姜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