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215省道探索高寒山区公路低碳养护新路径

2025-10-10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郭莹 作者:刘芳 张鹣

横亘于甘肃与青海两省之间的祁连山,既是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区域交通关键节点。甘肃省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管养的215省道北起甘蒙界南泉南山,南至甘青界二指哈拉山,全长316.24公里,如一条“生态动脉”穿梭祁连山间——它不仅是物资运输与群众出行的“生命线”,更肩负着守护祁连山生态脆弱区的特殊使命。嘉峪关公路人以技术创新为关键,通过“就地冷再生+E碎封”等技术,探索出一条“路域生态协同共生、养护服务支撑发展”的特色路径。

破局之路 “冷再生+E碎封”技术新路径

215省道的养护,从一开始就面临多重制约。地理上,冻土反复冻融持续侵蚀路基稳定性,山脉纵横的地形让养护作业难以高效推进;交通上,沿线厂矿较多,重载车辆长期碾压加速路面老化破损;生态上,管养路段地处祁连山国家公园,养护砂石需从100多公里外运输,这进一步增强了养护工作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以前修这段路,像是在跟自然条件‘较劲’。”一位老养护工的感慨,道出了传统工艺的“水土不服”——热拌沥青从市区运送到海拔3000多米的施工点时,温度大幅下降,不仅影响路面强度,还容易出现冻裂。

要护好祁连山的路,先得找到适配祁连山的技术。秉持这一理念,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以“科技赋能绿色养护”为导向,在215省道祁连山区路段尝试“就地冷再生+E碎封”等技术,为高寒高海拔路段养护寻求更绿色、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在215省道K228+500-K229+800路段的养护现场,冷再生机先将原路面破碎,按照配比掺加水泥拌合后重新铺筑基层。这一步实现了旧料“零外运、全循环”,不仅省去新材料长途运输的能耗,更直接降低养护环节碳排放。基层养护成型后,同步碎石封层设备紧随其后,一边喷洒乳化沥青、一边撒布碎石,经压路机即时碾压,约4小时便形成了致密磨耗层。

相较传统工艺,新技术不仅大幅压缩作业时间,还能在施工后立即开放交通,有效化解“养护施工”与“通行保障”的矛盾。“十四五”期间,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已在215省道累计实施该技术超3万平方米,即便经历零下28摄氏度的极端严寒,路面仍保持较好的稳定性。

生态之路 养护不扰山的“零干扰”实践

在祁连山开展养护工作,“生态红线”始终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就地冷再生+E碎封”技术的应用,从源头杜绝了对生态的干扰,旧砂料就地利用,规避了新集料开采对祁连山植被、土壤的破坏;全程无需高温加热,杜绝了传统热拌工艺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周边牧民反馈“施工时再也闻不到刺鼻气味”。

在方案设计阶段,嘉峪关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科技创新小组以“生态影响最小化”为核心,通过多次现场试验调整水泥掺量,在保障路面强度的前提下,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今年,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游客量增长,新铺筑的路面与草原、雪山自然相融,生态养护的理念在这幅和谐景致中生动落地。

长效之路 从“治标”到“治本”的价值延伸

“就地冷再生+E碎封”技术的价值,早已超越“修补路面”的单一功能,延伸至成本控制、长效保障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层维度。成本上,旧料循环利用减少材料采购与运输支出,提升施工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单公里养护成本较传统工艺下降约60%;技术适配性上,通过优化碎石粒径可增强路面耐磨性,能灵活应对高海拔、重载等场景。更关键的是,采用该技术的路面使用寿命可延长,既能够减少长期养护投入,更可以避免反复施工对交通、生态的干扰。

对依赖215省道运输的矿区企业而言,“少修几次路”意味着更稳定的物流保障;对沿途牧民来说,畅通的路面让畜产品运输更便捷——这条公路,已从单纯的交通载体,升级为祁连山国家公园“路、生态、发展”协同共生的典范。如今,215省道蜿蜒于祁连山间,不仅见证着嘉峪关公路人以技术创新破解养护难题的实践,更成为高寒山区“交通发展与生态保护同频共振”的生动样本。

编辑:张婧怡

审核: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