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铁血红安看万山红遍”。秋日的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渐次红染的树叶愈发明艳,仿佛在与当地文化内涵交相呼应,让这片红色热土迸发勃勃生机。这份生机不仅流淌在红色文脉与自然景致中,更体现在交通运输服务民生里。在交通执法领域,一场兼顾力度与温度的改革正悄然落地。
11月1日上午,在红安县发展大道临时卸货点,货车司机曾师傅的一句“心放下来了”,道出了当地交通执法的新变化。
曾师傅介绍,他前一晚因车辆超限运输被查,红安县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大队(简称红安交通执法)执法人员考虑到超限不多且夜间作业不安全,允许其第二天再去指定地点卸货。“被查的时候心里还是很紧张。”曾师傅说,“执法人员引导我的车过磅后发现只是轻微超限,研判后认为适用于‘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向我详细讲解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事项后,告诉我第二天将超限部分货物卸到指定地点。当时我的心就放下来了。”
曾师傅口中的“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是红安交通执法今年的重要创新——在“优化营商环境推广说理式执法”先行区改革试点落地见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执法服务提质,推出的又一项精细化执法工作制度。
“作为湖北省拓展交通运输领域‘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事项的试点,我们在优化营商环境与交通运输执法改革深度融合中持续发力,通过‘执法+服务+普法’三位一体的说理式执法,实现交通执法公信力与营商环境优化的双提升。”红安县交通运输局政策法规股负责人梅良昊介绍。
放得活管得好 企业群众有感受
哪些行为适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晰界定适用情形、认定标准和办理流程是重中之重。
为此,红安县交通运输局推动出台两套清单,其中,首违不罚清单包含3类28项内容,轻微免罚清单包含5类14项内容。“清项目在县政府网站公示后,我们积极组织培训执法人员,让他们把制度学明白、用到位。同时,在执法时主动向运输企业负责人、司机讲政策,让大家都知道、都受益。”红安交通执法副大队长姚新安说,“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不是对违法行为的纵容,而是通过柔性执法引导当事人主动纠正,更贴合教育与惩戒结合的执法初衷。”
红安交通执法一中队副队长陈志敏是一位在执法一线工作19年的“老交通”。对于近年来红安当地交通运输综合执法的变化,陈志敏有不少感触:“最明显的就是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以前企业、司机怕执法、躲执法,现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等一系列执法制度出台落实,企业、司机对执法工作的配合度有明显提升,交通执法从刚性管理向柔性服务转型。”
红安县时标渣土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安全负责人程应新对这项制度也表达了自身感受:“执法人员对我们第一次的轻微违法行为没有处罚,给我们改错的机会,降低了我们的运输成本,让我们能轻装上阵,专心经营,提供了更好的营商环境,非常感谢!”
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发力,既要放得活、激发市场活力,也要管得好、守住安全底线。一组数据直观展现了红安县“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的落地成效:今年以来,红安县交通运输系统共办理488起行政处罚案件,结案率达100%。其中,依法适用“首违不罚、轻微免罚”清单办理不予处罚案件92起,所有不予处罚案件均未引发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实现“零争议”。
教育+整改闭环 社会效果初显现
“首违不罚、轻微免罚”不是没有任何前提的豁免,而是要满足“初次违法、危害后果轻微、及时改正”这三个核心条件。如何确保违法违规人员及时改正?红安交通执法在实践中做了许多有益尝试。
“你所驾驶的货车已涉嫌违法超限运输,根据《湖北省公路超限运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10月12日,红安交通执法人员巡查时发现一辆4轴货车涉嫌轻微超限,随即启动“轻微免罚”流程,一方面现场向司机详细讲清楚违法事实、法律依据和整改要求,另一方面为司机讲解超限运输对公路设施使用寿命、道路通行效率及公共安全的潜在危害,让“说理”贯穿执法全过程。
不仅有现场法律法规教育,执法人员还让司机签署《轻微违法告知书》,承诺限期整改。“除了口头告知,我们还在执法现场设置了学习区域,让当事司机观看普法视频、发放宣传手册,变单纯处罚为‘教育+整改’,切实提升执法效果。”姚新安介绍,“在不予处罚案件中,部分违法司机自愿加入交通法规宣传志愿者队伍,以自身经历讲解违法危害与守法重要性,形成‘执法—教育—宣传’的良性循环,实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今年以来,红安县客货运企业违法违规率同比下降20%,服务质量投诉率下降30%,高频违法及交通事故率分别下降19%和21%,交通运输行业整体守法意识、安全意识明显提升,行业发展环境更趋规范有序。
强化队伍建设 执法水平稳提升
复杂场景下如何判断首违不罚适用情形?说理式执法该用哪些沟通技巧?这些问题的解答,直接考验着执法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深度、现场研判能力与沟通共情水平。
从实践来看,部分执法人员在这些能力上仍存在短板。持续加强执法人员能力培训,是新制度实施以来红安交通执法面临的迫切问题。
组织执法人员开展通用法律知识、专业法律知识、说理式执法工作指引培训,开展常态化练兵、选树执法标兵,增设实操课程、定期组织跨区域执法交流……一系列措施实施后,红安交通执法队伍法治素养和综合执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据统计,今年,群众对交通运输执法工作的满意度达到98%,执法公信力与群众认可度大幅提高。
“交通执法的核心不是‘惩’,而是‘治’——既要守住道路安全底线,也要为市场主体留足发展空间。”红安县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的这句话,清晰点明了当地交通执法的方向。而要将这一理念从口号转化为具体实践,确保每一次执法都能兼顾情理法,执法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履职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以来,红安交通执法围绕能力提升与规范执法双向发力。一方面,组织开展7次集中培训,聚焦法律法规进行深度解读,为执法人员夯实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定期开展案卷评查,覆盖案卷427份,通过“以评促改”的方式,及时发现执法环节中的漏洞并推动整改,切实提升执法规范化水平。
当前,红安县交通运输局的这一改革实践已纳入湖北省营商环境试点经验推广清单。从一张清单界定免罚范围到一套流程实现教育闭环,再到一支队伍提升执法精度,红安交通执法的改革实践,以“小切口”撬动“大治理”,为全省交通运输领域平衡执法监管与市场活力、实现“执法效果+社会效果+营商环境效果”三重统一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
编辑:翟永威
审核:张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