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PC版

重庆綦江:“篆塘样本”让农村客运走稳走远

2025-11-18 来源:中国交通报 责编:郭一麟 作者:廖文浩 马亮

“以前去镇上难,赶早集卖菜常常错过好时候,现在家门口坐直达车,10分钟左右就到镇上了,我还有时间把土鸡蛋从镇上捎到城里卖个好价钱!”一大早,重庆市綦江区篆塘镇珠滩村村民李元珍,拎着竹篮登上农村客运班车,脸上的笑容藏不住。

“周边村里种花椒、养土鸡的农户多,新鲜农产品要尽快运到城里才值钱,交通不便一直是大家的心头病。”篆塘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篆塘镇此前的农村客运多为短途接驳,镇上十几个村的村民总是面临“难坐车”的问题,前往城区更是要“多村辗转”,不仅耗时费力,携带农产品出行时还常面临“人挤货”的尴尬场面。为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綦江区交通运输委联合篆塘镇政府创新探索,在“篆塘—分水”农村客运线路基础上推出“篆塘模式”,方便村民能直接到镇里,再乘坐公交车抵达城区,再不用“多村转辗”,既筑牢农村出行保障网,又助力乡村产业发展、激活特色农业经济,让农村客运线路成为名副其实的“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据了解,该客运线路以篆塘镇为核心枢纽,串联起周边16个建制村,直接抵达镇上,线路配备9座舒适客车,并根据群众实际需求灵活调配车辆运行班次和时段,每天最多开行20趟次,严格遵守“不跨区域经营、按规定执行票价”的要求,票价保持与普通农村客运持平,极大程度方便了群众出行。

集体经济把稳客运“方向盘”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速,叠加高铁、城际铁路普及及私家车保有量提升,农村出行选择日趋多元,农村客运市场需求逐年下降,陷入了“保障群众出行”与“维持企业效益”的两难困境。

为破解农村客运“开得通、留不住”的困局,綦江区交通运输委组建专项工作组,深入各村社开展走访调研,听取群众反映的“村民盼直达车”“农产品运不出”“线路不稳当”等意见。基于调研实情,綦江区交通运输委针对性探索路径,明确“保障民生优先、多元发展赋能”的思路,主动牵线搭桥,一方面对接熟悉本土企业的篆塘镇政府,一方面联系具备专业运营能力的渝运集团,组织座谈协商,最终促成双方合作,创新推出“企业主导、国企赋能”的“篆塘模式”。

该模式最核心的突破是实现由村镇集体经济体出资购买运输服务,以保障村民需求为核心,而非单纯算“经济账”。由篆塘镇本土企业“篆滋味”农业科技公司负责日常线路驶发,充分发挥其对农村路况、村民需求的熟悉优势;渝运集团则提供车辆调度、安全管理、驾驶员培训等专业技术支持,借助国企力量提升线路的规范性和可靠性。綦江区交通运输委同步开展定期指导与检查,形成“专业化运营+行业监管指导”的双保险机制,确保车辆、人员管理不脱节,全力保障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不用急着回本,就能沉下心做服务,这是线路稳定的底气。”“篆滋味”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说。

共赢:车轮载来增收路

“赶场天拉人,空闲时带货”,是“篆塘模式”的增收秘诀。在保障群众出行的同时,班车变成“乡村快递员”:直接上门收土货,帮村民把土鸡、花椒捎到镇上,也可由“篆滋味”公司加工并售卖,实现增收;村民一个电话,就能把快递、日用品送下乡;赶场天预留农产品放置区,闲时承接代买代收业务,让线路从“单一载客”变成“多元造血”,实现村民、班线、企业多方增收,为线路长期稳定运营注入持续动力。

如今在篆塘镇,这条客运线路不仅串联起乡村与城市,更串起了村民的好日子。李元珍卖完菜,也方便去给家里人买买药;空巢老人张大妈的生活用品,快递能直接随班车送到家;种植大户的花椒,当天就能出现在綦江城区的菜市场。“这趟车让农产品‘进城’更便捷,更拉着好日子往前跑。”李元珍的感慨,正是“篆塘模式”的生动注脚。

作为重庆农村客运可持续运营的创新样本,“篆塘模式”打破了农村客运的发展瓶颈。未来,随着服务不断优化,这条“民生路”将延伸出更宽的维度,为乡村振兴筑牢交通支撑,让更多农村群众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让幸福在乡村振兴的“车轮”上不断延伸。   

编辑:翟永威

审核:张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