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金秋时节,郑渝高铁线上一列列动车组穿梭往来,在李白笔下“朝辞白帝彩云间”的奉节,火车站检票口外,一面长90米、高5米的恢宏青石浮雕文化墙,成为旅客读懂“中华诗城”的第一扇窗口。

述文脉文旅融合迎客来
重庆市奉节县,古称夔州,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阻之地,如今,在郑渝高铁带动下,正发展成为集诗歌体验、高铁旅游、文化研学于一体的“文旅新驿站”。自郑渝高铁2022年6月20日全线开通运营以来,奉节站共计发送旅客580.23万人次,许多人将这面文化墙作为抵达奉节后的首站打卡点。
文化墙左侧“诗篇”,以白帝城、奉节山水等为背景,再现奉节作为“中华诗城”的文化气质,镌刻着李白“天下第一快诗”《早发白帝城》、杜甫“天下第一律诗”《登高》,刘禹锡“天下第一情诗”《竹枝词》,以及康熙帝御书并赠与傅作楫的“天下第一景诗”《六言诗》,每一道笔触皆由书法家书写后按比例雕刻而成。
中间的“夔篇”,以“中国最美在长江,长江最美在三峡,三峡最美在夔门”为主题,生动刻画赤甲、白盐两山对峙的壮丽景色,正是杜甫诗句“赤甲白盐俱刺天,闾阎缭绕接山巅”所描绘的景象,也是10元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原型。
“没想到刚出高铁站,就与唐诗名句撞了个满怀!”从武汉前来的陈岚女士一边轻声诵读,一边用相机记录这些“穿越千年”的诗句。
2023年1月9日,全国首趟“诗词列车”在奉节站停靠,川渝两地100余名诗词少年来到奉节,参加“千年夔州诗城奉节——2022中国川渝‘中华诗城杯’少年诗词大会”,在“诗词浮雕”处,奉节站客运值班员高莉为大家讲解文化墙上的奉节人文历史。
如今,这座浮雕文化墙已成为奉节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奉节站也陆续推出“高铁+诗城+研学”主题系列活动,包含“实地研学+文化墙诗词打卡”等内容,让旅客能够“一出站、读全城”,深度体验“三峡之巅,诗·橙奉节”的独特魅力。
绘橙景脐橙飘香产业兴
如果重庆的冬天有果香,那必定是柑橘飘香。奉节,这座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地的山城,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了奉节脐橙。
文化墙右侧的“橙篇”,以现代化的奉节站、拔地而起的新城与繁忙的奉节港作为背景,夔门长江大桥如一道飞虹将其衔接起来。画面之中,奉节脐橙金黄饱满,缀满枝头,不仅是这座城市的“甜蜜符号”,更象征着产业振兴与自然共生的发展理念,勾勒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它既展现了奉节人民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也寄托着这片土地走向世界、永续未来的绿色梦想。
“高铁让我们的脐橙走出大山,也让更多游客走进奉节。”当地果农周兴军笑着说。截至目前,奉节县脐橙种植面积达37.5万亩,年产量48.1万吨,年产值60亿元,品牌价值达到387.1亿元,成为“中华名果”。郑渝高铁不仅载着奉节脐橙走向全国,也载着越来越多旅客来到奉节,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
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浮雕墙上,仿佛为“中华诗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轻纱。络绎不绝的旅客在此驻足品读,有的低吟诗句,有的拍照留念,有的静静端详……钢铁动脉与千年文脉在此交汇,共谱一曲“诗与远方”的崭新乐章。正如一位带队研学的老师李凝芳所说:“高铁缩短的是距离,文化延展的是情怀。这座墙让匆匆的旅途变成了文化的抵达。”
编辑:董子莹
审核:韩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