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两轮车作为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在便利市民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挑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重庆高新区)跳出“重投放、轻管理”的传统思路,将“以位定量”作为核心管控原则,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聚焦重点群体通勤需求精准服务,探索出一条规范与便民并重的共享出行治理新路径,在美丽的山城打造了一张高效、便捷的骑行网络。

以位定量 提升慢行系统通行能力
“公共空间是宝贵的公共资源,共享两轮车不能以挤占行人通道、影响交通秩序为代价。”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解决共享两轮车投放数量失衡导致的车辆闲置、运维失衡及配套滞后等问题,重庆市高新区打破传统“重投放、轻管理”的粗放模式,确立“以停车资源定投放总量”的管控原则,从源头上规范行业发展。
为科学设定投放规模,重庆市高新区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全域调研,综合考量区域人口密度、道路空间资源、公共交通覆盖水平及行人通行需求,建立共享出行工具投放测算模型。通过多轮论证,最终确定“1.5个车位配1辆车辆”的刚性标准,确保每一辆车都有合规停放空间,既保障市民使用需求,又不挤占公共资源。目前,高新区共享两轮车规划投放总量约2.56万辆,实际在运营车辆约2.14万辆,有效维持了车辆与车位的动态平衡。
在共享两轮车的管理上,重庆高新区始终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着力打造点、站、场三级停车系统,以分级停放保证停放秩序,解决车辆停放不规范、侵占人行道、使用不便利难题。在次支干道上的小区、学校、医院及工厂周边施划分散停放点600余处,每处停放容量为30—50辆。在用车需求相对集中的轻轨站及商圈周边设置3处停放容量为300—1000辆集中停放场,满足大量用车及还车需求,方便市民出行。此外,重庆高新区还建设了容量超1000辆的大型中转站1处,对超量车辆进行综合消纳和集中调度,兜底潮汐出行爆点点位。
近年来,重庆高新区全力推进全域慢行理念落地,通过规划新建非机动车道、将人行道部分区域改建为非机动车道等方式设置非机动车专用通道,将学校周边、小区、园区、车站、商圈等用车高峰区域串联起来,避免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和行人交叉混流,3年间累计打造了约55公里非机动车道,基本实现辖区内慢行系统成网成片。
科技赋能 “一件事”平台管好“所有事”
“以前管理共享电动车,全靠人工巡查,不仅耗时耗力,还容易出现监管盲区。现在有了数字化治理平台,违规问题能实时发现、快速处置,管理效率大幅提升。”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区自主研发的共享电单车监管“一件事”应用平台(简称“一件事”平台),实现了共享出行管理从“线下分散”到“线上集约”的跨越式转变。
该平台可以做到实时监控辖区内车辆数量,结合已经实施的考核措施,能够在源头上根治普遍存在的超投行为。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模型”,“一件事”平台可以统计人口增长率、停放站点饱和度及订单情况等体征指标,给出合理的区域点位设置建议并进行施划,让每一个停车点位设置到市民有骑行需求的区域,切实解决乱设点的问题。在运维方面,通过前端摄像头,“一件事”平台可以识别判定停车点位规范停车情况,将识别到的违规停车情况通过“渝快办”App精准推送就近的企业运维人员进行清运,如超时未清运将推送到重庆高新区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并依托三级治理中心推送到重庆高新区综合执法局及重庆市公安局高新分局等协作单位共同处置,高效整治乱停放的问题。通过“渝快办”随手拍的功能,市民也能对危险骑行、闯红灯等行为进行举报,通过三级治理中心推送到公安部门进行处理,逐步减少“乱骑行”现象。
2024年《重庆高新区共享电单车运营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正式出台。《管理办法》制定量化考核标准,设置了带有评价性的关键绩效指标,作出单车周转率不得低于每日3次、车辆异常响应处置不得超过15分钟、规范停放率不得低于80%等规定。“一件事”平台结合各项指标及规定对各企业进行响应考核,对考核优秀的企业增加配额,对违规企业减少配额,激励企业合规运营。

填补空白 精准服务重点群体出行需求
“从产业园到地铁站,以前要么步行20多分钟,要么等半天不来一趟公交,现在骑车5分钟就到,太方便了!”在高新区某产业园工作的张先生说。高新区聚焦学生、产业工人等重点群体的通勤痛点,以共享出行为纽带,搭建起与公共交通无缝衔接的“最后一公里”服务网络。数据显示,高新区共享两轮车日均周转率达4.7次,学生、产业工人是主要受益群体。
针对区域公交线网覆盖不足、潮汐性客流明显的特点,高新区精准布局共享出行停放点位。在高校周边加密停放点位设置,保障学生往返校园与商圈、地铁站的出行需求。在产业聚集区规划专属停车区域,解决产业工人上下班“打车难、步行远”的通勤困境。在轨道站点出入口,优化停放点位布局,实现共享出行与轨道交通的便捷换乘。
为保障重点时段出行需求,高新区通过“一件事”平台实时监控各点位车辆数量,在早晚通勤高峰、周末等用车密集时段,调度运营企业及时补充车辆,避免出现“一车难求”的情况;同时,要求企业加强重点区域运维力量,及时疏导乱停放车辆,保障通行秩序。
在服务重点群体的同时,高新区注重共享出行与公共交通的协同互补。针对区域公交“干线强、支线弱”的现状,以共享电单车填补支线公交覆盖空白,解决偏远区域的出行难题;通过共享出行分流短途客流,提升公交运行效率。目前,高新区共享出行与公交、轨道形成了“长短互补、快慢结合”的多元化通勤网络,市民出行满意度持续提升。
编辑:池雨溪
审核:郭一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