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片
洪泽湖旅游公路连通江苏省淮安市沿湖的盱眙、洪泽和淮阴3县区,全长164公里,为县道公路,工程总投资12.7亿元,于2024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
在烟波浩渺的洪泽湖畔,一条蜿蜒164公里的公路,正以其磅礴之力与细腻之笔,重新勾勒着沿岸地区的经济版图与民生图景。这不仅是淮安市单体投资最多、体量最大的农村公路项目,更是一条融交通动脉、生态绿道、文化纽带与产业引擎于一体的“黄金廊道”。洪泽湖旅游公路,正以其生态旅游、防汛通道、带动湖区致富等复合功能,从“通达之路”迈向“融合赋能之道”,拨动着江淮大地的华彩乐章。

路挽三地 激活文旅引擎
洪泽湖旅游公路的基石,深植于千年积淀的沃土。它巧妙依托始建于东汉、拥有1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洪泽古灌区,将古老的历史遗迹与鲜活的地方文化——水工文化、漕运文化和淮扬文化一一激发。
项目首创“大运河慢行文化线路”概念,非仅为通行之便,更旨在营造一段可沉浸、可品读的文化旅程。2024年,项目入选全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10件大事,今年又先后获评2025年度全国美丽公路和2025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
行驶其间,仿佛穿越时空长廊:从见证林则徐治水雄心的周桥大塘,到镌刻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殷切期望的纪念碑;从“河工风情小镇”蒋坝古镇的悠然古韵,到“千里淮河第一闸”三河闸的现代工程奇观;再从“明代第一陵”明祖陵的肃穆,到中国传统村落龟山村的质朴……这条路有如巧手,将散落的明珠串成璀璨项链。
沿线精心布设的公路驿站、观景平台,以及“阅湖湾”“醉美三公里”等网红路段与桥梁,不仅提升了旅游舒适度,更成为市民休闲、游客打卡的热门地标。这条路的贯通,使得洪泽湖古堰、方特乐园、老子山等核心资源联动增效,通车以来已吸引游客超300万人次,文旅综合效益显著,真正成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

以路兴产 助力乡村蝶变
公路之于经济,犹如血脉之于身体。洪泽湖旅游公路与周边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无缝衔接,编织成一张高效的公路网络,彻底激活了沿线的产业微循环,吸引外来客商纷纷前来投资兴业,不断催生特色农业、旅游观光等新业态。
“一只螃蟹”的数字化之旅。位于西顺河镇的洪泽湖大闸蟹核心养殖基地,依托公路带来的便捷物流与信息流,创新建立了“大闸蟹+生态+数字化”的智慧养殖模式。8850亩高标准蟹塘,2024年产量达140万公斤,销售额8000万元。养殖基地负责人坦言:“路通后,客商来得更勤,冷链车直达塘口,我们的‘肥蟹’能以最新鲜的状态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品牌价值和市场半径都扩大了,预计今年销售额可突破亿元。”
“一颗螺蛳”的产业链革命。在蒋坝镇,昔日家常小螺蛳,如今已成大产业。在“企业+基地+养殖户”模式驱动下,近2000亩的螺蛳产业示范基地年度总收入约千万元。连年举办的螺蛳美食节,通过“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将美食、旅游、养殖深度融合。一位返乡开办民宿的老板说:“路好了,游客多了,我们这的螺蛳宴成了金字招牌。很多客人专门开车来,就为这一口鲜。”
“一只龙虾”的全球之旅。盱眙龙虾的盛名,因这条路而更加远扬。超90万亩的养殖面积(其中“稻虾共生”超70万亩),11家规模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超4万吨,产品从传统餐饮延伸到杯面、即食食品。通过发达的冷链物流网络,盱眙龙虾不仅覆盖全国,更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21万人就业。
一个村庄的美丽蝶变。洪泽区三河镇的“阅湖·杏花村”,曾是默默无闻的湖畔村落。凭借公路带来的交通优势,当地投资5600万元盘活闲置资源,打造了4.6万平方米的休闲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路通了,城里人来度假更方便了。我们37间民宿常常一房难求,周末的农家乐、采摘园更是人气爆棚。”这里已成为交农旅融合、带动周边产业发展的典范。
此外,洪泽湖旅游公路沿线的特色农庄、果蔬采摘园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旅游体验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让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路联万家 通往幸福生活
洪泽湖旅游公路建成通车带来的巨变,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还体现在民生福祉上。对于洪泽湖畔的百姓而言,这条路的意义远不止于通行,它连接起千家万户,承载着乡愁记忆,更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发展机遇的期盼,其建成为沿线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和便利。
过去,湖区居民往返县城需要绕行1小时以上,出行极为不便。如今,有了这条旅游公路,半小时内即可抵达,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公路沿线还增设了公交站点与客运接驳点,让老人就医、孩子上学更加便捷,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公路的畅通,还让许多外出务工者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机遇。在蒋坝镇的一家特色民宿里,曾经在外打工的张女士如今是这里的管家。“以前回家一趟转车麻烦,现在路修到家门口,我也就回来了。这里工作环境好,收入稳定,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像张女士这样,因路而选择返乡创业就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短评
公路赋能,重在融合与共生
洪泽湖旅游公路的成功实践,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生动注脚,更是公路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其意义远超一条普通农村公路,它将公路基础设施的“硬支撑”与文化生态的“软实力”巧妙融合,催生了“公路+文旅+产业”的聚变效应。
这条路,不仅是一条高效出行的便捷路、高颜值的风景路,更是公路基础设施与区域资源禀赋的一次深度融合。它深度挖掘沿线历史文化资源,使公路本身成为可阅读、可体验的风景线,成功将“过路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更重要的是,它切实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民众收入的增长,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让当地百姓共享发展红利,实现了“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综合目标,奏响了产业振兴、生态和谐与民生幸福的三重乐章。
洪泽湖旅游公路的案例说明,公路发展要跳出单一工程思维。规划上,要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主动与产业布局、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协同;功能上,要做到多元复合,让一条路同时成为文化廊道、生态绿道、产业通道和民生便道;成效上,要最终落到惠及区域发展与民生福祉上,实现公路与地域经济的共生共荣。
洪泽湖旅游公路的实践证明,当公路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使命,它就能从“支撑”跃升为“引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卫涛)

编辑:张婧怡
审核:卫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