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建设纪实
初夏的信江,山郁珍奇,沃野如锦。置身位于信江干流的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工地,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让人心潮澎湃。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船闸主体完成95%,鱼道完成45%,各阶段进度计划基本完成,基本实现了工程实体质量、功能质量、外观质量均衡发展,已建单元、分部工程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 100%,工程建设各项工作严谨高效、有条不紊,确保2020年底实现通航。
高起点谋划,开启改造新征程
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武夷山北麓的丰溪和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冲出千里巍巍的武夷山脉和层峦叠嶂的怀玉山峰,涌向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滔滔七百里,源广流长,孕育了赣东北大地鱼米之乡的丰饶和千年相续的文明。
作为我省五大河流之一,信江贯穿江西省东北部地区,连接鹰潭、上饶等城市。2007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全国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将信江纳入长江水系高等级航道“一横一网十线”布局中“十线”之一。信江国家高等级航道共规划3个梯级4座枢纽,从上至下依次为界牌、八字嘴梯级和双港梯级。1997年7月主体工程竣工、2002年8月正式运营的界牌航电枢纽坝址位信江干流鹰潭市城区下游12.5公里,是一座以航运为主,结合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工程。目前界牌枢纽蓄水位为24米,与设计水位相差2米,界牌船闸上闸首门槛吃水仅 1.5m,距三级船闸要求相距甚远。要适应水运发展新形势,保障界牌、八字嘴两梯级之间航道达到规划等级后能有效衔接,界牌枢纽就要跟上水运发展的步伐。经过多方论证,船闸改扩建方案雏形浮现。2018年7月,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获江西省发改委批复。这一步,凝聚着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凝聚着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项目立项后,省交通运输厅、省港航管理局、项目业主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主动作为、积极行动,大力推动项目建设。2018年8月省港航局下文组建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项目办;2018年10月,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公开招标,建设序幕全面拉开。
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系在原址重建Ⅲ级船闸一座、新增电站一座、新增鱼道一座,此外,对原界牌电站、泄水闸金属结构、启闭机械及大坝安全监测改造等,改建后的船闸设计水平年(2050年)年单向通过能力为1519万吨。作为信江航运工程的第一个梯级,界牌船闸改建工程建设是信江航道等级提升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畅通信江全线水运、提升信江航道服务能力、带动信江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助推赣东北发展战略、助力江西建成“两横一纵”高等级航道网络、建设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水运体系均具有重要意义。
自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办在原主任黄明红的带领下,全体参建人员沐风栉雨、攻坚克难,以高效务实、拼搏进取的作风,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干劲,有条不紊地推进项目建设,克服工程建设涵盖专业多、主体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工期特别紧,尤其是疫情防控给工程施工带来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各项施工节点目标。2019年1月28日,经过13个小时的艰苦奋战,项目首块船闸底板混凝土顺利浇筑完成;2018年12月18日,江西界牌枢纽船闸改建项目全年围堰提前12天完成闭气;2019年9月8日枯期围堰全部合拢完成、10月29日船闸主体结构上闸首顺利封顶、12月6日下闸首人字闸门左侧门叶成功拼装到位。
随着2020年底实现信江三级航道全线通航的蓝图一步步从画卷走向现实,滔滔不绝的信江,将清润大地的新绿,焕发奋进的新姿,掀开新的发展篇章。
精细化管理,打造平安工地示范项目
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包括船闸、电站厂房及鱼道、坝顶交通桥等工程,涵盖水运、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多个不同专业领域;主体结构复杂,预埋件多,预埋精度高,异性结构多,尤其是为实现2020年信江航道实现全线三级通航目标,上下游引航道,鱼道、混凝土重力坝须同时开工且必须在一个枯水期内完成,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强度高,质量管控难,给施工生产组织带来很大挑战。为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江西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选派了一批优秀人才组成项目管理团队。新任项目办主任雷卫佳笃定地告诉笔者:“项目建设千头万绪,但是我们有信心高质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干事想办法”。
项目开工以来,项目办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深化党建和工程建设相融相促,始终践行项目开工伊始确立的“省级品质工程项目、省级平安工地示范项目”建设目标,精心组织、统筹推进项目建设进程,在安全质量管控、品质工程示范、绿色生态环保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树立起项目建设良好形象。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有的放矢,项目办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目标建章立制,编制了《党务、廉政、文化创建管理办法及制度》《行政管理办法等制度》《品质工程创建相关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量化管理、责任明确、考核有据、奖惩分明的完整管理体系,用制度管理、按制度办事,为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提供了目标和方向。在日常管理中,项目办推行精细化管理理念,要求所有管理人员严格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每项工作都力求一次做到位,并及时进行检查,对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
安全生产是项目建设的头等大事,精细化管理理念在界牌船闸改建工程的安全监管工作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界牌船闸改建工程作为涉水项目,工序和专业繁多,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工程量大,立体交叉作业频繁,起重吊装作业及夜间施工频繁,施工组织和协调难度大。项目办坚持把安全监管放在生产首位来抓,先后投入600余万元用于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安全警示、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安全教育培训等方面,夯实安全生产基础。高规格设置了占地面积480平方米的安全质量培训中心,该中心共由标准件展示、班前讲平台、健康体检仪、劳保用品展示、钢丝绳使用方法展示、平衡木体验、操作台倾斜体验、高空坠落体验、安全带体验、安全帽撞击体验、灭火器演示体验、综合用电体验、现场急救体验、马道对比体验以及 VR 体验等15个部分组成。项目部通过不定期组织作业人员开展安全体验教育,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项目办、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了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职责,设置了安全管理部门4个,配备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10人(项目办2人、监理办2人、项目部6人)、兼职安全员共计18人。项目办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作业队伍、作业人员层层签订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和消防安全责任书,签订率达100%,做到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编制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结合分部(分项)工程、重点施工部位及复杂工序,项目办编制安全管理制度18项、监理单位33项、施工单位40余项;针对防汛、防强对流天气、火灾防控、基坑开挖、脚手架拆除等情况,编制综合应急预案1项、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30项,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建立了兼职应急救援队伍,配备了相应应急救援设备。为规范施工现场人员作业行为,确保作业人员能正确、规范、有序施工,项目承建单位中交四航局项目部制定操作规程57项并进行现场公示,开展培训,取得较好效果。
积极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截止目前,组织开展应急演练5次,其中消防演练3次、防汛演练3次、人员中暑演练1次,通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了作业人员的应急快速反应和处置能力。广泛开展安全培训。光2019年度,项目办就组织安全培训8次(主要针对进场教育培训、复工安全教育、防汛、安全警示教育等),受培训190余人次;监理单位组织安全培训 17次,受培训130余人次;施工单位组织新进场安全培训,受培训1700余人,组织开展专题安全教育培训36次,受培训人员达到1200余人次。
此外,项目办委托第三方安全咨询单位编制了项目总体安全风险评估报告,同时督促施工单位做好专项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每月定期召开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会议,通过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相结合的形式,全面系统分析当月发现的隐患,反查风险管控清单,从源头找原因,做到两张清单(治理、防控)相互支撑,相互验证,相互促进,构建起双重预防机制。
做大事者,必做于细。项目办以制度建设和安全生产管理为抓手,不断落实精细化管理理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责任层层压实、工作层层落实,营造了上下齐心、安全稳定的工程建设氛围。
标准化建设,打造水运建设新名片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无论何时,走进界牌船闸改建工程施工现场,都没有一般工地的杂乱与喧闹,只有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气氛,平整干净的施工场地,标准规范的操作,让人感觉走进的不是建筑工地,而是踏进了标准化的厂区,标准化管理的践行一一显现。
界牌船闸改建工程工期紧、任务重、施工强度高,质量管控难。如何能够快速稳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办用一往无前、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开启工程管理标准化的实践,将标准化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
场站建设标准化。在项目大小临设施规划中,做到生产生活分区,各生产区紧密结合,人车分离,实现场站布局由“零散式”向“集约化、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由“作坊式”向“工厂化,流水化”转变,实现项目营区标准化、钢筋加工场标准化、安全设施标准化。标准化打造“三区两厂”,分离布置并封闭管理办公生活区、拌合加工区和施工作业区“三区”,实现混凝土集中拌制、钢筋集中加工、集中居住 “三集中”管理。
施工工艺标准化。大力推行首件制管理,及时总结首件工程最优的施工工艺、最佳的施工方法及最合理的人员机械配置,用以指导后续施工,从而起到了以点带面、以面带全的效果。落实大临设施及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及安全防护设施首件验收制。以类似优秀防护设施或类似防护设施引起的安全事故为经验,通过先设置一件(段、套)适合本项目的安全防护设施成品,经监理工程师对材料、制造过程及成品等进行检查评估、核准,在后续中正式批量投入使用,以此实现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定型化、工具化。
管理行为标准化。建立“三检”制度。严格执行各标段各工序自检、交接检、专检“三检制”,检查验收后形成隐蔽资料,并建立台账。通过日常施工过程中的试验资料报审、施工原始记录、验收图片、隐蔽资料、质检过程控制资料,保证质量形成全过程记录真实完整、闭环可追溯。
标准化管理不仅保证了质量,而且提升了效率,确保了工程建设紧扣目标任务稳步推进。
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在信息化管理方面,本项目采用BIM技术进行项目管理施工的过程控制,通过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创建三维模型,进行图纸错漏碰撞检查、工程量统计及复核、可视化交底以及施工监管,可以虚拟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安排进度计划。
由于行业特点,一线的施工工作人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面对传统的、枯燥的交底单,往往反映不愿看、看不懂、记不住,交底流于形式,相关的措施规定不能有效传递至工地现场,容易造成质量隐患、事故产生等问题。而基于BIM技术的可视化交底以大量的图片视频等方式对所要描述的信息予以直接明了的交代,让施工人员能真正看到、听到、说到、做到,为文明施工、安全生产奠定良好基础。本工程利用BIM技术于2018年12月及2019年1月分别对管理区建设方案及开挖后施工区域布置方案等进行了可视化交底,效果良好。2019年5月起,月例会全面应用可视化交底。
此外,项目全面落实BIM专项月报工作制度,BIM专项月报以“当月实际施工 下月计划施工”的模式,直观反映每月施工过程重点难点部分,使参建各方能够提前知晓、制定计划,从而充分准备、从容应对。目前,BIM专项月报工作制度已执行半年,出版BIM专项月报6本。该项措施作为项目BIM施工监管平台的良好辅助手段,取得显著成效。
建一处工程,创一处景观,造福一方百姓。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始终坚持绿色引领,扎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界牌枢纽于90年代设计、开工建设,当时未同步建设鱼道等专门的过鱼设施。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改建项目将新建一座鱼道,并与新建机组布置一起,通过电站机组引用流量满足鱼道上下游进出口的水流条件。
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严格按照环评报告及批复中提出的环保要求落实到位,每月进行施工环境影响监督、环境监测工作,并出具相关报告。在施工现场,通过设置硬质围挡、覆盖土工布、分段作业、择时施工、洒水抑尘、冲洗地面、设置排水沉淀池设施、车辆冲洗、底泥清理、噪声防控等有效措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及施工扬尘污染,将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风正扬帆正当时,厚积薄发写芳华 。承担着界牌枢纽船闸改建工程建设重任的建设者们正为实现船闸改建工程如期完成、为确保2020年底信江三级航道全面通航目标如期实现而全力以赴、顽强奋战。不舍昼夜、奔流不息的信江,在不久的将来,将以更通达、更顺畅、更美好的崭新面貌,承载着赣东北借水生势民殷财阜的幸福梦想、承载着江西千船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愿景,扬帆奋进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