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汤鱼柳、油焖海虾、虾仁鸡肉轻食套餐…近期,火车盒饭集中“上新”,餐食选择更多了。这里面,有比较传统的“冷链餐”,旅客点餐后,乘务员用微波炉加热;也有时兴的“热链餐”,大厨做好后,冒着热气送到火车上,直达旅客小餐桌。
暑运期间,气温高、旅客流量大,食品制作、储存、运输面临更大挑战,铁路卫生监督员们源头管控、细致监督、专项检查,守护旅客舌尖上的安全。
热腾腾的美味——
60摄氏度以上恒温配送
4小时内从厨房到餐桌
北京西站南广场的京铁大酒店内,有“热链餐”的中央厨房。7月24日,北京铁路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员朱瑞猛与同事赵正一来到这里,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现场设备设施、原料采购、储存、加工、制作、分装及配送等环节情况。
随着餐食陆续出锅,中央厨房内菜香四溢。工作人员熟练地将烹饪好的饭菜分装、打包,套上“封条”后,将餐盒装入橘黄色的保温箱。
朱瑞猛走到操作台前,查看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佩戴口罩,操作流程是否规范,还不忘嘱咐:“菜多加点,要让旅客吃好吃饱。”
来到冷菜操作间,赵正一检查了紫外线消毒灯是否处于正常使用状态,并用温度计确认车间温度是否处于25摄氏度以下。
在调料库,朱瑞猛拿起一罐蜂蜜,认真查看生产标签,确认是否在保质期内。他说:“针对真空包装的产品,还要注意是否存在漏气、涨袋等情况。”
“不需要二次加热,出锅后迅速送到旅客面前,最大限度保留刚出锅菜肴的味道,是‘热链餐’最大的特点。”朱瑞猛介绍,针对热链餐食,他们需要全程监督餐食熟制装盒后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是否持续保持在60摄氏度以上,并且从厨房到餐桌的时间不能超过4小时。
全程“保冷”——
从原料到销售
0至8摄氏度不断链
与“热链餐”不同,“冷链餐”在高铁配餐基地生产完成,通过全程冷链运输上车,经过二次加热后,供应给旅客。
冷链盒饭的原料、粗加工、切配、储存、装盒、运输、销售等环节,全过程均应控制在0至8摄氏度范围内;米饭和菜肴熟制后,通过真空速冷设备或速冷隧道,使其中心温度迅速降至0至8摄氏度区间;保质期一般为24小时,添加惰性气体的“气调”冷链盒饭保质期可达72小时。
位于北京西站地下一层的列服分拨中心,是对冷链盒饭进行中转和储存的场所。
在这里,赵正一和朱瑞猛首先检查了冷库温度,温度计显示4摄氏度,符合储存冷链盒饭的条件要求。随后,他们对盒饭的生产批次、进货台账以及储藏条件等进行了细致检查。
舌尖上的安全——
全覆盖零死角监督检查
定期抽查检测致病菌
完成列车餐食源头检查后,卫生监督员们一路跟随运输热链盒饭的专用保温箱,登上G55次列车,对餐车区域进行深度排查。
“餐车食品安全是保障旅客平安出行的关键点,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赵正一说话间,打开餐车上的“热箱”,拿出一份热链盒饭,仔细观察盒饭的气密性、感官性状,核对盒饭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是否合格。
这辆餐车上,还有保存冷链盒饭的“冷箱”,卫生监督员同样对保存温度、盒饭状态等进行了逐项排查。
据了解,为了让旅客在火车上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卫生监督员采取“全覆盖、零死角”模式,从环境卫生是否整洁、人员健康管理是否规范,到设施设备运行是否正常、餐具清洗消毒是否到位,再到台账证票是否齐全,全面排查食品安全卫生隐患。
为更好保证食品质量,卫生监督员还要定期抽检列车盒饭,带回北京铁路疾病预防医学研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由专业人员检测专项致病菌,确认抽检样本总体检测结果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近期,铁路客流增加,旅客列车开行量攀升,加之夏季高温,食品安全检查复杂性提升,食品安全风险增大,“冷链餐”“热链餐”的质量保障难度都更大了。暑运以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就已出动监督检查人员1976人次,监督抽查食品经营等单位,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
朱瑞猛和赵正一他们,还将继续奔波在中央厨房、列服分拨中心、餐车等检查点之间,不放过任何一个风险点。
编辑:董子莹
责编:张艺言
审核: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