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大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和马凯副总理到山东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四个交通”发展,青岛市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交通运输部部署,坚持改革创新、服务民生,提出打造“一带一路”综合枢纽城市的构想。为此,青岛市坚持交通引领支撑,实施项目建设攻坚、物流产业升级、公交都市创建“三大行动”和“红飘带”引领活动,全力打造“一带一路”双向开放桥头堡,提升城市发展战略能级。
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 全力服务蓝色跨越
立足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和青岛市新一轮城市空间布局的重大调整,青岛编制了覆盖全域的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在城市发展步入胶州湾南隧北桥的“桥隧时代”基础上,相继建成了铁路青岛北客站、海青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青岛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增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的对外辐射力。
今年1至10月,一批事关青岛市长远发展的交通重点项目建成:青银高速青岛收费站迁移及拓宽工程拓展了中心城区北部发展空间,青岛母亲河大沽河两岸堤顶道路服务了流域220万群众生产生活,九水路拓宽等配套交通项目有力服务保障了世园会。
目前,青岛市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列副省级城市第1位和第2位,青岛市域“一小时经济圈”全面形成。年内,力争青荣城际铁路开通济南方向,交通在青岛全域统筹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随着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机场、济青高铁、青荣城际铁路引入青岛枢纽工程、青连铁路等一批交通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青岛市将全面构建海陆相连、空地一体、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打造面向韩日、辐射东南亚、路连中亚欧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实施物流产业升级行动 着力推进结构调整
青岛市因港而兴,在历史上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点。青岛市充分发挥港航特色优势,努力推进物流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国际物流大通道。201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7位,物流业增加值居副省级城市第5位,占全市生产总值的8.9%,成为青岛市重要支柱产业。
今年1至10月,青岛市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3.37%、1.82%和5.48%,青岛机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12.36%和10.4%。“千万平米”物流园工程竣工227万平米,总投资50亿元的中集冷链物流项目投入运营,总投资38亿元的雨润国际物流中心项目部分单体年底试运营,总投资50亿元的传化公路港项目开工建设。
目前,青岛国际机场航线131条,通航73个城市,青岛正加快向东北亚区域航空货物转运中心迈进;青岛港万吨级以上泊位76个,通过能力2.87亿吨,通航180个国家和地区,前湾港区已经成为国际集装箱干线运输港,董家口港区将发展成为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和重要能源储运中心,“一湾两翼”布局加速构建,离第四代世界一流强港目标也越来越近。青岛市将积极探索航运服务新模式,组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加快机场新航线开发,大力发展金融物流、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高端物流,预计全年实现物流业增加值770亿元。
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海空航运中心和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是青岛市的现实需求。全面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综合枢纽城市,将是青岛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青岛自由贸易港区申报创建,青岛市必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步伐,迎来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黄金期。
实施公交都市创建行动 大力提升宜居水平
公共交通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便捷出行。近年来,青岛市大力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陆续完成了即墨市、黄岛区、胶州市的城乡公交化改造,推出微循环公交、晚班公交、定制公交等特色公交服务,打造的“红飘带”、“日新巴士”、“温馨巴士”、“真情巴士”等服务品牌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亮点,青岛市申报成为国家公交都市创建城市。
今年8月份,青岛市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获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65周岁以上老年人5月1日开始实行免费乘坐公交车;开辟调整市区公交线路22条,公共交通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目前,青岛全市共有公交线路497条,总长度10069公里,公交车7921辆;中心城区绿色公交车3030辆,占51.4%,其中纯电动公交车450辆投入运营,今年计划更新的550辆已有492辆购置到位,充分发挥纯电动公交车智能充换电运营管理一体化青岛模式的特色优势。
青岛市将优化调整以隧道公交线路为重点的公交网络,进一步方便市民出行;着手研究常规公交与地铁3号线衔接方案,探索实行公交换乘优惠办法,力争公交机动化分担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到40%。
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优先发展公交,重点是公交全域统筹,核心是公交都市创建。青岛市将全面实施国家公交都市创建“311”工程,即坚持路权、信号、枢纽场站“三优先”、线网布局“一优化”和政策规划“一落实”,吸引更多市民选择公交出行,2016年年底前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2018年创建成为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届时,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将达到100%,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将达到60%,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补充、特色公交为亮点的公交发展体系,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青岛的宜居水平和市民的幸福指数。
“红飘带”引领 倾力创建文明行业
2006年年底,三位出租车司机先后捡到巨款主动交还,青岛市民自发地在出租车、私家车和公车上系起红飘带,向他们表达敬意,甚至客运班车上、火车车厢里也纷纷系上了红飘带,红飘带随车飘向了全国各地。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织召开了全市窗口行业学习红飘带精神动员大会。
2011年11月,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温暖的红飘带”为题做了报道。2013年,“红飘带”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十二五”全国交通运输首批候选文化品牌。2013年3月,中宣部有关领导赴青岛调研时,听取了“红飘带”品牌创建汇报,要求更加深入地打造、挖掘和丰富品牌内涵,让“红飘带”爱心品牌叫响全国。
几年来,品牌主创单位青岛市交通运输委员会以创建“红飘带”品牌为契机,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组建了客运出租行业“红飘带”车队,持续开展了争创“诚信客运出租企业”、“红飘带”出租车、“星级出租汽车驾驶员”活动,连续五年在全市交通运输行业开展了“红飘带”杯创先争优竞赛活动,2014年又开展了“弘扬红飘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创建了一批“红飘带”出租车队、出租车、星级驾驶员及客运班线、港站、公路、收费站等示范岗和个人。主创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和山东省交通运输文明行业、省级文明单位、青岛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红飘带”精神带动了青岛交通运输部门自身建设。他们突出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学习长效机制,开设了交通大讲堂,建立了专家库,完善了84项制度,进一步提升了交通运输治理能力;突出作风建设,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理念,坚持一线工作法,推进政务公开,落实“三个知晓”,建立重点工作路线图,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突出廉政建设,强化自我约束,习惯被人监督,认真落实“两个责任”,每季度开展“四风”评议,规范权力运行。
2014年青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发展
2014年,青岛交通运输工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服务民生,城市公共交通加快发展,全域统筹进程不断加快,全市交通运输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公路通道网络优化升级。重点实施了8个公路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里程347公里。其中:青龙高速公路完善了青岛市高速公路网,青岛市区与所辖4市将全部实现直通高速公路;大沽河堤顶路面及13座跨支流桥梁工程形成贯通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新交通网络,方便了大沽河流域220万群众生产生活;滨海公路与九水立交改造工程、青银高速公路东李收费站拓宽改造工程成为区域交通枢纽,有力服务保障了世园会;青银高速青岛收费站迁移及拓宽工程建成进出青岛主城区的快速迎宾大道,拓展了城区北部发展空间;218省道三城路平度莱州界至万家疃段改建工程,改善了平度交通条件;218省道三城路沙梁大沽河大桥改建工程方便了胶州、即墨、平度三市群众往来;双积公路红石崖至辛安段是青岛市又一条环湾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三城联动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铁路末端变身铁路枢纽。铁路青岛北客站开通运营,成为山东省最大的铁路枢纽站;青荣城际铁路年底开通济南方向,莱西、即墨居民1小时内可达烟台、威海,2.5小时左右可达济南;济青高铁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后将形成“济青1小时经济圈”;青连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连接线,并融入“长三角4小时经济圈”。大运量、高效率铁路通道网络加速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董家口港区成为亿吨大港。青岛港董家口港区原油码头、山东液化天然气(LNG)一期码头等2个项目投入试运行,董家口港区青岛港原油码头、海湾液体化工码头、大唐一期通用码头、摩科瑞通用码头等4个码头项目8个泊位主体基本建成,董家口港区预计全年新增通过能力3936万吨,总吞吐能力达到8263万吨,今年总吞吐量预计将达到1亿吨。
新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构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获批立项,完成了新机场公路集疏运规划研究,连接主城区的新机场高速公路、连接蓝色硅谷的204国道升级改造等新机场周边重点公路配套工程,以及济青高铁机场站建设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一个以新机场为核心的交通网络正紧锣密鼓地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区域交通支撑能力将进一步提高。
编辑:王野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