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加快五大建设 服务四个交通

2014-12-26 10:22:1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上官绪芹 文 浙江记者站 供图 -标准+

 
 
  日前,交通运输部文件明确,浙江被列为全国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省,承担了交通运输部9项全国改革试点中分量最重、涵盖最广、内容最为综合的一项。重点围绕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市场化改革、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通过大胆探索、积极突破,争取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试验成果和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浙江地处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汇区,是全国“民营经济大省”、“市场大省”和“外贸大省”。以此为契机,浙江交通充分发挥“先行官”作用:港口发展强势推进;路网结构不断完善;物流园区快速壮大;通用航空有序推进。今年以来,省交通运输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决策部署,继续扎实推进大港口、大路网、大航空、大水运、大物流“五大建设”,为服务“四个交通”发展,加快“两美”浙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基础支撑。
 
  全年预计实现交通建设投资91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39%,再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五。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39公里,沿海万吨级以上泊位210个,内河高等级航道1432公里。
 
  综合交通
 
  构筑立体交通走廊
 
  近年来,浙江交通建设投资持续高位增长,迭创新高,连续保持在每年800亿元以上规模。先后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嘉绍跨海大桥等一批世界级项目。省交通运输厅以“三港一平台”为重点(海港、陆港、空港和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与地方铁路局签订首份战略合作协议;城市规划结合治堵契机“上天入地”;道路运输通过枢纽对接民航。浙江正不断整合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效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今年宁波-舟山港预计货物吞吐量达8.7亿吨,同比增长7.4%,连续六年居世界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同比增长15%,总量升至世界第五,增速居全国首位。铁水联运集装箱运输量13万标箱,同比增长25%,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7万标箱,同比增长17%。道路货运稳步回升,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7.7%。全省ETC用户达59万户,通行使用率超22%。民航运输快速增长,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班起降架次分别增长13%、11.2%和1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值。求发展的同时,浙江更加注重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相互融合和立体衔接,大力推进“综合交通”建设。
 
  今年,浙江构建综合运输体系迈出了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一步。7月22日,上海铁路局和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签署《共同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成为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与地方铁路局签订的首份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积极在公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客货综合运输枢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客货运信息资源共享、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战略合作。把综合运输建设推到前端。
   
  在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构筑综合交通集疏运体系,提升综合运输组织化程度,优化综合运输服务保障水平以及形成大交通监管模式上均取得成效。布局形成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以舟山煤炭中转码头和电力企业自用码头为主的煤炭卸船中转运输体系,实现由省内到国内再到国际的三大跨越。先后设立申嘉湖杭、申苏浙皖等多条省际高速通道,提升改造长湖申线等一批高等级航道,构筑起高效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在做法上,浙江坚持点面结合,构建物流园区、龙头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村邮政物流和城乡配送“五个体系”。全省A级以上物流企业430余家,居各省第一,占全国15.8%;吞吐量超过一级货运站标准的物流园区65个,居全国前列;近四年全省5吨、10吨、20吨以上货车空载率分别下降31%、32%、40%;发挥道路运输的衔接功能,主动对接服务民航,基本建立了道路运输与民航运输方式相衔接的运输体系。
 
  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浙江结合治堵契机,努力加快高架、环线、主干道、快速路、交通枢纽站场以及地铁、轻轨等城市道路建设。力求早日打通城市对内对外通道,形成立体交通,并通过对城市主干道进出口路段和中心城区繁忙路段,断头路、卡口路的改造,对支线道路完善非机动车交通设施、实施单行改造,疏通城市交通“微循环”。目前,杭州地铁2号线东南段已经全面开通,相关换乘接驳引导标识也在陆续跟进中;宁波结合公交专用道建设配建人行过街天桥;绍兴立足城市个性特点,推出“四网”建设规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绍兴的交通治理成为全省最具特色的城市。
 
  智慧交通
 
  “大数据”让信息随时互联互通
 
  如果说“综合交通”发展是浙江交通五大建设融合提升的最高层次,那么“智慧交通”则在浙江交通发展中发挥着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兼具基础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方面。这些年浙江交通一直走在“智慧”的最前沿。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今年展开跨域发展局面;公路“治超”的非现场执法手段应用得到交通运输部肯定;港口信息管理系统启用后,相关省市管理平台有序推进;航空物流信息化试点项目建成运行;今年,浙江交通五大建设的各个领域在这方面均不断提升,亮点频发,成为“大数据”在交通行业应用的成功探索。
 
  今年,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与9家跨领域单位确立合作关系;“大物流”搭建无形“信息高速公路”;国家交通运输物流信息平台管理中心与上海铁路局杭州货运中心、萧山机场公司、宁波港、传化集团、阿里云、i跟踪、华泰财险等9家单位签署《共同推进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合作协议》,就各方基于平台提供更多的服务、扩大互联范围明确了相关内容。这是发挥平台促进各方信息互联互通,提升平台应用水平和增值服务能力的一大举措。
 
  11月,在浙江乌镇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美国物流联盟驻沪办负责人、土耳其经济参赞、柬埔寨交通部官员,莫桑比克、巴基斯坦两国的大学研究人员等与国家物流平台参展有关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谈并表达了合作意愿。国家物流平台每年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5.5亿元,物流货值3万亿元,日均数据传输量可达200万条。通过该平台交换,物流、制造、商贸企业分别占到30%、16%和54%,促进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物流信息的互联互通。
 
  在信息的互联互通上,浙江省交通运输厅牵头组织编制《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应用与服务示范实施方案》并被列为交通运输部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之一,为探索长三角区域资源共享开创了一个更高层次;同上海铁路局、浙江省公安厅签订《信息资源交换使用框架协议》,初步实现铁路时刻表、客流、高速公路视频等实时信息资源的共享,首次在全国实现与公安信息的互联互通。
 
  在公路信息化建设上,浙江路政治超非现场执法工作得到交通运输部的批示肯定,浙江正着力构建以高速公路集中收费系统及普通公路不停车称重系统为基础的治超信息监控“两张网”。其中杭州湾跨海大桥宁波主线治超站采取主线过滤式、全时段的治超模式,开治超模式先例。服务民生上,全省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用户总量达59万户,车道开启率和通过率基本保持在98%以上。
 
  继浙江省港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启用,目前全省2650家港口经营企业数据实现共享。内河船联网示范工程建设实施方案通过评审。浙江各地智慧港航建设项目、浙江省水路安全畅通与应急处置工程、浙江港航移动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等工作也在有序推进。
 
  此外,浙江航空物流信息化试点项目——杭州机场物流信息平台开发及试点应用项目建成运行,并在去年完成《构建浙江省航空客运网络研究课题》的基础上,着手开展《航空物流及货运网络研究》。
 
  绿色交通
   
  低碳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以来,围绕全省“两美”建设,浙江交通进一步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无论是浙江港航大力开展的“三不一推”、浙江公路的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还是道路运输绿色交通相关实施方案的合作编制等,绿色低碳理念在五大建设中时时伴随。绿色出行、绿色水上、绿色港口等相关活动不胜枚举,努力打造“绿色交通”成为浙江交通无时不在的行动。
 
  浙江港航以绿色内河航运建设和船舶水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开展 “三不一推”(运输船舶不违规排放油污水、船员不随意丢弃垃圾、危险品船舶确保不泄漏、推进船舶清洁能源应用),并出台《推进绿色内河航运实施意见》、《浙江省港航管理系统“五水共治”实施方案》,危险品船舶100%安装自动识别系。目前全省内河7处油污水、110个船舶垃圾接收点已基本建成;湖嘉申线“五水共治”样板航道创建、嘉善生态航道养护试点、LNG动力船舶改装工作均已启动。
 
  在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形成的创建美丽公路“五个一万”工程的总体发展思路中,很多“美丽公路”在建设、提升或改造的过程中都将采用绿色低碳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1至11月,全省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共减免通行费约11亿元,有效降低了农产品流通成本。公路边“三化”和“三改一拆”三年整治任务完成率分别达到99.4%和99%;全省71对高速公路服务区中45对创建成为星级文明服务区。
 
  在大物流建设、客运网络建设、汽车后市场服务、城市治堵的背景下,浙江以实施“交通运输节能推进工程”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发展LNG、CNG等新能源汽车和完成 “道路运输业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等推进道路运输的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工作;并组织申报绿色低碳与循环经济省主题性项目,着手合作编制《浙江省道路运输绿色循环低碳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浙江省道路运输节能减排“十三五”发展规划》。
 
  成绩的取得来源于大家共同的努力,今年7月浙江省交通运输厅成立了“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厅节能减排管理中心,落实专职人员,具体负责节能减排的任务分解、考核督察、政策研究、能耗监测统计等工作。并定稿完成《浙江省绿色交通建设实施方案》、《浙江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各主题性项目实施方案,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舟山6个试点城市的实施方案已经完成内部评审。
 
  不仅如此,能耗统计与监测平台(一期)建设目标已经完成,并投入700余万元建设蓄能自发光公路256公里,推广港口集卡双拖平板车、龙门吊能量回馈技术等港口节能技术,加强交通节能减排标准化进程。年内《内河桥梁整体顶升技术规程》等15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标准都已颁布或即将颁发。
 
  平安交通
 
  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出行
 
  “平安交通”作为交通发展的根本,在浙江仍是重中之重。今年浙江继续以“安全生产规范年”建设为载体,交通安全生产主要指标连年下降;公路联合治超推出新模式;道路运输组织大规模暗察暗访活动,引入安全稳定新理念。
 
  目前在“平安交通”建设上,浙江先后制订各类标准、规范、制度近30项,涵盖安全防范、风险评估、检测维护、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联合公安、安监、气象、海事、民航、铁路等12家省级单位,搭建海陆空一体化应急指挥平台,并与省、市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进行联网建设,形成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配合的体制、机制。
 
  随着“安全生产规范年”的不断深化,道路客运、危化品运输、桥隧安全、城乡公交、工程建设等系列整治活动如芝麻开花般开遍浙江交通行业。绍兴等地充分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联合治超常设机构,构建全市“一盘棋”的综合治超工作机制,探索出公路“治超”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桥隧安全管理上,《公路桥梁长效管理若干意见》出台,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公安厅组织开展全省公路隧道安全隐患排查;并通过资金接力等新模式及时抢通60条普通国省道、450条农村公路,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
 
  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综合交通应急指挥部,首次在全国实现与公安信息的互联互通。近年来浙江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功能不断提升,在国庆黄金周前夕推出“浙江交通出行”微信公众服务账号,率先实现省级高速公路路网的实时路况信息,并实时发布。
 
  水上安全生产指标下降最为明显,全省交通运输船舶事故起数、沉船艘数、死亡(失踪)人数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比分别下降40%,50%和41.7%;确保上海亚信会、南京青奥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活动水上无重大事故发生;组织制订《港口安全设施目录》,填补了全国港口行业安全设施管理的空白。
 
  道路运输则对安全稳定有了新理念,针对杭州“7·5”公交燃烧事件实行较大事故责任企业负责人约谈制度,并对公交汽车突发事件和危险品运输车辆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全省道路运输行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演练活动;组织开展“两客一危”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等暗察暗访活动,还组织召开泛长三角地区运政稽查席会议,研讨深化泛长三角地区运政执法协查工作机制,探讨建立与区域高速交警的联合执法机制。
 
  另外,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还开展港区内油气输送管线排查整治,对辖区范围内港口危险货物经营企业进行“拉网式、全覆盖”的安全检查,深入现场一线,查找问题和隐患,切实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并对所有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建立了整改档案,实行闭环管理,督促企业按期整改落实。分三个阶段开展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隐患排查,对全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行政许可、车辆审验、从业人员资格证管理、监督检查、从业人员贯彻相关行业规定落实情况、停车场地按标准落实情况、动态车辆监控落实情况、企业通过对业务统一调度及电子路单落实情况开展全面排查。
 
  下阶段,浙江将着眼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做大做强“三港一平台”(海港、陆港、空港、物流平台),具体实施“二保四重”:保增长,保安全;重改革,重法治,重创新,重管理,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郭剑彪表示,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和深化改革、依法行政、从严治党等“新常态”,要求行业将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作为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依靠创新驱动,推动转型升级,努力实现行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为全面打好“十二五”收官之战,开创“十三五”交通发展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王野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