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主管  中国交通报社主办

中国交通新闻网首页  > 专题  > 2015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特别报道  > 厅局长访谈

新思维适应新常态 新作为推动新发展
——访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董宪曾

2014-12-28 07:40:2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陈涛 本报记者 李春晓 李玲 吴开心 罗利明 通讯员 沈宇
  
  “2014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把改革和创新作为海南交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以新作为推动新发展,全面提升海南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董宪曾的一席话,道出了海南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真谛。
 
  海南经济社会
 
  发展的生命线
 
  岁末将至,今年海南的交通工作完成情况怎么样?明年又有哪些具体打算?
 
  董宪曾介绍,2014年是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推进“四个交通”建设的重要一年,全年海南交通建设投资稳步增长,公路、水路建设完成投资80亿元,同比增长10%。
 
  一年来,海南加快G98环岛高速公路九所至八所、邦溪至白马井段建设工程,海榆中线改造工程,屯琼高速公路,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等续建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县道砂土路改建工程418公里,着力打造以海口港与洋浦港为双核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海口港新海港区汽车客货滚装码头一期,海口港马村扩建二、三期,洋浦港区小铲滩作业区起步等工程,加快三亚、海口邮轮母港建设,积极推进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二期工程。同时,道路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行业安全稳定,交通运输发展保持平稳态势。
 
  交通的快速发展为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海南,因交通更精彩。2014年海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好戏连台,硕果累累,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屯琼高速公路、定海大桥、文昌东郊至龙楼及万宁石梅湾至大花角旅游公路、西环高铁等一批影响海南长远发展的重点交通项目加快推进,新海港区、小铲滩港口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截至今年年底,西环高铁将完成投资100亿元,全省公路、水路投资将突破8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质加速,成为全省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有效支撑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加快构建“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县道砂土路改建及农村公路连通工程等一批对海南长远发展有拉动作用的重点项目,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董宪曾表示,海南投入30多亿元,改建完成了1100多公里县道砂土路和建设连通工程,坑洼不平的砂土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与主干道连成畅通的公路网,全省1500个村庄100多万名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既方便老百姓出行,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为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海南实施“一年百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建设计划,建成100个农村客运候车亭,解决群众行路难;建成1708个村邮站,为老百姓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新平台;坚持“投资拉动、编织路网、破解瓶颈、服务出行”理念,编织通达少数民族市县的干线公路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末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将突破200亿元。
 
  下一步,海南要完成“三个一千、两个四百”目标,即高速公路新建400公里以上,通车里程达到1000公里,基本建成“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完成1000公里;改造县道砂土路1100公里;建成以万宁、文昌、陵水、琼海4个示范项目为代表的460公里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符合国际服务标准的旅游公路;建设海口、三亚国家公路运输枢纽。
 
  要做就做得精致
 
  做到极致
 
  如何构建安全、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当好“先行官”?这是海南交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题。
 
  海南公路建设不仅要按照交通运输部的施工标准化严格实行,还要凸显自己的特色。据介绍,海南公路建设实行大企业进入、大标段建设,对施工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试验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施工标准化,带来了海南公路建设管理的一场革命,解决了许多长期以来解决不了的难题。董宪曾说:“我们一直在用心、在努力,真正做出海南的特色,在全国交通行业抢占一席之地。要做就做得精致,做到极致。”
 
  董宪曾认为,思路决定出路。在包括公路养护、公路改造以及新材料应用和新工艺推广等在内的各个方面,海南交通创新思路和理念无处不在。
 
  旅游公路是海南匠心独运的重点项目。董宪曾介绍说:“目前,海南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公路建设必须在跟国际标准对接的基础上凸显海南生态特色,要融入环保、绿色的理念。这和单纯的公路通行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它更加侧重生态和环境保护,强调旅游、休闲、观光。”
 
  “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道上,我们希望贯穿生态建设理念,更多考虑环保和景观,考虑观赏性和休闲性,而不是单纯看速度,即使是国省道,也要按景观路的标准去建设和管理。”董宪曾说,要将这种理念贯穿到海南的每一条公路中,在全国创出品牌,建设具有示范意义的旅游公路,营造出“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新景象。
 
  化危机为契机
 
  化挑战为砥砺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新常态需要新心态,新常态当有新作为。
 
  “交通,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未来6年是海南建设综合运输体系的关键时期。2015年,海南将开工建设‘一桥两路’(一桥即铺前大桥,两路即中线琼中至乐东高速公路和文昌昌洒至铺前滨海旅游公路),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添彩。”董宪曾说。
 
  他告诉记者,2015年,海南交通运输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基地建设机遇,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深入研判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机遇挑战,理性认识自身所处阶段特征,谋划好交通运输工作发展任务,着力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打基础、攒后劲,努力在新起点上开创海南交通运输工作新局面、在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
 
  董宪曾说:“面对社会公众对交通的期望,我们努力化危机为契机、化挑战为砥砺,纵然改革深水区暗流汹涌,纵然创新驱动之路山重水复,海南交通人依然葆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担当。”
 
  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自信成竹在胸。一个个详实的回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董宪曾勾勒出了海南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生动画面。
 
  ■交通文化
 
  海南公路 文化表达
 
  “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全省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攀升的主旋律”,“用文化点亮公路养护人心中的灯”,建设会“开口说话”的海南公路……
 
  在这里,海南交通人用诗一样的语言,讴歌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用诗一样的语言,张扬他们蓬勃的追求。
 
  在这里,诗意交通生动地折射了一支队伍的精神状态,也生动地展示海南特有的交通文化。
 
  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
 
  行业文化攀升的主旋律
 
  “陋屋一间励志通天地,藏书千卷修心明古今。”这是三亚市公路局局长陈贤海深思熟虑后确定并张贴在该局职工书屋大门口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力透纸背,寓义深刻。
 
  早在2011年,董宪曾就在海南省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朗朗的读书声成为海南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攀升的主旋律。陈贤海说:“这句话语重心长,令人振奋。建设职工书屋,就是用文化点亮公路养护人心中的灯,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
 
  走进昌江公路分局职工书屋,这里宽敞明亮,面积达50多平方米,空调、电脑、打印机、桌椅等设施一一配全,设有专职书屋管理员,墙上制度健全,实行规范化管理。
 
  书屋建好后,不仅职工喜欢到书屋借阅参考书,而且职工的子女也经常来阅读课外书籍或是查阅资料。书屋建设效应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职工经过努力复习,顺利通过技术等级考核,有的还考取了技师资格。在近两年时间里,职工子女参加高考的成绩逐年上升,考取一本、二本大学院校的人数明显增加。
 
  公路文化驿站
 
  守望向善家园
 
  在秦始皇时期,三亚就设置了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当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三亚公路人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景观文化长廊埋下很好的伏笔。
 
  近年来,在全面提高公路养护质量的同时,三亚公路局融合贬官文化,着力打造畅安舒美的公路景观文化。在三亚辖区国省县道旅游公路沿线,融合自然景观,挖掘历史文化,推出公路石刻文化景点20处,形成了以点带线的公路文化景观长廊。
 
  224国道弯岭脚下的“大道当歌”观景点,是为了纪念上世纪50年代初修筑296公里国道海榆中线的221名开路先烈。他们甘当“铺路石”的精神,传递着默默坚守、无怨无悔、奋发有为的正能量。
 
  “翠谷流香”、“峰回路转”等多处观景点,都带有许许多多历史文化的印记,海南交通人建设的不仅是景观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心灵之路。
 
  打造会讲故事
 
  的生态景观路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呼唤旅游公路。建设旅游公路,开创了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我们要建的旅游公路不单单是一条能跑车的路,而是一条‘会讲故事的生态景观路’,要营造‘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胜境。”董宪曾向记者描绘了海南旅游公路建设的美好愿景。
 
  《海南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提出了“打造一个体系、提升三类水平、突出五大特色、基本建成环岛滨海旅游公路”的发展目标。“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海南拟投资180亿元,建设旅游公路1100公里。同时,将依托全省现有及规划的公路网,打造国内第一个省级旅游公路体系,使全省17大旅游景区和22个特色旅游小镇通达性达100%,提升公路旅游设施服务、公路景观环保和公路旅游信息化水平,突出视觉、自然、历史、娱乐和文化等5大特色,到2020年最终建成以环岛滨海观光为主的1000公里旅游公路。
 
  在建成全国唯一一个公路词赋文化道班毛阳道班的基础上,今年,海南又在224国道建成了朱德亭等一批公路文化休闲驿站,500多个公路文化景观点、生态景观路段,颇具海南特色,成为海南公路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要更多地注入人文、生态理念和交通文化元素,让海南公路真正‘开口说话’。”董宪曾说。
 
  ■品牌形象
 
  标准化
 
  使海南公路提质增效
 
  在160度的摊铺温度下,沥青摊铺机按照每分钟2至3米的速度匀速摊铺;压路机紧跟其后,按照初压两遍、中压3至4遍的规范,来回不停地碾压;其间,施工人员及工程车辆忙而有序地进入作业面,开展其他相关工作,现场整洁文明、规范有序……这幅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是记者日前在海南G98环岛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九所至八所段2标段采访时见到的画面。
 
  作业环境干净整洁、各道工序标准规范、机械化设备大量应用……项目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这正是海南自2011年7月起在全省重点公路及旅游公路项目中开展为期3年的施工标准化活动带来的巨大成效。
 
  “施工标准化,就是推行标准化、统一化、集约化施工。它给海南省公路建设带来了一次建设理念、施工管理、工艺流程等重大变革,其目的是全面提升我省公路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树立行业文明施工形象,叫响海南公路品牌,助力国际旅游岛建设。”董宪曾向记者表示。
 
  3年多来,正是踏着“标准化”的节拍,一条条“黑色公路”不断在海南大地延伸……
 
  构建
 
  “田”字形主骨架
 
  全长102.67公里的G98环岛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九所至八所段,是海南省G98环岛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和西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走廊。该工程于2013年年底动工,原计划2014年年底完工,但由于受到台风、沿线碎石供应不足、限电等影响,预计到2015年春节前完工通车。
 
  “目前,项目右幅已完工通车,转入左幅施工阶段,春节前完工应该没有问题。”中咨集团海南代建项目负责人钟厚冰告诉记者,尽管眼下距离工期节点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是各项工作已朝着预定目标顺利前行。
 
  以G98环岛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九所至八所段项目为代表,如今的海南大地正在打响一场高速公路建设攻坚战。
 
  为了服务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近年来,海南提出了打造“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络的目标。记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田”字形主骨架中的环岛高速公路已基本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60多公里。然而,全省“田”字形高速公路网络主骨架“十”字尚未形成,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是海南“十二五”交通建设的大手笔。
 
  “十二五”期间,海南规划新建高速公路里程452公里,按照“东西互动、南北并进”的思路,全面启动“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建设。2012年5月30日,中线高速公路屯昌至琼中段开工建设,标志着海南“田”字形高速公路网建设全面启动;2012年年底,作为里面“十”字的开始,海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海南中部地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姚建勇告诉记者,目前,屯琼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横线万宁至儋州至洋浦高速公路,中线琼中至五指山至九所、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等剩余“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网项目也将陆续开工。
 
  “我们正朝着3到5年内构筑起‘田’字形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而努力奋斗。”姚建勇表示,在项目建设中推行施工标准化,将为这个目标的实现作出重要贡献。
 
  施工标准化
 
  催生品牌
 
  站在海口市与定安县交界的南渡江下游的一座木桥上,往上游望去,不远处的江面耸立着十多个修建中的大桥墩,那就是定海大桥的施工所在地。
 
  定海大桥是海南“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为连接海口、定安、澄迈三市县的重要交通枢纽;工程概算为4.68亿元,采取代建负责制,预计2016年建成通车。届时,将有30万人受益。
 
  尽管大桥才进入墩身施工阶段,但是借助一套先进的系统,记者已经能把所有的工程情况掌握在手,这套系统就是由大桥的代建单位中咨集团公司研发的基于BIM的定海大桥可视化项目管理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你可以全方位、详细、清楚地了解大桥施工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以及接下来的进度等,实现管理的精细化、信息化、透明化。”定海大桥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士兵一边对记者说,一边操作着该系统。随着他的鼠标轻点,定海大桥各个方位的现状、每一步的施工进展、未来效果等一一呈现在记者眼前。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信息化管理,为工程质量与进度提供有力保障,这正是定海大桥在项目建设中落实施工标准化活动的一种体现。如今,只要走进海南任何一个高速公路或重点项目的施工现场,都会感受到施工标准化的清风迎面袭来。
 
  一场美丽的嬗变
 
  实行施工标准化,到底给海南公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3年多来,海南公路建设发生了6大变化,公路建设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董宪曾告诉记者。
 
  ——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之初施工单位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怠慢,到施工标准化活动成效凸显,各参建单位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要做好”的转变,施工标准化在公路建设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项目建设实现“四统一、三集中”。在建项目基本做到统一施工项目部驻地、工地试验室、拌和楼站、石料堆放仓的标准建设;混凝土集中拌和、钢筋集中加工、梁片集中预制,施工操作实现“流水化、工厂化、标准化”。
 
  ——项目部驻地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临时工棚变标间,经过培训的农民工变成了产业工”,这是施工标准化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与此同时,各参建单位驻地建设满足标准化施工要求,环境更优美,处处洋溢着人文关怀。
 
  ——管理方式从粗放型走向精细化。精细管理出精品。如路面摊铺前,海南省交通运输厅要求对水稳层进行“一扫二吹三清洗”,有效提高了封层黏结度;沥青混合料运输实行全程保温覆盖,保证混合料温度;严格控制机械摊铺、碾压的温度和速度,提高路面质量技术指标;实行代建、施工、监理对沥青油库的三方共管,确保沥青质量可靠。
 
  ——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广泛应用。如屯琼高速公路预应力张拉采用智能张拉、智能注浆等新设备;施工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工程质量与进度提供有力保障;引入电子质量监控设备,实现质量实时动态控制;在路面施工沥青搅拌站和改性沥青生产设备中安装沥青混合料动态质量监控仪和改性沥青动态质量监控仪,俗称“黑匣子”,对生产过程中有关参数和质量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实现管理者对现场的远程监控,杜绝偷工减料。
 
  ——交通工程实体质量大幅度提升。大力推行公路施工标准化之后,海南交通工程实体质量大幅度提升。海南省交通工程质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标准化的项目,路基弯沉验收一次性通过率、项目构造物结构尺寸合格率、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质量指标、路面压实度指标、行车舒适性指标、交通工程标线逆反射系数合格率等指标,均比非标准化项目的相关标准要高。
 
  在海南,公路建设正在踏着施工标准化的节拍阔步前行。
 
  ■理念创新
 
  引入大企业 实现大发展
 
  12月初的海南,天高气爽、轻风拂面。开车行驶在已完工的G98环岛高速公路改建工程九所至八所右幅段,平坦的路面、清晰的标线、完善的附属设施与中间隔离带盛开的三角梅一起构成了一幅“车窗外向后的风景,一条移动的红飘带。”
 
  与已完工的右幅相对应的是正在施工建设中的左幅工程。
 
  在由中交二航局负责施工的改建工程桥梁标段,身着统一橘黄色工服的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桥面凿除施工。中咨集团海南代建项目负责人钟厚冰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机械化作业对桥体结构产生影响,该项工程采用了人工作业的方式,整个施工现场依然整洁、有序,一点也不见“脏乱差”的场景。
 
  “这就是引进大企业进入施工领域带来的新变化。”董宪曾告诉记者。他所说的就是海南在公路建设中创新采用的“大企业施工”理念。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施工标准化,使海南交通建设市场建设理念、思想观念、管理模式、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和新技术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通过引入资质等级较高的大型施工企业参与海南公路建设,一方面,解决了以往公路建设市场中包工头小打小闹的散乱局面;另一方面,大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能够与海南开展的施工标准化活动相切合,助力海南公路建设质量等各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2年5月30日开工建设的海南中线高速公路屯昌至琼中段,便是海南省首次引进大型央企参与建设的高速公路项目。该项目建设业主为海南交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项目投资及工程总承包人为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交建)。
 
  为了推动项目顺利实施,中国交建在海南成立了海南中交高速公路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项目投融资及建设管理工作,由中国交建旗下的中咨集团承担工程总承包任务。该项目建设按“大企业施工”的原则,将路基工程分为两个标段,第一标段施工单位为中交一公局,第二标段施工单位为中交三航局。各标段均按照海南施工标准化活动的相关要求,建立了项目部、试验室、拌和站、预制厂等标准化场地,并按要求开展施工组织。
 
  依托专业、雄厚的施工队伍,尽管面临天气影响、征迁、资金问题等诸多困难,但屯琼高速公路项目仍得以继续顺利推进,为项目最终按期完成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中国交建等为龙头的中央大企业,为海南公路建设起到了示范和领军作用。”董宪曾如是评价。
 
  “未来,海南还将继续引进一批实力强劲的大企业,为海南推进‘田’字形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添砖加瓦。”董宪曾表示。
 
  ■农村公路
 
  农民乐享城市生活
 
  一条条白色的水泥路如丝带般地连通着一个个黎村苗寨;一座座个性鲜明的农村客运候车亭像珍珠似地散落在公路两侧……走进海南农村地区,你总会见到这样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就是近年来海南农村公路发展带来的惠利。
 
  董宪曾告诉记者,截至2013年年底,海南累计完成农村公路里程1.63万公里,完成投资81.86亿元;全省204个乡镇通畅率达100%,建制村通畅率达99.9%(其中两个建制村在小岛上暂时未通畅)。特别是“十二五”以来,海南以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为抓手,建管养并举,建成了一批公共交通产品。目前,实现了乡镇通班车率100%,建制村通班车率92%的目标。
 
  如今的海南农村,畅通的农村公路让广大农民兄弟“出家门、上车门、进城门”的梦想,已不再是一种奢求。
 
  从无路走
 
  到走得好
 
  对于白沙县南开乡道银村村民符国华来说,他始终记得从村里到什富村的公路开工时的景象。
 
  2014年10月的一天早晨,他拿出了家里的铜锣,和村里的50多位村民敲锣打鼓,步行了两个小时来到什富村,一起庆祝家乡连通外面世界的公路开工建设。
 
  道银村和什富村位处鹦哥岭腹地的深山老林中。2004年,南开乡曾组织村民从南开乡政府修建一条公路到什富村,但由于资金和生态保护问题,没能修到道银村。多年的交通不便,让这个全省交通条件最差、最偏僻的黎族同胞聚居地的村民,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终于,一条2.54公里长的公路将从什富村延伸到道银村,这里的68户264人一盼就是30多年的公路梦就要实现了。
 
  符国华及村民梦想的实现,得益于海南省农村公路连通工程的开展。自“十一五”期以来,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一直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全省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公路里程1.6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网络基本实现畅通。
 
  但是部分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公路、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对农村公路路网的制约性逐渐凸显,从“十二五”期开始,海南省小规模地对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公路、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等实施了农村公路连通工程,以打通重要毛细血管的枝端末节。
 
  据海南省通畅办介绍,仅今年1至11月,海南省农村公路连通工程完成投资2.6亿元,完成公路总里程436公里,共惠及村庄290个、人口约20万人。截至目前,全省连通工程公路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28亿元,项目共计443个,共惠及村庄690个、人口约65万人。
 
  从“走不了”到“走得好”,海南农村公路的发展成就让人惊叹,然而海南交通人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更希望农民群众还能“走得更好、更舒心”。
 
  今年9月,随着投资1800多万元、总长6公里多的澄迈金江至长安县道砂土路改建工程完工,当地34个村庄、2.3万群众从此将告别尘土飞扬的砂土路。
 
  县道砂土路改建工程是海南省“十二五”期加大农村公路发展的又一举措。仅2014年,海南累计完成418公里县道砂土路改建工程,完成投资9.17亿元,并提前一个多月超额完成了今年400公里改建任务。从此,海南省1200个村庄、85万人将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状况,走上平坦舒适的水泥路。
 
  如今,走进海南的农村地区,一条条全新的混凝土路面将一些自然村连通,村民告别了坑洼不平的尘土路,走上了令人舒心的小康路,他们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从天各一方
 
  到近在咫尺
 
  从空中俯瞰海南岛,一条条农村公路将一个个农村小乡镇与大中小城市连接在一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加快了海南城乡一体化进程,昔日城市农村天各一方,如今农村城市近在咫尺。
 
  对于儋州市海头镇60个行政村和自然村的村民来说,以前只能在城市才能坐到的公交车,正逐渐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今年以来,18辆农村公交车从该镇的德立、岛村、七柏榔、新坊井、洋加东、港口到镇政府之间定时流动,6条公共班线,让全镇5.7万人的出行实现了“招手上车,抬脚进城。”
 
  自2013年年底起,海南省交通运输厅与儋州市携手打造了“一村一部公交车、一村一个候车点”的农村公交运营新模式。
 
  在该模式下,儋州市选定儋州运通公路客运有限公司为试点企业,实行“公司统一管理,责任车主独立核算,专线滚动发车”的办法,以开通海头镇内农村公交线路为基础,同时,借助候车亭网点逐步建成全镇农村物流网络,对全镇通公交车的公路实行养护管理,扶持镇内交通企业,探索和建立镇交通运输监管办法,以便形成“公交营运、物流托运、公路养护、有效监管”四位一体、稳定发展的农村交通运输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目前,海南省各市县已经逐步将农村公路客运纳入到“十二五”建设规划。同时,从2013年开始,海南加快实施“一年百个”农村客运候车亭建设计划。仅2013年,安排资金500万元,建设了100个农村客运候车亭,惠及了20个乡镇、100个行政村、30多万人。
 
  农村公路这道“惠民大餐”,正改变着海南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琼海市会山镇的加略村、溪仔村是该镇最为偏僻的村庄。公路通畅前,这两个村的槟榔收购价总要比外面低20%至30%,仅此一项,这两个村每年就要损失上百万元。如今,公路通畅后,路通财通,客商主动上门来了,农产品价格提高了,村民的收入也稳步增加了。
 
  通村入户的农村公路拉近了城市与农村的时空距离。它让农村人享受了城市生活,让城市人感受了乡村气息,一幅幅美好新生活的画卷,正在海南上演……
 
  在海南,沐浴着诗意交通,
 
  让人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
 
  不由自主地拿出相机……
 
  这里,留得住美景,记得住乡愁。
 
  魅力海南 正在绽放
 
  

中国交通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报”、“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交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