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良平走上桥隧监测业务,完全是毛遂自荐。
2007年,公规院进行机构改革,冯良平主动向院领导提出了筹建桥隧监测养护部的想法。在这之前,从大学毕业进入公规院起,他一直做的是桥梁设计,并且凭借着四川人所特有的勤劳和刻苦,工作业绩突出。
从桥梁设计到桥隧监测,这是职业规划思路上一个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发源于2006年冯良平在丹麦一同行公司为期半年的学习经历。
“在学习期间,我也常和丹麦公司的员工一起做项目设计,感受到他们对于监测、养护这方面考虑得非常细致。”而更触动他的则是在此期间参加的一个关于桥梁运营养护的国际学术会议。他仍清楚地记得,国外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在会上给他介绍说,丹麦已经在关注桥梁建成30年后的管养问题。
“当时,我听到这话有点愣住了。因为那会儿中国虽然在桥梁耐久性方面已经开始研究,但还从来没有考虑过30年以后管养的问题。”回想当时的内心触动,冯良平至今难掩激动之情。
受此影响,在学满归国后,冯良平开始关注桥梁管养方面的知识,而2007年的公司内部机构改革则给了他实践的机会。
然而,在2008年开始筹建桥隧监测养护部的时候,冯良平却遇到了重重困难:“缺人,缺资质,也缺设备。而且当时由于不懂,还走了弯路。买设备图便宜,结果设备性能不是很好。”
面对困难,冯良平和同事坚守了下来。公规院的桥隧检测养护事业也在度过最初的困难期后快速发展,创出品牌,成为了该领域的“协和医院”。而桥隧监测养护部也在2013年升级发展为如今的桥隧监测养护分公司,冯良平任分公司总经理。
分公司辉煌发展的背后,是冯良平和同事们工作的苦和累。冯良平介绍:“做桥梁检测,就是把医院搬到现场”,一年四季,只要有任务,就要去做,酷暑寒冬时期,在桥梁上工作的辛苦不言而喻。
让他记忆最深刻的一次经历发生在2010年1月,当时他和同事在安徽省做铜陵长江公路大桥的检测业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他们要赶在次日凌晨车辆通行前完成该桥的荷载试验。于是,在午夜寒冷的桥梁上,冯良平和十几个同事一起,穿着军大衣,头戴瓜皮帽,忙碌了四五个小时才完成任务。“等到从桥上下来,整个人都冻僵了。”然而,他们没有歇息,而是直接坐着车又回到北京。
尽管工作辛苦,冯良平却很知足。“做桥隧监测,不仅是一项工作,还是在承担社会责任。”对于这一点,他十分看重,“每座桥上每天有那么多车辆通行,而每辆车就是几个人,关联着每个家庭。我们的责任很重。”
常年的职业习惯,也让他形成了习惯,每次开车经过一座大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这座桥是谁在管养,管养的怎么样?
对于未来,冯良平有着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愿意把桥隧监测管养作为一个事业,长期来做。”在他看来,随着我国桥梁建设的大规模推进,桥隧监测的业务也会越来越多,而随着“建养并重”观念的深入,桥隧监测将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
从桥梁设计师到桥梁“医生”,并作为终生事业坚持下去,冯良平用自己的专业和工作激情,守护着桥梁,也守护着千万人的出行安全。
中国交通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报”、“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交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