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坦途 丝路如歌

——写在310国道大循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之际

2018-11-19 16:48:2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翟永威 刘逍 刘海龙 张朔寒 -标准+

“纵使高原上的风/吹不散/执着的背影;纵使清晨前的霜/融不化/心头的温热。”300多年前,仓央嘉措的这句诗随着青稞酒香传遍了高原;如今,一群中交养护人正奋战在高原,架桥、修隧、筑路,这一句诗歌也成为他们最恰当不过的真实写照。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翻开被黄沙掩埋千年的历史,丝绸之路这条最早、最重要的东西方文明交流通道依旧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其中,途经青海的部分便是赫赫有名的“青海道”,又称南丝绸之路。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广袤的青海高原上,从古时“羌中道”到丝绸之路,从羊肠小路到如砥大道,从蜿蜒盘旋的水泥路到逐渐成网的高速路,从远古蛮荒到现代文明,交通见证了时代的前行。一代代交通人也在砥砺前行,他们奋斗着、追求着,期待古丝路再展新颜。

如今在青海,一条联通甘肃、青海两省的高速公路——大力加山至循化段高速公路(简称大循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这条高速公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青海省就有“玉塞咽喉”之称,地理位置之重要显而易见。不仅如此,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以及多民族汇聚形成的独特人文资源同样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经济社会发展,交通运输先行。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养护集团)承建的大循高速公路起于青海、甘肃省界大力加山,止于青海省循化县,全长57公里,是青海省首条采用“资本金融资+施工图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也是中交养护集团首次采用该模式建设的高速公路。这意味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中交养护集团的角色由传统的主要负责咨询设计变成全过程参与并控制,由“设计师”转型为“承包商”。

“以设计企业为主导的工程建设总承包模式在国内的运用并不多见,对我们而言是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挑战。”中交养护集团总经理崔玉萍回忆当初对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时表示。

作为新模式的探索者,中交养护集团高度重视前期策划统筹,组建了大循项目总承包部(简称项目总承包部),统筹安排和管理整个项目的设计、施工。

生态引领建设大美高速

青海独特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生态优先”的原则。

大循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脆弱,加之部分线路位于太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环保要求更加严格。如何在建设中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使开挖面尽快恢复生机成为工程施工面临的一道重大难题。

“要对得起这片绿水青山。”崔玉萍说。在设计之初,为避免对当地原生态的扰动和破坏,项目总承包部主动优化设计,增加工程中桥隧比例,减少开挖及填筑范围,取消了原有设计中卧龙沟4号大桥桥头300米长深大挖方,改成294米的隧道方案,这一变更直接减少植被开挖面约7.5万立方米。

特别是在大力加山隧道和卧龙沟1号隧道等生态脆弱地区,项目划拨专项资金进行生产、生活用地恢复工作,仅陡坡处客土喷播复绿一项工程就投入2000万元,这也是目前青海省首条使用该项技术的在建高速公路。

工程建设以生态防护为主,在保证土体稳定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圬工防护,转而采用拱形骨架防护、锚杆锚索框架梁加植草等形式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施工区域及周边的防护、植被恢复则做到与施工同步进行并持续做好养护工作;生态恢复试验区的开展更使工程实体和生态恢复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不仅如此,项目总承包部秉持“使用一处,恢复一处”的理念,保证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固体废料,化学废料则通过专业清理公司定期清理,最大程度降低污染周边环境的可能性,力求达到在工程沿线视线所及处零裸露的效果。

青海省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更被誉为“中华水塔”,减轻对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也是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

“生活污水我们要求做好防渗处理,避免因渗漏造成的污染;施工废水则通过建立多级沉淀池来减轻污染。”项目总承包部安全总监张根思介绍,“以大力加山隧道进口处为例,沉淀池足足有14级。”项目总承包部还对各级沉淀池出水口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巡查检测,并与当地生态环保部门进行联合纠偏,确保环境状况始终处在可控范围内。

在恢复当地生态时,项目总承包部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理念,为避免对当地生态造成不良影响,还特意邀请了西北农科院专家指导草种选择,防止出现生态入侵。

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当地小型石料厂比较多,在矿产挖采过程中难免会对当地生态造成破坏,但又无力进行恢复。针对这种情况,项目总承包部主动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仅这一项我们就投入了300多万元。”张根思说。

质量为先打造品质工程

“追求卓越,安全至上,让世界更畅通”是中交养护集团一贯坚持的质量安全管理理念。“质量和安全是企业生存的底线,我们的目标就是打造品质工程。”崔玉萍说。

大力加山山中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在冬季。虽是戏言,但从中可见当地气候特殊,工程建设的有效施工工期仅为每年6月到10月。建设中,一方面要确保顺利完工,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工程质量。如何提升工程质量、打造品质工程,成为工程建设中优先考虑的问题。

“修路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份责任。”项目总承包部总工程师连晓飞如是说,“在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不落后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打造品质工程,这是对当地政府和百姓负责。”

自进场之初,高度标准化、高度重视质量的建设理念就贯穿于工程建设始终。

精细化管理为打造品质工程奠定基础。打造品质工程离不开优质原材料的使用,项目总承包部严格管理原材料,实行集中采供方式,在业主提供的原材料供应名单中精挑细选,优中选优,把好“源头关”,保证工程建设中原材料使用的可靠和安全。此外,在施工现场,原材料进场后需要再次进入试验室进行质量检验,全部合格后才允许被使用。

同时,项目总承包部还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施工。大力加山隧道标段经理高安荣说:“实时监控不仅能够及时掌握施工动态信息,更提高了工程生产管理水平。”

标准化施工为打造品质工程保驾护航。项目总承包部在工程建设伊始就坚持样板引路、全面推进项目质量标准化管理的理念,打造标杆工程,积极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施工工艺,统一操作流程,保持全线工程成品施工统一风格。

通过进场前培训和过程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施工人员实现了从“农民工”向“产业工人”的转变。张根思谈到:“工程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人员相关技术掌握到不到家。”在进行技术交底时,不仅局限于纸质交底,更针对各工种不同技术特点,采取实物交底等灵活多变的方式,确保施工人员快速准确掌握相关技术,保证工程质量。

“四新”理念(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为打造品质工程添砖加瓦。“项目总承包部将‘四新’理念引到建设中,既对承建的工程质量有所助益,又有利于青海省高速公路建设的长远发展。”项目总承包部经理黄永杰说。

项目工程中有较大范围的长大纵坡,最长处有将近1400米爬坡路段。为解决此类问题,路面施工采用预拌碎石沥青封层技术,在沥青面层和路基之间铺垫碎石层,增强沥青面层与基层的层间联结。这样可以改善路面整体力学性,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防止出现路面推移的状况。

在混凝土构件的防冻上,项目总承包部双管齐下:在混凝土拌和时,通过加温水和砂石等原材料的方式进行防冻处理;对于预制混凝土构件防冻,则采取蒸汽、电热毯等方式进行保温养生处理。

质量先行的建设理念使大循高速公路多次获评青海省“省级样板工程”“标杆工程”,同时连续两年被青海省推荐参加交通运输部平安工程示范项目备案。不仅如此,2017年大循高速公路清水至道帏段提前3个月通车,时任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建军,省委常委马吉孝、副省长韩建华调研时对大循高速公路的建设模式给予高度认可,称赞大循高速公路是“青海省目前品质最好的一条在建高速公路。”尤其是两大隧道的成功建设,不仅为高原地区隧道建设提供了借鉴,也为中交养护集团寒区隧道施工和运营积累了经验。

知难而进难点变成亮点

在进场初期,严峻的自然环境时刻挑战着建设者的极限。大循高速公路所处地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复杂的地形、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既是对项目总承包部工作人员身体的挑战,也给工程建设造成了困难。

高安荣说:“项目成员基本是内地人,进场时都不适应。但没有人临阵退缩,‘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口号激励着所有人。”既要适应当地恶劣环境,还要继续推进工程建设,全体成员在不断适应中坚守,在不断坚守中奋进,为项目建设顺利完工奠定坚实基础。

在初步设计方案中,隧道施工需要经过两处活跃的平行地震断裂带,不仅项目建设风险大,还会延长项目施工工期。为克服这一困难,勘察技术人员对当地地形、工程地质条件做了详实的分析,充分发挥中交养护集团的设计优势,重新规划隧道设计,将原有一条隧道优化成了两条,即大力加山隧道和卧龙沟1号隧道。

“这一优化可以说是关乎整个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点,不仅大大降低了地质条件带来的风险和施工难度,也节约了时间成本。”黄永杰说。

随着施工方案的确定,施工过程中的难点也逐渐摆在眼前。大力加山隧道出口约有500米的卵砾石层堆积体段,“这种地质层就像堆积在一起的沙子,施工中极易出现坍塌现象。”高安荣说,“我们在施工的同时不断采用双液注浆等多种方式加固隧洞,一点点推进隧道挖掘,就像是慢慢儿‘抠’出来的一样。”

松散的地质还有一大特点就是透水性极强,这就造成了隧道挖掘中涌水现象严重,最多时每天的涌水量甚至可以达到7000立方米,施工人员都戏称隧道里面就像是“水帘洞”。大量隧道涌水难以及时排出,施工人员和机械都要泡在接近零度的水里施工。

为缓解低温施工环境带来的种种问题,项目总承包部一方面在隧道内部铺设中心水管、横纵向水管用于排水,用机器人对水管进行检测,确保水管通畅;另一方面,为保证施工安全,施工人员身着保暖性能良好的雨衣进行作业。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都严格遵守轮班机制,最大程度避免出现安全问题。

大力加山隧道施工现场负责人井斌最长时间连续在洞内待了12小时,施工人员还可以进行轮休轮换,但他必须一直坚守现场。“既然我是现场负责人,就必须始终坚守在一线,这是我的职责所在,也是我们中交养护人的坚守与信仰。”井斌说。

作为目前青海省境内最长高速公路隧道,总长5.5公里的大力加山隧道在施工中还需要面对的一个困难就是供氧问题。当地空气稀薄,含氧量不足,在施工中项目总承包部采用风机接力的方式向隧洞内送氧,最大程度上保证施工人员安全。

在卧龙沟1号隧道这一重难点控制性工程中,公路高差过大导致的高陡坡问题困扰着整体施工。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巧妙选择了螺旋形隧道,解决了有限空间内高速公路爬坡问题,路面最终成为平缓坡。

卧龙沟1号隧道是西北地区首条双螺旋式隧道,路线设计采用半径700米螺旋展线,将路线标高原地抬高约120米,隧道进出口高差58米,隧道总转角将近220度。

连晓飞说:“可以形象地说,螺旋隧道就如同在山体中挖掘出一个坡度很小的旋转滑梯。由于地形等方面的原因,螺旋隧道的设计和施工都更为复杂,施工强度是同等长度直线隧道施工的两倍以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这样难度更大的工程,没有人灰心失意。针对因螺旋形隧道造成的通风更加不畅的问题,项目总承包部积极开展“高寒高海拔螺旋隧道施工及运营通风技术研究”,改进施工通风方案设计,确保了隧道施工及运营时的空气通畅。

除了两大隧道,项目中高墩桥梁施工也是一大难题。卧龙沟4号桥最高桥墩为106米,是青海省第二高墩桥,“项目所处地海拔高,本来工人上上下下就困难,高墩桥梁施工就更困难了。”连晓飞回忆说。

由于低温限制,混凝土凝固质量不佳,梁板需要改现场浇筑为提前预制,预制梁板又要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保证其质量,无形中就会增加工程施工量。此外,百米高空本就存在作业危险系数大的难题,再加上高寒缺氧的环境条件,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为更好地解决桥梁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项目总承包部采用了液压爬模施工和滑翻结合模板,并加大对“高海拔峡谷地带高墩桥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等课题研究力度,研究成果填补了西部地区关于高墩桥梁建设技术的空白,对西北地区以及同类型地形地质条件下大型桥梁的建设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路地和谐践行央企责任

修一条路,造福一方百姓。项目总承包部在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始终不忘作为央企的社会责任,积极为当地百姓谋福利。

循化县当地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发展程度不高。大循高速公路项目沿线途经3个乡镇,有近4万人口,项目主动招收当地人员,其中至少一半参与了工程建设,不仅让农牧民掌握了专业技能知识,更拉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发展。

由于循化县是我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项目总承包部在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充分尊重当地民族宗教习俗。“当地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严格要求,项目职工主动遵从,赢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认可和尊敬。”黄永杰说。

尊重当地民俗文化,着力保护地方特色文物。道帷乡是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著名的藏传佛教古塔旦麻古塔就位于此。在原有设计方案中,项目工程施工会经过该处,但考虑到保护少数民族文物的需要,项目总承包部专门投资约1亿元修建旦麻特大桥,改线绕过此地。

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就是土地征迁问题。循化县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3亩,征用之后百姓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当地征迁难由来已久,在之前的清关公路、黄丰水电站等项目建设时,征迁工作就以“历时长、耗费大”而出名。

通过与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依靠村干部配合,工程前期就基本解决了占地引起的矛盾。

大力加山平均海拔4000米,青海东部出省大动脉202省道盘山而过。在大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前,这条省道一直是循化县与外界联通的重要通道。

因地处偏远,当地公路管理部门遇雪情很难及时赶到,来往车辆常被困数小时甚至数天。自2015年以来,202省道大力加山至循化段除雪保通的工作便由项目总承包部青年突击队承担。今年突击队就已经开展3次除雪保通作业,施放融雪盐20余吨,大大减少了车辆人员被困事件的发生。2017年,大循项目第二项目经理部被破格授予青海省高原青年文明号,青春之花在高原上璀璨绽放。

做修路人,不做过路人。项目总承包部主动帮助公路沿线各族人民改路改渠,实现路相通、水相连、心相印,赢得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为项目工程顺利推进奠定良好基础。

青海省公路建设管理局副局长马培新说:“这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不仅能打通新的青海出省大通道,对于帮助当地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区域联通、促进民族团结都会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编辑:郭琪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