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各项交通建设工程进入复工节奏。在建设工地,呈现出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景象:工人返沪后,要登记信息、隔离观察;上岗前要测温、消毒、戴口罩;劳动力和原材料姗姗来迟,防疫要求严而又严,施工“作战图”必须重新规划。体现出上海交通建设一手抓复工,一手抓防疫,
追回“落下的时间”
从市交通委获悉,截至2020年2月27日,上海已有63个在监在建交通工程复工或开工,包括52个轨交工程,4个公路工程,3个水运工程、3个市政工程,1个市域铁路工程,复工工地现有管理、作业人员4400余人。其中不乏一些广受关注的民生工程。
轨道交通各条在建新线 计划3月底前全部复工
27日下午3时,兰溪路铜川路口,轨道交通14号线6标段的工地上,数十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穿梭忙碌;地下,真如站到铜川路站双向区间隧道盾构正稳步推进,已完成过半,日均推进约12米,与年前的施工速度持平。2月22日,这里成为14号线年后最早恢复的隧道施工项目。约150名工人及时到位,其中70人始终留守上海,没回老家过年,其他人也纷纷赶在元宵节前返沪。
施工期间的防疫措施到位——每人每天领两只口罩;排队进工地时,大家自觉相隔1.5米;在入口旁逐一测温、登记信息;用免洗消毒液洗手,走过一段定期喷洒84消毒剂的地毯,为鞋底消毒,再开工。
6标段项目经理于占双介绍,工人返沪后必须先接受14天医学观察。工地辟出一片封闭的隔离区,腾出20间房,每批可容纳60名工人,配备卫生间和浴室。“每天有专人送餐、消毒、测体温,一旦体温超标,立刻送入旁边专设的隔离室。”
14号线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科峰介绍,这段区间对整条线路意义重大。“不但关系到14号线的施工进度,还可能影响15号线,因为15号线部分电缆将来会从这里通过。”他补充说,“近期还要返回100多名工人,投入真如站的土建项目复工。”
从上海地铁获悉,随着材料进场、渣土运输等上下游环节逐渐畅通,全市各条在建地铁新线计划3月中旬复工过半,3月底前全部复工。
朱科峰坦言,今年一季度的工期已受影响,“后续通过调整施工措施、优化工序搭接、增加劳动力等手段,全力追赶进度,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14号线是连接市中心和东西部地区的放射线,也是紧邻2号线的越江通道,通车后可有效缓解2号线的客流紧张。
因地制宜 “多批次、小团体”抓紧施工
昆阳路越江及配套道路工程位于闵浦二桥与松浦大桥之间,跨越黄浦江,北岸连接闵行昆阳路,南岸连接奉贤浦卫公路,全长约3.49公里。建成后,将成为市民跨越黄浦江的新通道。
这两天,在昆阳路越江及配套道路工程工地内,部分项目部管理、一线工人结束14天隔离期,返回岗位。2月25日复工,他们的首要工作是南岸引桥湿接缝钢筋绑扎与焊接。不同工序的人员,分批进场。
在岸上作业区域,所有施工人员进工地前,需要经过测温、登记、班前教育、安全讲评、发放口罩手套等一系列程序。防疫员还会不定期巡查工人防护及环境消毒工作。
“施工现场人员集中处每天定期消毒2次。”承建方隧道股份上海路桥项目副经理诸明星介绍,复工阶段,施工现场晚6点后关门,生活区晚9点后禁止人员进出。就餐时,分批进入,排队处每隔一段距离有一张数字地贴,标记当前排队人数。对仍在隔离观察期的返沪人员,每天有专人测温、送饭、消毒,并利用扩音喇叭做好防疫宣传、教育和心理疏导。
作为有特殊“水上作业”的市重大工程,昆阳路主桥施工计划3月中旬开始,“届时将迎来施工高峰,预计有300人返岗”。诸明星说,项目部已做好周密部署,将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采取“多批次、小团体”的模式,组织人员分施工区域、分作业点、分阶段错峰上岗。
此外,在连接水上作业平台与岸上作业区域的关键位置——码头处,加设了体温检查和消毒作业,所有人员进入水上作业区前,必须接受二次消毒和二次监测。接驳快艇空间密闭,属于重点防护对象。项目部每日对艇内至少消毒2次,做到“接送一波、消毒一次”。
武宁路快速化改建项目2022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
上海城市道路建设也在逐步复工。“2月21日复工至今,陆续有工人返岗,我们严格执行返沪人员申报审批制度。”项目部书记翁烨表示,已建“一人一档”,对人员信息、返沪路径、健康状况、前15天行动轨迹等仔细询问核实,并与班组、作业人员层层签订《疫情防控责任书》。
工地所有区域建立全封闭管理制度,进入施工现场的门禁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只有经过医学观察、信息核实、防疫与安全专项交底的人员才能录入,由项目经理签发《临时通行证》,测温登记后进场。通行证分为两种颜色,未离沪人员为白色,返沪人员为红色。
尽管现在的施工进度慢了,但翁烨表示,可以通过优化技术方案、统筹人员安排、调整施工工艺来追赶,“争取咬定原有目标不放松”。
武宁路快速化改建项目西起中环路东侧,东至东新路西侧,全长约3.5公里。计划2022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建成后,武宁路将被打造成地面六车道、地下四车道的“双层通行”主干道,成为上海西部中心城的重要射线快速通道,更是衔接G2京沪高速公路入城段的重要通道。工程所涉地域管线众多、交通繁忙,且明挖地道与11号线、3号线、在建的14号线、15号线四次相交,施工难度很大。
国际邮轮港客运设施改造项目开标评标
2月26日上午,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客运设施改造项目顺利完成设计施工一体化开标活动,成为上海宝山区首个在疫情期间开展开标评标活动的项目。
据悉,本次改造总投资1.39亿元,涉及港区运营模式和客运楼功能调整,建设内容包括“东方之睛”客运楼修缮和改造、客旅集散设施(敞开式膜结构连廊)、海关监管区等辅助用房,是提升服务能级和提高旅客出入境满意度,实施“国际邮轮之城+智能制造之城”双城战略的重要项目。
为早日解决邮轮港一期客运设施老化,赶在旅游旺季前改善旅客侯船等待体验,推进上海宝山区邮轮产业和邮轮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邮轮港公司向区建管所表达希望3月2日开标的诉求。
2月24日,宝山区有关部门认为该项目涉及重要国计民生,可按照“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复工”的精神,同意该项目在疫情期间提前开展开标评标活动。,同意其于2月26日开标,比邮轮港公司的预期提前了5天。(特约记者 陈忠)
编辑:李宁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