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上海港洋山港区四期自动化码头(简称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干净、美丽、智能、时尚,仿佛走进了一座现代工厂。集装箱班轮靠泊在岸,桥吊从货船上将集装箱一一吊起再放下,无人驾驶的自动导引车不停地将集装箱载到堆场,轨道吊车再将集装箱吊放至指定位置……
疫情期间,我国各大沿海港口企业,尤其是自动化码头,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敢于创新,采取科技手段,释放“智慧港口”红利,积极推进码头生产作业。集装箱接卸作业“零接触”,客户在线上办理业务,集卡快速通过智能闸口,人员聚集和接触风险大大降低,港口生产稳中有进。
接卸作业“零接触”
重点物资优先保障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采用业界先进的“远程操控双小车集装箱桥吊(简称‘桥吊’)+自动导引车+自动操控轨道式龙门起重机(简称‘轨道吊’)”的全自动化生产方案,主要由码头装卸、水平运输、堆场装卸的自动化装卸设备及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构成。
海侧的岸桥全部是自动化远程操控,在陆侧使用的轨道吊也实现了自动着箱,海侧轨道吊全部是自动化双箱轨道吊。自动化双箱轨道吊,配合自动化双箱岸桥作业,可尽快释放岸线空间,提高码头的使用率,能够提升50%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码头,一台桥吊需要配备多名工人。在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只需操控员远远地坐在中控室,就能看着屏幕、操控摇杆轻松控制位于作业现场的桥吊和轨道吊进行装卸作业。
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接卸作业效率不仅基本与传统码头持平,而且实现了作业“零接触”、作业无人员聚集。近期,多艘船舶被调配至洋山四期进行装卸作业,洋山港区迎来了节后首波船舶靠港高峰,进出港船舶达27艘次,单日的集装箱装卸量达到5.98万标箱,超过去年5.42万的日均标箱量。前不久,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减载靠泊能力获上海市交通委批复,可减载靠泊20万吨级集装箱船舶,将有效缓解疫情下上海港集装箱泊位靠泊能力不足的矛盾。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1月1日至2月15日期间,厦门港借助全新上线的智能装卸系统,共开行261个“丝路海运”航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6.81万标箱;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平均效率稳定保持在每小时35自然箱以上。2月3日,“高丽博多”轮的作业中,该港通过精心生产组织,充分发挥自动化作业优势,平均单机效率达每小时42.11自然箱。
疫情期间,低风险、高效率的自动化码头大显身手。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积极保障防疫物资和民生物资,特别是肉类、水果蔬菜等食品优先通行;积极落实交通运输部“一断三不断”部署要求,让客户在特殊时期,更灵活地安排货物进出口。
区块链助力进口放货无纸化
智能闸口快速通行
“无纸化换单较传统换单模式,省时省力,便捷高效,尤其在疫情期间,突显了全天候、一站式、零接触的线上优势,也不用烦恼没有快递小哥的问题了。” 上海兴亚报关有限公司在体验上港集团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服务后由衷地感叹。
据悉,上港集团联合中远海运集运借助区块链可追溯、可信任的技术特点,实现船公司和港口系统间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流程的协作互信,构建了区块链COBaaS平台。该平台与上海港前期建成的上海口岸电子EIR平台、受理中心网上一站式服务平台、“E卡纵横”集卡服务平台、“港航纵横”港航信息服务核心平台实现了流程协同和数据贯穿,物流客户验证、代理、缴费、托单一站全线完成,实现进口放货全流程无纸化、进口业务办理零延时,显著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
集装箱在船舶和堆场之间转移是集疏运的第一步。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配有智能控制系统的自动导引车,可以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规划最优路线、自动导航、主动避障,实现码头前沿水平运输的无人化,全程无需人员干预即可完成远程作业。此外,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业界首先应用了轻量化、超长时间续航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水平运输系统。自动导引车重量比常规车型减轻12吨,内置电池在作业循环过程中可实现电能补充,寿命达12年以上,解决了换电占用作业时间、换电存在故障风险等弊端,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外集卡是港口集疏运的重要力量,也是主要的外来输入源和疫情防控重点之一。近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借助无人智能闸口优势,实现外集卡快速通过、全程人员“零接触”。如果集卡司机遇到困难,可以线上查询或拨打24小时对外服务电话,该码头设有专门服务人员第一时间为入港外集卡车驾驶员排忧解难。2月1日以来,该港外集卡车平均入港作业时间18分钟,最快达到13分钟,有效保障了码头集疏运的畅通无阻、高效便捷。
在部分地区出现外集卡司机返工难的情况下,港口企业纷纷加大铁路集疏运力度。其中,山东港口青岛港即墨港区对即黄班列采取现场全程无接触作业,确保每天2列从青岛港即墨港区直达黄岛前湾港码头。即墨港区负责人吕世鹏说:“我们通过操作系统下达指令,通过对讲机沟通,3辆短倒车专门运输集装箱,装完大列后用监控摄像头巡回验车,全程无人员接触,满足了疫情防控要求!”
临时靠泊外贸船线上会签
设备健康信息实时查看
2月28日,记者从山东港口青岛港了解到,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便利企业办事创业,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针对107号、108号泊位“临时靠泊外贸船舶申请线上电子会签业务”日前获批,实现临时靠泊外贸船舶业务“一次办好”,该码头也成为省内首家该领域试点企业。
据介绍,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107号、108号泊位自试运行以来,按照规定采取“一船一议”靠泊审批模式,即每条挂靠的外贸船舶都需要经过口岸各有关单位的“纸面审批”后才能靠泊作业,在船舶靠泊码头前需要专人在青黄两地各口岸单位间奔波,在遇到临时增挂船舶不能及时完成会签等突发情况时,还会延误船舶靠泊,影响船公司班期窗口。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增加了人员外出接触风险。自动化码头根据实际情况,对107号、108号泊位临时靠泊外贸船舶申请“线上电子会签”。
“线上电子会签”实行后,可在疫情期间简化手续办理流程、减轻企业负担,服务质量不降反升;此外,可降低码头、企业等单位人员外出接触风险。企业足不出户,半小时内即可完成船舶挂靠手续,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线上电子会签”每年可为自动化码头节省成本约30万元。
不仅会签业务办理可以线上进行,设备体检、配载计划也能在线完成。据了解,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通过人工和智能结合的方式实现设备状态全面感知自检。例如,用设备管理、设备实时状态在线监测等系统,通过将分散的设备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汇总建档,来实时查看各生产作业设备的状态和设备重要部件的寿命数据;通过自动化码头生产管控系统,让船舶和堆场计划、配载计划、生产作业路计划等原本必须由专业人员手工完成的任务,全部交由系统自动生成,大大减少了室外作业和人工作业量,防控压力降低的同时,可更好地保障生产运营工作。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