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冬奥松山道 国家使命重如山

——中交一公局集团延(庆)崇(礼)高速公路松山隧道建设团队创优纪实

2020-03-23 08:45:54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杜晓月 唐思平 -标准+

建设者操作三臂凿岩台车进行钻孔作业。

隧道支护。

松山隧道主洞广场。本文图片由 中交一公局集团 提供   

延(庆)崇(礼)高速公路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公路主通道,使北京市延庆赛区与张家口市崇礼赛区全程高速直达。其中,由中交一公局集团承建的松山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9.2公里,分为北京段(五公司承建)和河北段(桥隧公司承建)同时掘进。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筹办北京冬奥会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交通保障工作,自2016年年底开工以来,建设者在大山深处奋战了1000多个日夜,战严寒、铸精品、展风采,不仅保证了隧道按时通车,还形成了“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延崇精神”。

迎难而上解地质难题

松山隧道是华北地区在建最长公路隧道,为确保施工快速安全推进,中交一公局集团将前线指挥部设在隧道内,直接进行现场施工指挥。

“松山隧道围岩复杂多变,我们称之为‘千层酥’。”据北京段项目经理汤智力介绍,隧道围岩历经385次变更,变更率为33%。2019年7月14日上午,松山隧道北京段左洞掌子面涌水突然陡增,围岩突变,隧道面临塌方险情。党员先锋队在汤智力的带领下,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即向上级单位报告。中交一公局集团相关领导火速赶赴现场制定排险方案并组织抢险,经过突击队、作业工人7天7夜的连续紧张作业,终于抢险成功。

在3年施工中,建设者经历了十多次这样的险情,每次处理都紧张有序。因长时间在隧道内盯点工作,不见阳光,党员先锋队队员之前长期在野外施工形成的黝黑面庞已经捂白了。没有时间下山去理发,他们甚至立志“隧道不贯通,我就不理发”。

不仅北京段施工环境地质复杂,河北段处于反坡排水,隧道掘进面临涌水难题。“涌水时的隧道如同‘水帘洞’,最高峰一天涌水量可达4万多立方米。”河北段负责人王贺起介绍道。自2018年9月开始穿越围岩破碎带以来,隧道实际涌水量远超预测设计量。

为此,项目团队采用了三级泵站排水系统,70多人组成的专业排水班组守着泵站24小时不停地作业。秉承“绿色办奥”的建设理念,项目引进高效凝水处理工艺净化涌水,作为降尘、养生、混凝土拌和、绿化等施工用水,实现了循环利用。

在松山隧道阴冷潮湿的施工环境下,一年四季棉服加雨衣是“标配”。3年岁月中,很多项目员工曾面临没有时间筹办婚礼、不能照顾家中亲人等困难,然而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他们中间没有人“掉队”,因为在他们心里——国家使命重如山!

软硬结合 精准高效

松山隧道的建设过程,全方面地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隧道工程建设中的“硬支撑”和“软实力”,可谓是一项体现中国隧道高水平建设的经典工程。

松山隧道工程建设中的“硬支撑”,是以“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为代表的隧道建设基础。走进北京段松山隧道钢结构加工中心,偌大的工厂只有4个人作业,却能达到50吨钢筋的日生产能力,超过以前10个工人的产能。施工中采用的三臂凿岩台车,不仅将一个班组的人数由9人降至4人,还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提升了工效和安全系数。湿喷机械手、三臂拱架安装台车、自动挂布台车等“八台套”设备,优化了作业环境,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了“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使施工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处于行业领先。

不仅有“硬支撑”,还有“软实力”的加持。松山隧道建设者高效组织施工建设,在工程实践中取得了20多项北京市、河北省和国家级创新成果。为确保隧道2020年春节前如期建成通车,项目全力优化施工工序,最多7个掌子面同时施工。钻孔、爆破、出渣、支护、喷浆……上一道工序的人员刚撤下,下一道工序人员就立刻冲上去,工序衔接环环相扣、紧张有序。

“软实力”更体现在所有建设者的“工匠精神”上。在松山隧道贯通规范允许偏差值为8厘米的情况下,北京段、河北段测量人员协同作战,3年4次、每次14天辗转山路70余公里、转站1077站,最终将误差控制在2.1厘米,仅为规定误差的三分之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松山隧道已胜利通车。中交一公局集团建设者也先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重点建设项目劳动竞赛中,获得优秀个人,试验、测量优胜班组,优秀项目等多个奖项,以及“中交集团十佳青年突击队”“先进基层党组织”“平安工地”等集体荣誉。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