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电气化铁路当作毕生事业
入选理由:他身形清瘦,时不时用手按着喉咙处的纱布说话;他是实验室来得最早的人,也是走得最晚的人;他身患喉癌,却带病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保持科研制高点,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就是我国著名牵引供电专家、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群湛,一个把中国电气化铁路当作毕生事业的人。
1982年大学毕业时,李群湛留校任教,一干就是39年。多年来,他始终任劳任怨、夜以继日地奋斗在自主创新的战线上。他秉承着做好铁道电气化事业的初心和理想,带领团队攻克众多科研难题,取得了以同相供电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电气化铁路的一系列的自主创新和重大突破,在理论和技术上填补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身患喉癌 依然站在教书育人第一线
2010年,同相供电技术的试验处在关键时期,李群湛却患了喉癌。刚做完手术尚在病榻上的他,仍关注着团队的研究进展。不能说话,他就通过短信等方式保持与团队的联系,指导同相供电技术的现场试验。
直到现在,李群湛的喉咙上仍插着管子,管子外缠着纱布,说话时必须用手按住管子,仅能依靠耳语般的音量进行交流,很不方便。但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病痛和折磨,坚持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优秀人才,大爱无声。
李群湛严谨治学,敬业爱生,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在能照顾和帮助到学生的地方,他都尽心尽力。几年前,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时有一位性格较为乖僻的“问题”学生。李群湛对这位新生敞开了办公室大门,担任了他的导师。现在,这名同学也已经顺利地毕业并就业了。
2014年,他指导的硕士生蒋先国获得“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10年,他指导的博士生周福林荣获“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09年,他指导的博士生周福林被授予西南交通大学学生个人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在他的严谨教导下,学生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李群湛重视教材的编写和更新,他所编著的《牵引供电系统分析》已再版3次。
任重道远 培养团队对接国家重大需求
“作为带头人,重要的不是自己写过什么书,获过什么奖,而是把一支队伍带到学科方向的最前头。”李群湛一直把培养一支队伍作为事业成败的关键来抓。他不拘一格,培养后学,引领新一代的团队成员,逐步走向了科学研究的前沿,为国家重大项目和突出难题出谋划策。
2018年,青藏铁路格拉段电气化改造项目陷入困难。该项目地处青藏高原,具有“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特殊环境,沿线自然条件恶劣,牵引供电设施运营维护极其困难,并且线路存在连续的长大坡道。传统牵引供电技术在青藏铁路项目上的应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了解情况后,李群湛多次奔走建议,大坡道区段的电气化,应尽量少设置接触网电分相,采用同相供电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确保供电和行车安全,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为铁路运输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切实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面临的难题。
此外,他还积极影响并带动团队年轻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经常组织团队的年轻教师进行教学研讨,指导教学方法、传授教学技巧,并鼓励团队年轻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和发明融入教学,形成教学—科研—育人的良性循环。
编辑:连萌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