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交通 温暖社会】以生命赴使命——记长江航运总医院抗疫医疗队

2020-04-29 09:02:36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廖琨 江婷 -标准+

隔离病区,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一线。

许绿叶正在查看患者肺部检查结果。

李卜军给重症患者查房。

杜鹏正在给患者检查。

戴着防护手套也能精准给患者穿刺。

为避免感染,尹彩霞团队剪短头发。

转运新冠肺炎病人。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位于疫情“震中”的湖北武汉,有这样一支交通系统医疗队伍,他们逆行向险,义无反顾冲上抗击疫情最危险的一线阵地,同时间赛跑,向死神抢人;他们以生命赴使命,争分夺秒从死亡线上挽回数百名患者的生命,经受住了这场生死抉择的“大考”。

他们就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简称长航总医院)抗疫医疗队。

夜以继日

“只有全力以赴,才对得起重托”

10多个软抄本、500多个名字,症状、用药、检查报告……在长航总医院,这些持续更新的软抄本记录着抗疫医疗队惊心动魄的工作轨迹。

“这个病人是4楼32床”“那位患者有些脑出血”“该患者85岁,有支气管炎、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病”……说起每名患者姓名和情况,长航总医院抗疫医疗队每一位成员都烂熟于心。

记住所有患者名字和情况,靠的不是“最强大脑”,而是无数次的接触、沟通,一趟趟跑出来的。

为集中全力对抗这次疫情,长江航运总医院隔离病区扩展到11个,高峰时病人接近360人。查房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别说还要穿着厚重、闷热的防护服,但抗疫医疗队成员仍然每天跑上跑下,认真听诊。

这支集合了呼吸、重症、感染、心内等科室优秀人才的医护团队,临床工作经验平均超过20年,多次参与国内外新发感染病防治任务。

“绝不能让病人的任何症状变化从眼皮子底下溜走。”抗疫医疗队专家组组长、感染肿瘤部主任许绿叶说,一趟走下来,常常衣服已经湿透了。

疫情期间,抗疫医疗队专家组组成了筛查新冠肺炎疑似病患的第一道防线,高峰时,70、80张肺部X光片和CT片摆满了办公桌。“24小时开机,24小时待命,好像睡觉都睁着一只眼睛”,成了许绿叶的工作常态。

“今天危重症病例临床病情有什么新特点?”

“我评估可以考虑逐步对患者脱机。”

“我的建议是,再等等。脱机可能不会那么顺利,看看24小时至48小时的肺动脉血流量(PF)指数。”

……

在长航总医院专家组会议室里,这样的探讨交流每天都在进行。靠墙的白板上,记录着整个病区里病危、病重和专家床位分配的详细内容。

“或许也曾有过针对治疗方案的剑拔弩张,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抢救病人。”许绿叶说。在救治期间,专家组采取“一人一策”治疗手段,有时候甚至同一个患者采取“一天一方案”。

80岁的鲁爷爷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感染新冠肺炎后很快发展成危重症。专家联合会诊后,精心制定抢救方案。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鲁爷爷脱离危险转入普通病房。1个月后,鲁爷爷顺利出院。

“大家仿佛在练武。特别是对于那些危重症患者而言,病情瞬息万变,他们稍有风吹草动,我们就要随时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抗疫医疗队成员李卜军说,无数次凌晨起床的动力,来自一位患者被抢救回来后那句颤巍巍的“谢谢!一切拜托了!”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只有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这份重托。”生死之地,长航总医院抗疫医疗队竭尽全力守护每一个生命。

分秒必争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没有他们不分昼夜的坚守,就没有我们的命!”脱离危险期的张雪峰已撤掉呼吸机,对日夜守护他的李医生充满感激。

张雪峰口中的李医生,就是危重病人抗疫医疗队危重症抢救组组长李卜军。

1月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长航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卜军作为第一梯队“参战人员”进入医院隔离病区。隔离病区并不嘈杂,却充满着危险。在这里,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冰冷的机器、变幻莫测的病情和紧张的救治充斥着每分每秒,为了从死神手里“抢”时间,李卜军时刻冲锋在救治最前沿。

“嘀嘀……”一天晚11点,ICU隔离病区张雪峰的监护仪上红灯闪烁,报警声响起。此时,他高烧一周未退,出现了严重的呼吸窘迫症,氧饱和度不断下跌,最低只有65%,情况十分危急。

“无创呼吸机已经无法维持患者生命,病人危在旦夕,时间紧迫,马上气管插管,我上!”正在病区值守的李卜军在充分防护来不及准备的情况下,挺身而出,为患者施行紧急气管插管,保住了患者生命。

这边患者还没有脱离危险,另一边病房里87岁的张爷爷也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氧饱和度76%,进行性血压下降,最低血压78/43mmHg,患者神志已昏迷…… ”

“立即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中心静脉通道,升压药维持血压!”经过66分钟争分夺秒的救治,李卜军及其抢救团队又一次“抢”回了危重患者张爷爷的性命。

几十分钟,他们接连完成了2场艰难而高风险的气管切开手术,2位重症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

“还可以再快一点!”汗水顺着李卜军的脸庞往下滑。已在重症监护室工作多年的他,早已习惯和死神“抢时间”的节奏,却仍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新冠肺炎症状隐蔽,轻重症转化迅猛,缺乏特效药……

“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新冠肺炎患者的生命,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是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李卜军说。

疫情初期,抗疫医疗队就提出关口前移,主张积极的可视下气管插管方式。新冠肺炎主要依靠呼吸道飞沫传播,在此类肺炎的重症病房内为生命垂危的重症患者施行气管插管,医务人员直面患者气道,被高度疑似患者气溶胶感染的风险直线攀升。

“对于患者而言,每一次呼吸都成了巨大的煎熬。我们宁愿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也要为他们撑起呼吸的通道。”李卜军坚定地说。

负重前行

“守在患者身边,我才感觉踏实”

手术后,病人病情仍然凶险。为了确保患者们及时得到救治,他们夜以继日地轮流守在病人们身边,盯着监护仪器上患者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一点点调着参数,硬是把一条条命“守了回来”。

“最高峰时,我们一天就做了6场插管手术。”李卜军眼神笃定。整整两个多月,隔离病房就是他们的阵地,“这是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光荣、最值得坚守的地方。”

“守在患者身边,我才感觉踏实!”从急诊支援来的年轻医生蒋兴文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人闻之泪目。

同样守护着生命之“门”的,还有抗疫医疗队呼吸内科主任杜鹏。疫情全面暴发后,呼吸内科成为了救治新冠肺炎重症疑似病人的重要关卡。

“病人和医生一起苦熬22天,氧饱和度不到40%熬到97%,大年初一最好的礼物:康复出院,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回忆!”近日,杜鹏在朋友圈晒出了一张他与新冠肺炎病人的合影。她是医院成功救治出院的诸多病人之一。

“她来院时发热、咳嗽,第二天就出现了呼吸衰竭,生命垂危,氧饱和度甚至不到40%,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的情况杜鹏几乎倒背如流。“最困难的时候她连动动手指头都困难,更别谈说话了!”

为了救治这名患者,杜鹏与专家组迅速商讨了治疗方案,为她上了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病毒等综合治疗,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整整22天的生死赛跑,杜鹏带领医护人员经常在床边一折腾就是一两个小时,竭尽全力为患者赢得时间。

“看到氧饱和度终于上升到97%,大家都忍不住喜极而泣。”参与救治的护士长刘小荣笑眯眯的眼角依然有些湿润。

24小时、48小时连轴转,频繁与患者近距离接触也增大了被感染的风险。“我几乎每时每刻都保持着‘把心提到嗓子眼’的状态。我不怕被感染,但是我不能被感染,这里需要我。”杜鹏说。

救治重症患者,是一场负重前行。用自己的风险换人民的希望,却是这群最可爱的人从始至终的无悔抉择。他们就像是阻挡在人们与魔鬼之间的那道防线,让人们心中涌起阵阵暖流,也让更多群众看到了希望。

以心换心

“别怕,我们一直都在!”

“1、2、3!”抗疫医疗队重症医学科护士许春晖护着患者头部及气管插管,和另外4名护士齐心协力,使患者顺利改变了卧位。看着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实施俯卧位通气,是抢救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许春晖说,这样的操作,她们每天都要进行。每挪动患者一下,大家都要小心翼翼。

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战,每一天都是背水一战。

多数重症患者肺部有大量的炎性痰栓,阻碍了氧气的吸入,会让患者滑向死亡的深渊,纤支镜是重要救治手段之一。这一救治过程要在高浓度的病毒气溶胶环境下完成,操作风险与插管相当。不同于插管的速战速决,纤支镜操作有时会暴露在感染环境下超过半小时。尽管面临极大的风险,但只要患者需要,医护人员无一退缩。

重症护理也需要更高的操作技术和体力。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喂饭……她们毫无怨言。

“上班期间,我几乎全程都在跑,都在做治疗,没有一秒钟停下来的。手上都是红疹子,护目镜常起雾,但是看到病人,就觉得所有难受都抛到脑后去了。”护士蔡上进说,即使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她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

“快!”这是护士长尹彩霞说得最多的一个字,语气短促有力、不容置疑。然而,在尹彩霞看来,快,是为了救命;慢,同样是为了救命。

那天,病房收治了一位患有自闭症的22岁新冠肺炎患者陈某。刚转入重症医学科时,他呼吸困难,面对陌生的环境十分害怕,经常扯掉无创呼吸机面罩。护士们就轮流守在他旁边,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一遍又一遍地帮他戴好,并轻抚他的脸颊安慰:“乖乖的,别怕,这是送给你的礼物,要保护好,别再扯下来了啊!”

因为全家人都被隔离,护士们承担起照顾陈某的职责。她们从家里熬汤,带热菜热饭,蹲在他的病床前,一遍遍耐心地说:“孩子,别怕,我们一直都在!”经过十余天的救治,陈某的核酸检测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治愈出院。“现在非常好,感谢医生,感谢护士!”出院那天,陈某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为了照顾80多岁的老奶奶,重症医学科护士秦静可没少费心思。老奶奶没人陪伴,心情不好,秦静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老人家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老人家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这样的用心良苦,不仅医病,同时“疗心”。

日复一日,脸上每天都会留下口罩勒痕;长时间站立,连脱下防护服的力气都没有了。即便如此,她们仍自愿申请到“中心战场”,“护士长,让我去吧!”“我们放弃休假!”“我也是!”……他们在疫情面前的大爱无私深深感动着大家。越来越多的病人撤掉呼吸机,病情平稳下来。

“胜利正在随春天到来。”争分夺秒的抢救、全力以赴的诊疗、枕戈达旦的守护、无以言表的感激……来不及回望这一场用生命赴使命惊天动地的战役,也来不及稍作喘息,长江航运总医院抗疫医疗队每一名医护人员又竭尽全力参与武汉“重启”,投身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身体健康的新战场。

本文图片由 长江航运总医院 提供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