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部烟台打捞局燃爆集装箱船——

“广平”轮救援队逆火前行成功避免海上重特大事故

2020-05-08 10:33:1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推荐理由:面对燃爆不断、毒气弥漫、舱内高温的巨大风险,“广平”轮救援队迎难而上,以科学的分析研判、高超的救援技能、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历经6昼夜多次登船探测与二氧化碳灌注灭火作业,成功在青岛海上阅兵式开始前圆满完成救援任务,避免了一场海上重特大事故,保证了遇险人员和船舶的安全,充分展示了救援队伍铁肩履责、敢打硬仗的过硬本领和优良作风。

2019年4月15日,香港籍集装箱船“广平”轮在威海成山角东北部海域因故失火遇险,火势迅速蔓延,严重威胁20名船员生命和船舶、货物及成山角通航安全。

由于该船载有六水硝酸镁等危险化学品,火势蔓延并引发舱内燃爆,导致舱盖上面的集装箱绑扎件崩断,2名船员受伤,全体船员随即弃船,其他救援力量也相继后撤。而此时,距离青岛海上阅兵仅有8天时间,应急处置、确保平安成为了当时的最大政治任务。

险情发生后,交通运输部、山东省、威海市各级领导均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实施救助,务必保证遇险人员、船舶安全、海域安全。为了更好地进行抢险处置,4月16日,“广平”轮被拖至威海青威集装箱码头开展后续处置工作。

危急时刻,关键之秋,交通救捞人总是挺身而出、逆风而行。16日下午,烟台打捞局迅速组建了由打捞工程技术人员与潜水人员组成的19人应急救援队,赶往现场实施救援。

滚滚浓烟从火灾船舶舱口冒出,码头上充斥着刺鼻的气味,救援队刚刚到达现场不久,船舱内又连续发生了三次剧烈爆炸,几吨重的舱盖连同集装箱被掀起,4厘米粗的舱盖螺栓被崩断……

实施救援就必须登船探测,掌握第一手资料,而登船人员随时都会面临生命危险,该怎么办?

在紧急的火情分析、安全风险评估后,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老牌潜水员——潜水工程部主任邢思浩,带领着潜水分队长周建、副分队长张鑫等5名潜水员穿戴好防护装备后,首先登上了难船。“记住,行动一定要迅速,请大家放心,我带你们上,你们走到哪里我就会在哪里!”邢思浩给队员们打气。

刚登上甲板,他们身上佩戴的气体分析仪便响起了急促的报警声。即便是在甲板上露天通风的环境,一氧化碳浓度也已经达到了400PPm,在这个浓度下几分钟就能即致人死亡。越接近着火货舱浓度变得越高,高温的甲板将厚重的劳保鞋底融化成胶状,大家小心翼翼的缓慢前行,一边观察船舶状况、集装箱情况,一边接近火点测量舱内温度与有毒气体浓度,全面掌握了遇险船舶的第一手资料。

随后在勘查基础上,救援队制定了完备的救援方案,开始着手封舱并实施二氧化碳注入灭火作业。救援队员们运送管路、打开舱门、铺设管路、封闭舱门、注入气体……一个个工序有序推进。大家背着气瓶、戴着呼吸器、穿着厚重的防护鞋,每实施一项作业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加上炙热的甲板烘烤,很快汗水便湿透了每一个人的衣服。

下船后,大家发现张鑫气瓶里的气体只剩下3公斤,再有不到一分钟气体就会用完。原来在进行关闭操作时,张鑫的头部不小心碰到了船体,面罩出现松动,造成烟气进入面罩,气管出现不适,呼吸器发生了自流现象,但是他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再换人就会浪费时间,不如我坚持完成了,早点撤离。”

随着二氧化碳向船舱内的不断注入,船舱内温度缓慢降了下来,险情逐步得到了控制。期间,救援队员们24小时看守执勤,每隔2个小时登船开展一次测量,第一时间掌握险情状况。

经过几天的不懈努力,难船舱内温度终于降到了合理标准,达到开舱条件,救援任务取得阶段性胜利。现场救援指挥部决定于24日上午开舱卸货。“开舱是这次救援的另一个关键点,也是最危险的时刻。一旦舱盖打开,空气进入起火舱室,货物可能死灰复燃,有毒气体可能飘散,也将给救援人员造成伤害。”邢思浩说。

24日,在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后,救援小组开始开舱卸货作业。舱盖打开后,一切正常,通风、测氧、潜水员开始下舱清理集装箱,经过8个多小时的努力,至下午6时全部集装箱清理完毕,“广平”轮救助工程圆满结束。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