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建始县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

耗时8余载 绝壁上凿出“致富路”

2020-05-08 10:33:1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入选理由:在湖北省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有这样一位“愚公”书记,他带领着全村男女老少,跟大山“战斗”了八余载,最终在武陵山绝壁上,人工凿出了一条2.5公里的“天路”。这条路被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加宽、硬化,他又带着村民发展起了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让“天路”成为店子坪村的致富路。他是被誉为“当代愚公”的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

店子坪有了出山路

店子坪村,位于武陵山深处,平均海拔1200多米,绝壁连片,交通闭塞。在过去,村口的茶盐古道是店子坪村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

多少年来,深涧河谷犹如一道天堑,阻断了店子坪村人下山的路,也阻挡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当地虽然盛产土豆、卷烟和玉米等特色农副产品,但运输都要靠人肩挑背扛,成本很高,根本赚不到多少钱。上世纪80年代初,店子坪村年人均纯收入仅50多元。

要想富,先修路。2002年,王光国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一个想法开始在他内心生根发芽:“要有出路,必须修路。”

修路之初,没有启动资金。王光国关掉了自家开办的养猪场,卖掉十几头猪,带头捐了3000元钱,再加上村民自发的捐款,凑齐了开山辟路的第一笔资金。

2005年1月19日,开山的炮声和凿石的脆响打破了洋芋河两侧峡谷的幽静,在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的技术、物资支持下,店子坪村村民沿着洋芋河河畔,开始了“向悬崖要路”的艰辛历程。

从那天开始,王光国与村民们便没日没夜泡在工地上。没有机械设备,村民便将红绳缠在腰间,在半山腰上荡着“秋千”,一锤一锤打炮眼,一镐一铲撬石块。渴了,喝山泉水;饿了,吃烧土豆……

虽知绝壁凿路不简单,但却没想到会比想象中更艰难。

2007年3月18日中午,“轰隆”一声巨响,千余方石砌驳岸,瞬间滑向深谷。村民们辛辛苦苦两年的成果,顷刻毁于一旦,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

“工地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我就不会放弃。”王光国站出来给大伙儿鼓劲。他白天修路,晚上挨家挨户做工作。

2010年年底,新的驳岸筑起来了,路修到了谷底。2011年8月,在各级交通运输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专业施工队开始进场施工。2014年,店子坪村至高坪镇全长11.7公里的“断头路”打通,路面完成水泥硬化,并加设了护栏,洋芋河跨河大桥也建成通车,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2019年,当地交通运输部门还对这条路进行沥青硬化,让村民出行更安全、更舒适。

通达路网激活产业动能

路通了,但如何带领村民致富成了摆在王光国面前的新难题。

“店子坪村人均耕地少,必须选择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带领大家尽快致富。”四处奔波考察后,王光国决定发展猕猴桃等特色农业,并向上级农业部门争取到了免费种苗。目前,全村已发展猕猴桃、茶叶、苹果桃等种植基地1000余亩。

产业有了,王光国又请来专家开发第三产业,店子坪村结合“愚公”精神,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乡村旅游、红色旅游也在店子坪村悄然兴起。

“过去辛苦一年也存不下多少钱,如今路通到了家门口,来的人也多了,我们还吃上了‘旅游饭’,有的时候一个月能挣上7万多元。”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周赐雄笑得合不拢嘴。2016年,他将原有的土坯房改造成风貌统一的农家小屋,搞起了乡村民宿。

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全国文明村。“贫苦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从田间走向了厨房,也走上了舞台,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出新气象。”王光国说。

随着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店子坪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去年,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1万余元,比十几年前增长了近4倍。2018年11月,一部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题材的电影——《村路弯弯》在湖北省武汉市首映,以店子坪村为原型的修路故事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路通了,民富了,但王光国还是那个“愚公”书记,初心不变,本色不改。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