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南沙大桥技术团队:

推动桥梁建设迈向“智”造

2020-05-08 10:33:1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入选理由:1960兆帕的“中国芯”,单次1.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灌,82天架设504根索股,无不在诉说着南沙大桥技术团队的执着与付出。在狮子洋上,他们用水泥做颜料、以钢筋为画笔,画出光耀南粤的千米跨江彩虹,书写了现代桥梁传奇的新时代见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新的重要过江通道,南沙大桥于2019年4月2日建成通车,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后首个通车的超级工程、民生工程、创新工程。自建设以来,南沙大桥技术团队用智慧和勇气,在这片海域上“匠造”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美丽地标。

向“中国芯”主缆发起总攻

一根钢丝,践行了一份使命。

主缆钢丝,被喻为悬索桥的“生命线”。南沙大桥动工时,1960兆帕钢丝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直接购买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自主研发的话,一道道技术鸿沟犹如天堑横亘。国之重器,来不得半点马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

南沙大桥的技术负责人崖岗毅然牵头数个厂家,向1960兆帕钢丝发起“总攻”。南沙大桥总工程师代希华、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彦兵、“80后”博士鲜荣等一大批桥梁精英纷纷响应。他们多方奔走、潜心钻研,经历无数试验,难关一个一个被突破。永不言累的崖岗病倒了,送医后大家才知道他身上居然长了一个鹅蛋大小的肿瘤。不只是他,代希华经常连续几天凌晨一两点守在试验现场,只为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李彦兵在父亲过世2天后就赶回施工一线。他说,父亲临终前叮嘱他:“儿子,咱们中国人,有国才有家。”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2017年12月17日,当最后一根由1960兆帕钢丝组成的“中国芯”稳稳架上南沙大桥时,他们兴奋地冲上去,泪水在一张张欢欣的笑脸上流淌,他们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圆了几代中国建桥人期盼已久的技术梦想。

5天6夜 单次浇灌混凝土1.8万立方米

    一次浇筑,书写了一份担当。

锚碇,是承受悬索桥两端拉力的基础,也是“生命之锚”。南沙大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锚碇地下连续墙基础,但传统锚碇浇筑工艺施工慢、整体性不足,难以用于南沙大桥。

南沙大桥技术团队大胆使用全断面整体浇筑工艺。这项工艺的关键在于连续施工,如果组织不当,作业中断,将有可能导致混凝土过早凝结、产生冷缝,会严重影响锚碇使用寿命。

但上百小时的连续浇筑施工作业,对建设者和技术团队都是一项重大挑战。烈日炎炎下,鲜荣带领着建设者宣誓,喊出了对连续浇筑上百小时的信心。南沙大桥技术团队负责人崖岗身先士卒,吹响了浇筑的冲锋号。5天6夜,经过100多个小时的连续作业,他们书写了单次浇灌混凝土1.8万立方米的崭新的世界纪录。这一创举,是南沙大桥建设者的汗水结晶,更是南沙大桥人技术实力、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和有力印证。

从2根到6根 创造索股架设的“中国速度”

一次超越,履行了一份责任。

3年时间里,南沙大桥建设者在珠江口水域用水泥做颜料、以钢筋为画笔,勾画光耀南粤的千米跨江彩虹。望着这逐渐成长的工程,建设者念的是珠江两岸人民的期待,忧的是即将到来的索股架设。

如果按正常工艺架设南沙大桥索股,将导致下一道工序——钢箱梁吊装在台风季进行,风险极大。时间不等人,如何加快索股架设速度,成为南沙大桥技术团队短时间内需要攻克的一大难关。

对此,他们的回答是:“同台风抢时间,和雨水争高低,向技术找出路。”“80后”博士鲜荣3个多月没回家,唯一一次去幼儿园接孩子,居然忘记了孩子是上中班还是小班;工程师张鑫敏的第二个孩子刚刚出生,他只在医院待了一天就匆匆回到了施工一线,他的妻子说,丈夫是路桥人,她能理解。

上下同欲者胜。2017年12月17日,经过82天的昼夜施工,504根索股全部架设完毕,比原计划提前了60天,索股架设速度由最初的平均每天2根提高至平均每天6根,创造了桥梁架设索股的“中国速度”。

如今的狮子洋上,春潮澎湃,一个中国建桥人书写的新时代桥梁传奇已然完成,南沙大桥技术团队正是这个传奇的推动者、参与者。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