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财梁社区观察安康易地扶贫搬迁交通保障
“我现在每月能挣两三千元,等熟练了能到四五千元。”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县河镇财梁社区的玩具加工车间,24岁的村民刘荣菊高兴地说。财梁社区有837户人家,属于大山深处的易地搬迁深度贫困村,去年8月,刘荣菊家门前的县财路通车,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门口。9月,江苏客商在这里建起了毛绒玩具厂,刘荣菊在家门口赚钱的同时还能照顾生病的母亲。
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安康,近年来快速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为“山上兴产业,山下建社区,社区办工厂”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安康市平利县时对这种发展思路给予肯定。近年来,安康累计完成交通扶贫投资60亿元,全市新建改建村组道路1.15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45万公里,人均公路网密度全省第一,彻底解决了300万群众出行难题。
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财梁社区位于安康市东南部,由5个建制村合并而成。走进财梁社区,安居房鳞次栉比,道路宽敞平坦,产业园区在公路两侧延伸,远处的山上茶园、金银花种植园郁郁葱葱,水泥路若隐若现。
作为汉滨区深度贫困村之一,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曾是财梁社区深度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前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难走又危险。
“过去从省道开车到财梁社区要一个半小时,路窄、弯多,还特别拥堵。”汉滨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胡萍说,现在只需半小时,路平了、宽了,急弯也少了,作为交通人,心里感到很自豪。
胡萍所说的这条公路就是县财路,全长13公里,为周边6个贫困村组、8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交通保障。通车以来,仅财梁社区就有轻工产业、蔬菜大棚、虾稻养殖基地落户。
2016年以前,财梁社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现在人均年收入8500元,高的能达到1.5万元,足足增长了好几倍,真正实现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像财梁社区一样,安康市多个村庄交通面貌、生产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推进脱贫攻坚,安康交通运输部门通过提升改造、因路施策、政策激励等措施,全面推进建制村通畅工程,狠抓通组公路建设、“油返砂”整治和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服务于产业发展、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市139个镇(办)1772个建制村(社区)提前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改变了秦巴山区“羊肠小道泥巴路,肩挑背驮一身灰”的面貌。
1万余贫困人口通过“交通+”就业增收
春末夏初,安康市平利县长安茶山、龙头新村、马盘山游人如织,人们体验采茶乐趣,赏美景尝美食,推动了第三产业发展。随着安康市通组公路和产业路不断连线成网,带动了旅游业、种养业由分散向集中、由零星向集聚、由粗放向高效转变,全市共1万余名在册贫困人口通过“交通+”模式,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稳定增收。
“十三五”以来,平利县紧紧围绕茶饮、旅游两大支柱产业,先后建成旅游路、产业园区路160余公里;实施通村公路完善工程、“油返砂”整治、通组路硬化等项目约600公里。
便利的交通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地企业到平利投资办厂,也使外出务工人员纷纷返乡发展产业,10万亩精品茶园、10万亩绞股蓝、10万头生态猪、10万亩富硒粮油、10万亩中药材“5个10万”产业初具雏形。当地还发展各类产业园区18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15家、社区工厂83家。
为了运营好农村公路,服务经济发展,安康各县区因地置业不断提升农村公路服务水平。石泉县推行农村公路“一长四员”机制,镇坪县实行“养护公司+精准脱贫”,汉滨区推行村级公路养护管理“公益性岗位+贫困户+公路养护”模式,吸纳公路沿线贫困户积极参与村道养护,既解决了贫困户稳定就业问题,又提高了农村道路养护质量。
此外,平利、石泉、镇坪、白河4县还开展农村公路灾毁保险工作,为3823公里农村公路承保,提升农村公路抗灾抢修能力。
编辑:吴世哲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