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沟壑振兴气象
“中条山,路几盘。逼天常恐星辰落,极地愁多雨露寒。”位于山西南部的中条山,东连太行,南邻黄河,因地势险峻、山势狭长,故得此名。平陆县,就位于这奇峰霞举、孤峰标出的中条山上,山垣沟滩遍布,少见平整地面,素有“平陆不平沟三千”之称。
因地势地貌的缘故,自古以来平陆道路交通就很落后。清朝人冯遵祖曾感慨:“谁言蜀道难,晋道险无端。”交通不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平陆曾是国家级贫困县。
为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平陆县着力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从侯平高速公路、522国道、209国道,到上千公里农村公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平陆县逐渐编织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地方产业因路而兴,人气、财气迅速积聚,国家级贫困县平陆在今年4月实现了脱贫摘帽。
摸索山区公路养护经验
70年来,建好、养好山区公路一直是平陆人的心愿。
平陆交通人瞄准“建设东西三主干,连通南北百条线”的战略目标,东西向“提升沿黄线、巩固中垣线、开通沿山线”,推动三条主干道提质升级;南北向“巩固已有公路,建设新开公路”,力争多数垣面与沿黄公路连通。
2017年,横贯平陆东西的522国道建成通车,一举解决了困扰平陆多年的交通难题。现在,以侯平高速公路、209国道为躯干,以“沿黄线、中垣线、沿山线”为两翼的交通网络,助力平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该县加快实施“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工程”“街巷硬化工程”建设,已建成1138公里农村公路,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
建设是基础、养护是关键。多年来,面对山区道路养护中遗留的难点痛点,平陆县广开思路、创新发展,总结出一套山区贫困县公路养护的经验。
面对山区老旧公路,因最初设计等级低、排水设施跟不上、安保设施不配套而引发的连年水毁、事故频发等问题,平陆县因地制宜地开展“植花种草、固土防冲,建园辟台、缓压疏堵,垒墙堆堰、防翻阻滑,砌渠筑涵、利水畅流”等公路排水和安保设施建设。
植花种草破解了山区公路水毁严重、重复治理的问题;公路憩园缓解了司机因长时间跑山区公路而产生的紧张情绪,为临时停车、避让提供了足够空间;土质柔性安全墙就地取材,解决了混凝土防撞墙造价高昂且难以避免二次伤害的难题。
平陆县严把质量控制、配套设施、道路绿化、道路选线、坡度设计、宽度铺设等环节,实现道路建设与村庄规划、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建设“品质公路”和“四好农村路”的同时,开展“文化长廊、生态长廊、平安长廊、和谐长廊”建设,确保高质量推进公路建设。
一项项措施,让平陆县经济实惠地养出了“畅、绿、洁、美、安、舒”公路,扮靓了三千沟壑间的山山峁峁、村村寨寨,也为类似地区老旧道路养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花椒树成摇钱树
“要想富,先修路”,平陆人还要加一句“养好路,才能富”。
马泉沟,位于平陆县坡底乡长命河出口的一个自然村。地上有久负盛名的“水化柿”和“条山红叶”,地下有1915年就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的“坡底石膏”。以前,道路不通,好东西鲜为人知。路通了之后,马泉沟摇身一变,成了游人如织的热门景点,山货也变成了抢手产品。
位于中条山腹地的毛家山村,有105户300多人。多年前,曾先后有5批107名天津知青和带队老师在此“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为改变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作出了突出贡献。知青返城后,这里再度返贫,被列入了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近几年来,平陆县先后投资1207万元,为该村修筑了17公里的三级公路。现在,村里的旅游业火了,据统计,每年来这里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
路,不仅招徕了游客,也唤回了游子。靳家辿村的董丽慧、董慧勃姐妹俩,看到家乡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善后,大学毕业后回家创业。现在,她们牵头成立的众达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已经吸纳社员53户,其中贫困户35户,花椒种植面积达到1380亩,年收入超过280万元,还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花椒4000余亩。
如今,在靳家辿的产业带动效应下,平陆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地栽植花椒树近6万亩,花椒种植已成为全县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