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梅州 致富路上聚民心

2020-08-17 10:24:33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特约记者 林健芳 记者 林楚忠 通讯员 邓玉婷 -标准+
梅州市蕉岭县农村公路。汪敬淼 摄

从206国道驶入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从扎上村到玉水村,升级改造后的农村公路平坦宽阔,依山势跌宕起伏,五彩缤纷的格桑花一路相随,新农村建设景观点镶嵌其间。

中国传统村落玉水村,有着600多年历史,被誉为“梅州版世外桃源”。此前玉水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美丽风光“养在深闺无人识”,如今“四好农村路”建设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游发展,村内的农产品也得以大量外销,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四好农村路”建设不仅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题,更是打通了特色产业“出”“进”的“双向道”。截至2019年年底,梅州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约1.6万公里,基本实现了“有路必养、养必良好”,为梅州市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交通运输保障。

通路通车 引领乡村振兴

“路修好了,公交车也直通村口,去哪里都方便了许多。”梅县区桃尧镇珠玉村宋阿姨在公交站亭等公交车,“家门口乘车,我们农村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此前,珠玉村到桃尧镇仅有一条路窄、弯多的村道,村民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稍不留神就会出事故。为改变珠玉村出行条件,梅县区交通运输局联合桃尧镇政府加宽改造珠玉村村道,并加装防撞护栏,修整路边斜坡,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近年来,梅州市连续多年将农村公路建设列入十项民生实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建制村为网点,积极推进“四好农村路”的建设。

2018年以来,梅州市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方案》《“四好农村路”建设五年专项规划》《2020年“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为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梅州市不断加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力度,总结经验,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以示范县创建带动“四好农村路”全面发展。“目前,梅州市八个县(市、区)中,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为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梅州市交通运输局基建管理科科长林忠绪介绍,同时,梅州市将“四好农村路”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四好农村路”建设管理体系。

由通向好 升级“农村公路+”

“以前,大巴、货车出入村子常常要绕道走,河堤边上的金白线大部分路段是单车道,稍大些的车都过不来。”说起原来的路,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党总支书记徐文坚印象很深,过去交通跟不上,村子发展总是后劲不足。2018年,蕉岭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全力推动全长26.4公里的金白线升级改造,主干道由过去的4米拓宽到6米半,并摊铺沥青面层,配套导览系统、服务驿站等,不仅便利群众出行,也为当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很快,九岭村建起了荷花基地、葡萄园、百香果园,如今休闲农业已成为九岭村的主要产业。“早季种花生,榨油自家吃,晚季种番薯、秋葵、玉米,大量供应,关键是不用农药,品质高,口感好!”关注九岭村的游客越来越多,徐文坚在微信朋友圈打起了广告。

梅州市是传统农业大市,过去不少地区受交通制约,农产品不好运、运不出,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弱,不但影响农业综合效益,也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如今,货车开车进村,转运环节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农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宽,不少村民开起了网店,当起了老板……梅州市依托“农村公路+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加速布密农村物流节点,打通特色农产品外运的“最初一公里”和快递下乡“最后一公里”。

同时,作为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梅州市文化积淀深厚、客家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秀美,旅游产业发展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新陂镇上长岭村,围龙屋建筑让人目不暇接,磐安围、大夫第、五栋楼等建筑各有特色,中式四合院宅第文化、客家民俗文化、田园耕读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小镇别有风味。

今年4月底,叶塘镇麻岭村至新陂镇三新村村道建成通车,串起了叶塘、新陂两镇五村,连接了众多传统客家古民居,实现河景、水、绿、堤、路的完美融合。

近年来,依托“农村公路+乡村旅游”“农村公路+景区景点”模式,梅州市在路面铺装、公路绿化、标识标线、驿站等各环节下足绣花功夫,从“村村通”到“路路美”,打造出了四季有花、常年长绿、立体多彩的农村公路,为当地旅游发展营造了良好交通运输环境。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