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养护好 通组通幸福

——湖南省实施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建设纪实(二)

2020-08-31 13:51:58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董雅洁 实习记者 袁东伟 特约记者 李继宗 通讯员 陶景江 黄辉 刘兵 -标准+
智慧蓝山联动处置指挥中心。申时秋 摄

烈日炎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鹿马桥镇马坪村村民唐德秋,挥汗如雨,利落地把刚清理完的边沟碎石、路边杂草装进麻袋,直起身拍了拍手。

今年4月,通过村里提供的公益性岗位,唐德秋成了一名养护工,负责1公里通组公路养护工作,每天工作三四个小时,1个月领600元补助。

记者问他一直弯腰工作累么,唐德秋笑着点点头:“说不累是假的,但看着新修的路干干净净,拉着蔬菜、水果的车平平稳稳开过去,我心里就格外自豪,干起活儿来更有劲头。”

农村公路“三分建、七分养”。建设是农村公路的基础,而养护则是农村公路保持高水平服务能力的关键。

3.6万个自然村通了4.37万公里水泥(沥青)路,点多、线长、面广,如何高效养护好、管理好?

为切实解决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管养难题,湖南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因责任落实不到位、资金不足、力量不强等导致的“失管”“失养”现象,压实农村公路养管责任,大胆创新养管模式,积极构建群众性养护体系,建设养护智能化管理平台,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努力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花垣县公路养护责任公示牌。喻波 摄

以考明责 以评促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湖南省注重顶层设计,坚持制度先行,用制度强化管理,以考核压实责任,专门出台《湖南省农村公路养护考评办法》,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以考明责、以评促养”的良好工作格局,推动农村公路养管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组织编制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划,制订相关技术标准,指导、监督和考核全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考评内容丰富,涵盖路况评定、群众性养护体系建设、路长制等,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考评机制,进一步理顺农村公路养管体系。

与此同时,湖南省建立省全面抽查县(市、区)农村公路路况的检测机制,在县(市、区)自检基础上,省级每年实地抽检一定比例,将检测评定结果作为农村公路养护年度考核评分的主要依据,并将县(市、区)考核结果与省级农村公路养护补助资金挂钩,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县级政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公路管理效能不断提升。

株洲市压实属地责任,建立分级管理、分片督导、分离管养机制,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将养护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我们把农村公路养管工作纳入村两委干部‘1+X’工作考评,与其绩效工资直接挂钩,农村公路养管在考评中占比约8%。”茶陵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刘礼成说。

走进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三塘村,051乡道上蓝色的养护责任公示牌格外醒目,责任部门及负责人、养护路段及里程、养护人及联系电话一一列出,清晰明了。

据花垣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杨碑华介绍,该县在各路段显著位置设立公路养护责任公示牌,将养护里程、标准等信息全面公开,并留有县级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在此基础上,对养护人进行月考核、季评比、年评定,表彰成绩突出者,充分调动其工作主动性。

“路面平整无坑槽,路肩成形无杂草,边沟畅通无水毁,设施完整无损坏”,如今,养护责任公示牌上的养护标准在湖南农村公路上如实展现,蔚然成风。

三级联动 群养群护

管理和作业力量不足、养管工作难度大是农村公路养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为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湖南省以“村实施‘四个一’、乡做到查四季、县负责成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群众性养护体系,从机制上解决了农村公路谁来养的问题。

村委会负责落实“四个一”即一项工作制度、一名专门人员、一本养护手册、一套简易工具,做好村内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工作,从操作层面解决了日常养护谁来做的问题。

乡镇政府在县级交通运输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下,按季组织巡查,采集并核实路况基础数据,按规定统计信息并上报,解决了日常养护谁来组织的问题。

县级政府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及考核细则,建立辖区内养护工作机制,指导乡镇、村委会组织实施辖区内农村公路养护工作,解决了养管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县、乡、村三级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因地制宜建立健全管理责任体系和运行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与此同时,湖南省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力量自主筹资筹劳参与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通过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纳入公益性岗位等方式,积极吸收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为此,湖南省交通运输厅专门印发了《关于服务脱贫攻坚吸收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导和支持群众成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拥护者。

目前,湖南省参与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农民群众超过2.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超过1万人,每月增收800至1500元不等,既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又建立起稳定的养护队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株洲市特聘村管理员对区域内农村公路进行统一养护、管理,实行人工清扫、垃圾定时定点定线收集、绿化带精细化养护等一体化保洁。招募的农村公路养管专员中,贫困户占比不低于30%,确保每户每年增收8000多元。

智慧养管 科学决策

走进永州市蓝山县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可视化大屏中间的蓝山县地图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地图上以不同颜色标注着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密密麻麻,随着鼠标箭头的移动,路线编号随之闪现。

随机点开一条路线编码为C222431127的路段,一张养护人员边沟清淤的作业现场图片放大在屏幕中间,巡查人编号、养管机构、巡查时间列在图片右边。

“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时,可以通过拍照一键上报路面病害及处置照片,操作简单。”随行的蓝山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申时秋告诉记者,“工作人员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查看全县所有公路养护记录,查看养护专员上传的现场照片、病害类型及危害程度等信息,实现实时监管,促进群众性养护工作日常化、规范化。”

蓝山县的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管理平台,是湖南省以县为单位建设群众性养护智能化管理平台的一个缩影。

为强化群众性养护体系的技术支撑,提高农村公路养管效率和水平,湖南省编制了《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综合管理系统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规范农村公路管理业务流程,逐步构建涵盖省、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联通、因地制宜、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全省农村公路智能化养护综合管理体系,推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信息化、智慧化、精准化、高效化。

在日常养护过程中,养护人员可采集上传全域路况,系统接收后,自动分析形成评价结果,路面PCI/PQI等路况指标、路况优良路率、路况病害流水表随之生成,有效弥补了传统养管在采集路况基础数据及路况评价方面的短板。

通过数据化手段,可实现巡查路线整体情况统计分析、病害处置情况实时分析、乡镇巡查次数实时统计在系统后台的实时更新,便于养管部门更及时、更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实现动态监管。同时,系统建立了路况病害的影像库、养护作业的工作留痕,便于养管部门合理安排养护计划,用好有限养护资金,实现养护管理科学决策。

农村公路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22年,湖南省将基本形成权责清晰、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财政投入职责明确、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养管新格局。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