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一线海风吹

——港口企业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

2020-09-22 10:06:2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金校宇 通讯员 欧振国 郭思源 邹井棋 李泽恩 蒋慧晶 -标准+
大山孩子圆梦广州港。邹井棋 供图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2+1智力扶贫”,为大山里的孩子铺就海港就业路;以“企业+村集体+帮扶单位+贫困户”“三托一”模式,助力贫困县发展特色农业;提升传统农作物附加值,打造明星品牌……各地港口企业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迅速行动、多措并举,在大江南北的扶贫一线持续释放着光和热。

——编者

广州港

入学资助就业 “一条龙”

秦鹏是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普底乡跑马村的孩子,属贵州省建档立卡的贫困生,也是广州港班2017级的学生。今年7月,他满怀憧憬,迎来了人生重要时刻,参加一场毕业即就业的“双重典礼”。“经过10个月驻港实习和广州港的师傅们耐心的传、帮、带,我从什么都不会到现在已经能够独立操作30米高的大型港口吊机,还考取了龙门吊专业操作证书,如今成为一名新的广州港人,我感觉到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秦鹏说。

7月21日,经过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广州港技工学校为期一年的港口专项技能培训,包括秦鹏在内的首批“广东技工·广州港班”34名贵州毕节贫困学生,接过了港口工作服、安全帽、反光衣和刻有员工姓名的工作证,正式毕业并入职广州港。

以开办“广州港班”为抓手,到2020年年底,从入学、资助到就业“一条龙”帮扶特色的广州港集团“智力扶贫”造血工程,将助力贵州毕节包括深度贫困地区的近150个贫困家庭实现脱贫。

广州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表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广州港集团率先贯彻“教育扶贫”理念。“广州港班”将扶贫与扶智结合起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让孩子们重回课堂,学习一技之长,助力山区子弟走进世界一线城市、成为世界大港的一员。

据了解,2017年,广州港集团提出“智力扶贫”的扶贫理念,通过穗毕两地政府搭台,开始了对“校企合作”和“智力扶贫”结合新模式的探索,首次尝试引入职业教育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的扶贫总体思路。2017年,广州港集团在广州、贵州毕节两市相关政府部门、人社局的牵线搭桥下,成功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订单式培养”合作项目,以常年举办“广州港集团班”为试点,面向毕节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初、高中应往届毕业生招生。

采用“2+1智力扶贫”模式,“广州港集团班”学生前两年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到广州港集团下属广州港技工学校进行实操培训,毕业后考核合格,由广州港优先招聘到港口就业。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扶贫政策,广州港集团设立专门奖学金,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

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能够安心就读,广州港集团联合毕节职业技术学院为学员提供一系列保障措施:免费提供专业课程教材,为每届“广州港班”提供每年80000元的奖学金;免费为学生提供1次叉车、岸桥司机等职业资格培训及考证机会;学生转入广州港技工学校学习和考证期间,其衣食住行由集团承担;学生经广州港技工学校培训合格后,进入集团进行顶岗实习,期间享受不低于每月1500元的实习补助;学生毕业后与集团签订就业合同,对于未具备独立上岗能力的,保证广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每月2100元,对于独立上岗的,工资每月6000元以上。

河北港口

驻村工作队因户制宜“三托一”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气候恶劣,干旱少雨,曾一度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附加值低,多数贫困户受教育程度低等致富“拦路虎”,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

以帮扶产业为入手点,河北港口集团成立“扶贫项目研发组”,注册“张北分公司”,明确产业介入形式和发展方向,积极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2018年,河北港口集团驻村工作队结合东号村气候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发展特色农业,以藜麦种植为东号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建议提出后,压力随之而来。在当地村民眼中,这些远道而来的城里人不懂农村和耕种,担心改种藜麦有风险。

面对重重压力,曾经担任港口华正煤检公司总经理、现任东号村第一书记的佟德友没有退缩,他算了一笔账:“张北原先种植的农作物是坝上的莜麦,经济效益不如藜麦。种莜麦一亩地能打一百多斤,价格是一块多钱一斤,而藜麦毛粮就可以卖到五块多钱一斤,两种作物的收益相差悬殊。”为做好村民工作,他先统一队员思想,联系帮扶企业选购优质种子,做通“两委班子”成员工作,带头试种了87亩藜麦。秋收时,试种的藜麦亩产最高达到220斤,售出后的收入是种植莜麦、亚麻等传统农作物的5至10倍,藜麦试种大获成功。

2019年,驻村工作队在东号村87亩藜麦试种成功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完善利益链接机制,以“企业+村集体+帮扶单位+贫困户”“三托一”模式,在3个帮扶的深度贫困村推广实施了总计827亩藜麦种植、110亩奶油南瓜和18个特色蔬菜大棚等项目,对于半劳动能力者还因户制宜推动了庭院经济奶油南瓜种植,扶贫产业处处生机勃勃。

为带动产业能力、加快本地资源利用和市场转化,河北港口集团利用自身优势,协助所帮扶的贫困村创办了集体企业——张北草之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平台挖掘农副产品生产潜力,捐资建设“农产品灌装扶贫车间”,联合多家企业研发、加工、包装、销售特色农副产品,成功将藜麦、燕麦片、小米、胡麻油等优质农副产品销往外地,累计经营收入405万元,村集体实现纯利39万元,实现贫困群众“足不出户售卖自产农副产品得现金+提供劳务得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红利+企业帮扶得实惠”的长期增收模式。

北部湾港

第一书记为香糯放大招

立秋时节,防城港市上思县在妙镇佛子村,稻田里的香糯一望无边,村民们还在为增产增收发愁的时候,北部湾港集团派驻佛子村第一书记李青彦给大家支了招。

他主动联系对接北部湾港集团公司,启动消费扶贫计划,为香糯找销路;积极注册商标、申请富硒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提高香糯的知名度;成立村民合作社,购买碾米加工和真空包装设备,采取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加工的方式,为村民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9年,李青彦被选派到马来西亚关丹港工作一年。回国后,与家人团聚不到一个月,他又面临新的挑战。佛子村的第一书记辞职了,急需派驻一名新的第一书记。他考虑了一晚,第二天便主动要求前往。

到村以后,第一书记李青彦挨家挨户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制定帮扶计划,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培育产业新项目。

佛子村地处上思县西北部,距离上思县23公里。全村有651户2774人。2014年至今,佛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84户318人。截至目前,佛子村仅剩1户2人未脱贫,预计2020年全部脱贫。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昼夜温差大,降雨量较少,是种植上思香糯的核心产区。佛子村产的香糯米质纯净、洁白如玉、香气浓郁,蒸熟后饭粒油光发亮、香甜可口,故有“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蒸糯全村香”的美誉。围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目标,佛子村坚持把香糯种植作为强村富民和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引导贫困户抱团发展村集体经济,采用标准化生产、高新技术示范,建设香糯生产基地。

目前,上思香糯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上思县唯一获得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上思香糯俨然成为香糯中的“小明星”,佛子村今年种植的大部分香糯都已接到预定。

在村里走访时,记者看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晒着稻谷,村民一边谈笑一边干着农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