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邹城完成158个村庄195公里通户道路硬化
金秋时节的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大束镇钓鱼台村美不胜收,村庄南倚鸿山、北邻葛炉山,怪石嶙峋、秋色漫山。平坦的公路穿村而过,放眼望去,路面平整、标志完备、标线清晰,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村路通后,家门口的大街小巷也翻新了,我们村的颜值越来越高了,看着这路,舒心得很。”午后,村民刘大爷坐在家门口,闲聊间夸赞起了村里的公路。
农村公路关乎百姓生活,关系民生大事。近年来,邹城市持续加大交通投资力度,助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交通为民、交通利民、交通便民、交通富民,越来越多的乡村缘路而兴、因路而美,走上了振兴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以来,邹城市以服务民生为目标,多措并举、多路推进,持续开展“户户通”工程,实现农村公路由“村村通”向“户户通”的延伸,被山东省确定为“交通强国试点‘四好农村路’建设试点县”。
村路延伸“最后一公里”
邹城市张庄镇上磨石岭村依山傍水,村内石屋、石墙较多,有70余座留存的传统民居。村里至今仍沿用传统方式磨豆腐、摊煎饼。然而正如村里老人所说:“大山带来了馈赠,也造成了束缚。”受交通制约,村里的柿子、核桃等农产品运不出去,山里的土地不适合种粮,多数青壮年远走他乡。
2018年起,邹城市启动农村公路“三年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利用3年时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793.5公里,同步实施路网提档升级工程、自然村通达工程和路面改善工程。上磨石岭村先后建成了通村公路和外围道路,又利用当地石材片麻岩对村内主干道路进行保护性修缮,利用鹅卵石铺设通户道路,并在村里建设了4处停车场,在保留山村风貌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地方特色。
依托便利的交通、优越的生态条件,曾经凋敝的村庄迎来了新生。路通后,上磨石岭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依托现有果园和国家级公益林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发展牛心柿等特色产业,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今年以来,邹城市继续把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组织完成通户道路调查摸底,对部分村庄街巷进行查缺补漏、改造提升;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进一步提升村内道路通达深度,完成158个村庄195公里通户道路硬化,打通村民户前“一米路”,延伸农村公路“最后一公里”。目前,邹城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513.5公里,其中县道规模增至321.7公里、乡道规模增至444.1公里。
道路景观双提升
“现在村里大变样,道路干净整洁,绿化也跟着升级,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我们这儿体验农家生活,空气清新、环境好,比城里住着舒服。”钓鱼台村村民李先生说。
近年来,钓鱼台村不断加大交通基础建设投入,新建、提升农村公路56公里;相继实施大沙河生态修复、景观绿化、游河步道建设等工程,栽植绿化苗木4690株,新建绿地6330平方米。钓鱼台村积极探索“交通+旅游”模式,沿村内河道建设垂钓观景平台,改造闲置院落建设“农家乐”。2019年,仅旅游收入就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在村里走一圈,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的,心里真舒坦。”有着同样感受的还有峄山镇大庄七村的王大娘。近年来,邹城市投资超50亿元,以改善农村出行条件为出发点,“保持田园风光、突出特色文化”为主题,将通户道路硬化、美化绿化及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注重古村落、古街道保护,依托村庄自身发展规划,实施山水林田综合治理,促进道路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目前,邹城市新建“美丽儒风农村路”51.5公里,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建制村、延伸自然村、连接乡村旅游点的农村路网体系,农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生活环境得到切实改善。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