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对坐溜索真是又爱又怕,但那是我们唯一的出山通道。”细雨中,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马吉米村桥马嘎村民小组组长普友博与几位村民,正仔细加固整理连接高山与生产路之间的草果运输溜索。“现在,溜索是帮助我们运输草果、实现增收致富的‘金桥银桥’。”普友博说。
桥马嘎村地处高黎贡山山脚,有26户人家。多年来,傈僳族群众利用丰饶的土壤,将草果种植发展到5000余亩。但草果大多长在坡陡、深沟里,最远的种植园离村子有三四个小时的步行路程,采摘时节需要请人背运。“从高山背运草果,每袋有70元到150元不等的运输成本。”村民余福光说。
今年6月,桥马嘎村建起了第一条高山溜索,草果运输有了“高速路”。“草果溜索太好了,从高山到公路,以往运输需要几个小时,现在几分钟就完成了。”余福光说。普友博介绍,有了溜索,村里1户人家1年差不多可以节约1万元成本,群众高兴地把新修的溜索称为“草果溜索”,目前桥马嘎已建成7条“草果溜索”。今年,马吉米村将完成30条、总长约4.5万米的产业溜索建设,覆盖10个村民小组的1.1万亩草果林地。
曾经承载着贫困记忆的溜索,在新时代华丽转身,发挥着新用途。两年前,桥马嘎村过江溜索被改建成汽车大桥,彻底打通了当地群众出山“大动脉”。如今,桥马嘎村江上有桥,水泥路环村联户,高山密林有了产业溜索,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底气更足。
“这几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几百年。如今,村里建成了4座过江桥,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干净的山泉水流进庭院,家家有新房,户户有增收产业。”马吉米村委会主任罗几堆高兴地说。
编辑:廖芊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