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民行得通走得畅
编者按:
青海省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贫困地区于一身,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项目、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摘帽,53.9万贫困人口告别行路难、用水难、上学难等问题。近日,中国记协、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全国性行业类媒体记者走进青海,感受高原蝶变。
蓝天白云、阳光沙滩、碧波倒影……在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静立在黄河边,藏式院落沿着公路依次排开。这里曾是一片荒沙滩,如今路网通达、公共设施齐备、特色产业多轮驱动,成为946名藏族群众安居的家园。
制作盘绣、酿造青稞酩馏酒、发展特色种养殖、经营农家乐……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搬出穷山窝的村民依托民族特色发展产业经济,年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河湟谷地草木枯黄、河冰浮现,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东至沟村的营四季农家院暖意融融,李迎龙、马得莲夫妇将桌椅整齐码放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再迎八方游客。
青海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复杂多样的地貌,也带来了荒芜和贫瘠。2015年精准识别时,全省贫困发生率高达13.2%。经过4年集中攻坚,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就是对小康的最好诠释。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
从尖扎县城出发,进入213国道,沿黄河一路向南,约20分钟后就到了德吉村。达巴农家院就在村主干道旁,四四方方的院落内是木质结构的藏族房屋,家具齐全、地板锃亮。看到记者进门,达巴放下手中的活,招呼大家进屋坐坐。
2017年搬到德吉村之前,达巴住在对面的大山上,下山只能步行或者骑摩托车,一家人以种地、外出务工为生,一年到头只有四五千元收入。
尖扎县境内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像达巴一样饱受贫困之苦的农牧民还有很多。特别是尖扎滩等乡镇的30个村、251户农牧民,居住在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很难在原地实现脱贫。
2016年9月,尖扎县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修建安置房251套,配套完善了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946名藏族贫困群众走出大山、搬进新居。
住上好房子是第一步,过上好日子才是最终目标。尖扎县充分利用黄河沿岸的秀丽风光,在德吉村建露天沙滩、水上游乐码头、美食广场等,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
达巴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办农家乐,主营藏式饺子。“2018年7月开始接待客人,第一批游客是从西宁自驾来的。”达巴记得很清楚,当时一共10个人,从那以后,他们每年都会来一次。
交通便利,生活富裕起来,达巴对未来有了更多憧憬:“今年4月,我考了驾照,把女婿的车借了过来,有时间再练习练习,也想买辆车。”
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已有80户藏族群众,通过开办农家乐、经营特色餐饮业,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背靠山水美景吃上旅游饭。
像德吉村这样的异地搬迁安置点(区域),青海省一共有297个,班彦新村也是其中之一。班彦村共有1396人,土族人口占98%,其中五社和六社的129户村民住在海拔2700米的山上,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
2016年,班彦村启动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当年8月23日,在青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建设中的班彦新村,考察易地扶贫搬迁情况。
那时,村里的路面还没硬化,总书记踩着泥泞进村。如今,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串起土族院落,酩馏酒坊内酒香四溢,盘绣园中绣娘们飞针走线绣出美好生活。
81岁的吕有荣听说记者一行从北京来,反复叮嘱:“北京的记者离总书记近,你们见到总书记一定代我们问好,请他放心,我们在新家生活得很好。”
脱贫攻坚以来,青海省20万农牧民搬出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或地质灾害区,开启幸福新生活。
有生之年走出大山看看
记者在大通、海晏、互助、尖扎采访,所到之处路网四通八达,群众出行、物流运输都很便利。
马得莲说,农家院旅游旺季一天最多能接待100多游客,丈夫李迎龙常常坐公交车去县城买牛羊肉,早上8时出发,中午11时之前就能赶回来,保证让客人吃上新鲜的食材。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占地55亩,去年出栏牛羊7万多只,总产值过亿元。东达村党支部书记牛生有说:“四川、甘肃、福建、广东等地的客商都是开着大货车上门收购,我们自己开车运活羊去甘肃临夏交易单程也就五六个小时。”
“以前在山上,卖酒是个难题,要骑摩托车把酒送到山下的公交车站,给司机一点运费,请他们帮忙捎到县城或者西宁。”班彦新村村民吕有金告诉记者,他的酩馏酒坊现在一年可酿造15吨青稞酒,一点也不愁销路,交通和物流都很方便,客户可以开车上门来取,也可以发快递,两三天就能送到。
然而,青海省湟水流域和沿黄地区大都属于湿陷性黄土构造,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公路建设难度大、成本高。以尖扎县马克唐镇至康杨镇公路为例,此前一直是四级公路,病害较多、通行不变,当地群众盼了30多年,10月底终于开始路面施工。
“我到尖扎工作36年了,刚来的时候就听说要修马康公路,喊了30多年,如今快要退休了,才有了实质性进展。”尖扎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拉龙当知告诉记者,由于地质条件差、环保要求高,直到2017年,这条公路才动工建设,明年6月建成后,将惠及沿黄地区2万多群众。
在地势相对平坦的黄河谷地,修一条路尚且不易,广袤的高原山区,农路公路建设难度更甚。
坎布拉镇多加办事处茨卡村是尖扎县最偏远的一个村,在近乎垂直的大山上,一直不通路,村民到乡政府要绕100多公里。62岁的桑斗杰从来没有出过村,不知道县城什么样。
为了让茨卡村群众出得来、行得畅,2015年,拉龙当知步行去山上勘察路线,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配合征地等工作。
“不可能的,这么大的山,解放这么多年,来过多少干部都没修通,你随便讲两句话就开始修路了?”桑斗杰当时压根不相信公路能修进村。
尖扎县交通运输局筹措建设资金,投入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于2016年上半年修通了下山的路,长14公里。“路通后,我去现场验收,桑斗杰抓着我的手哭了出来,说他有生之年说不定还真能到县城和省城去。”拉龙当知说,他告诉桑斗杰,一定要走出大山看看。
“十三五”以来,青海省实施了建制村通畅工程1.3万公里、村内道路硬化5900余公里、通自然村公路3793公里,350万农牧民“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的梦想成为现实。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