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自古文脉悠长,人杰地灵,地处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更处于苏浙沪三省市地域相连、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的中心地带。“十三五”以来,随着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良好态势,这也对常熟的交通运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早年的服装、纺织到现今的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聚愈发明显,支撑其发展的是常熟市交通运输的高品质服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质量、技术装备等方面,还是在发展理念转变、体制创新、市场化发展等方面,常熟的交通运输事业在“十三五”期间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基本实现了“五个转向”,即普通公路时代转向轨道交通时代、平面交通时代转向立体交通时代、单一交通运输方式转向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公共交通城乡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结构、传统管理模式转向科学管理模式。
快速路网全面铺开
常熟拥有丰富的高架快速路建设经验,2009年,常熟成为全国第一个启动高架建设的县级市。
从规划设计到建成第一条高架,一步步从无到有,常熟交通人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克服报批立项程序繁杂、拆迁清障任务重、建设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交通组织复杂、施工现场管理困难等因素,圆满地完成了全部建设任务,向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常熟市三环路高架的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市内交通拥堵情况,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出行效率,有力带动了道路两侧区域的开发,对完善常熟路网结构及推动地方经济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极大提升了常熟的城市形象。
此后,建设高架快速路网成为常熟交通发展的主攻方向。目前,常熟市内已经建成三环快速路、昆承快速路、通港快速路、新世纪大道北延4条高架快速路,里程达52.4公里。此外,还有524国道莫城至辛庄段、青墩塘路、常熟西站枢纽连接线等快速化工程正在推进中,快速路网全面铺开,极大便利了常熟市内、市外交通出行。
2019年,常熟将“两个‘一小时’、四个‘半小时’”通道建设列为“促发展、补短板、解难题、精管理、抓落实”的重要任务之一。目标是通过建设南沿江和通苏嘉甬两条高铁,实现一小时到达南京和杭州两大省会城市;通过推进沪苏通铁路、342省道快速化工程,实现半小时到达上海虹桥、无锡硕放两个国际机场;通过524国道莫城至辛庄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实现半小时到达苏州主城区;通过提升城市内部通道建设,实现各板块半小时到达常熟城区。
今年7月1日,沪苏通铁路通车,常熟市因此告别了不通火车的时代。“铁路的开通不仅丰富了我们常熟市民的出行选择,也为常熟打造综合交通体系奠定了基础,对常熟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熟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钱敏磊介绍,沪苏通铁路将常熟嵌入了长三角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城市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极大地提升了常熟外向发展潜力,更有利于常熟接受上海、南京、杭州等中心城市辐射,吸纳更多新产业新经济。
除沪苏通铁路外,常熟境内还将布局南沿江城际和通苏嘉甬两条铁路。“三铁交会”时代的来临,也意味着常熟将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核心圈”。
“十三五”期间,常熟交通累计投入约126亿元,完成昆承快速路、通港快速路、新世纪大道北延、常昆公路等约60公里道路改扩建,有效拉动地方投资,有力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以港兴市”再出发
2020年,常熟港进口纸浆量达550万吨。这是常熟港进口纸浆首次突破500万吨的一年,也让常熟港坐稳了中国第二大纸浆进口港的位置。
2020年,面对总体低迷的经济形势,常熟港各项指标却逆势上扬,全港货物吞吐量达8700万吨,超过全年计划20%。
2020年9月,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整合了常熟港两个重要港口公司——常熟兴华港口有限公司与常熟长江港务有限公司。珠海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黄志华表示,珠海港与常熟港将整合和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在港航配套服务、全程物流及供应链综合服务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2020年对于常熟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成立于1996年的常熟港,在经历了5个“五年计划”后,在这一年迎来了属于它的25周年庆典。经过25年蓬勃发展,常熟港已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265个国际港口实现通航通商,初步形成高档造纸、电力能源、精细化工、特殊钢铁、汽车零部件为主的五大产业集群,常熟也成为了我国最大的高档文化用纸和氟化物生产基地及华东地区重要的火力发电、子午线轮胎生产、特殊钢进口基地。
10月23日,在常熟港开放再出发暨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25周年大会上,常熟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战略,发布了《新时代常熟港发展蓝图》。未来的常熟港,将成为常熟“十四五”发展的产业之“核”、沿江之“芯”。“开放再出发,扬帆再起航”是常熟港25周年大会的主题,也是面向新时代的发展口号。
“十三五”期间,常熟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02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712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53.7万标箱,比“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12.5%和14.7%。在港口资源富集的沿江沿海地区,常熟港摸索出了“区域合作、错位发展”的发展路径,港口特色货种优势日趋明显。
如今,常熟港已成为我国从新西兰进口木材的主要集散地,占中国进口新西兰木材总量的25%;滚装汽车吞吐量达15.6万辆,苏州港商品车运输业务95%集中在常熟港区新泰港务公司码头。
站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交汇点上,《新时代常熟港发展蓝图》宣告了“以港兴市”的再出发,将在常熟港原有特色产业港的基础上,叠加物流物贸港、科技创新港、绿色生态港三项功能。
公交开进村 公路通到家
“公交一块钱,刷卡八毛,半小时内换乘不要钱、两小时内换乘五毛钱。当然,去乡下的公交车要贵一点,因为路线长嘛。”家住常熟市梅李镇新楼村的吴阿姨对怎么坐公交可谓如数家珍,“以前从市里回乡下都要去人民桥汽车站买票的,跟坐长途车一样,进城就像是去外地。现在人民桥汽车站也没有了,来回只要坐个公交车,方便得很。”
为真正让利于民,确保城乡居民出行享受公交低票价,常熟在2016年出台了《关于公共交通政策性亏损补贴办法》,“十三五”期间财政补贴公交运营公司共计15.85亿元。也是在这一年,常熟实现了建制村“村村通公交”,高峰期半小时一班,低峰期一小时一班。
常熟的公交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总体思路,客运车站覆盖所有乡镇,目前全市共有公交营运车辆1238辆,半数服务农村地区,其中公交城乡干线营运车辆385辆、镇村公交147辆,城市、城乡、镇村三级公交网络构建成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均保持5A级。
2020年的“十一”假期,常熟市海虞镇铜官山成了当地的网红景点之一,共接待游客7万人次,并带旺了周边的乡村、街区等旅游新业态。常熟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现了这一客流需求,及时延伸现有城乡公交215路,开辟出了“铜官山线”,大大方便了百姓出游,也为当地的“乡村游”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常熟持续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通建设,启动了高质量镇域农村道路建设,共改扩建和新建镇村公路107条,合计193.66公里,改建桥梁130座,投入建安费约7.2亿元,其中常熟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约3.7亿元。目前,镇村公交通行线路和特色田园乡村已实现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
同时,常熟也切实做好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镇级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100%,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经费、道路养护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路域环境优美整洁。常熟全市1039个“组团式”村庄全部通达等级公路,有效改善了城乡居民出行环境,常熟也荣获了“四好农村路建设省级示范县”称号。
常熟市董浜镇红沙村是沪苏通铁路沿线的一个村庄。铁路从村子边经过不仅没有给村民带来困扰,反而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现在每个月,都会有一群穿着绿马甲的志愿者出现在村子里,一方面维护交通干道沿线环境,一方面帮助村民进行村庄环境整治。他们是常熟市交通运输局的“青椒”青年志愿者,“建设美丽廊道助力千村美居”是他们常态化的志愿活动。常熟在2020年提出实施“千村美居”工程,进行全域美丽宜居村庄优化提升,要把农村打造成为常熟城市生态“后花园”。更好实现城乡有效衔接,优化农村地区交通基础设施,配合建设重要节点、主要交通干道沿线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常熟交通也在这项大工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公交车也好了,农村公路也好了,村子环境也好了,现在农村的日子真的特别好!”红沙村村民周大爷的儿子一家最近搬回了自家宅基地新翻建的小楼房居住,这让周大爷很开心。他说,现在住在农村真的比住城市还舒服。
前不久,常熟还成为了苏州地区唯一的“江苏省农村物流示范县”,这也是对常熟解决农村物流需求、构建城乡一体化货运基础体系的充分肯定。此前出台的《常熟市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规划》《常熟市农村物流试点方案》明确,要建设以服务市域的物流中心与服务镇区的乡村物流站点为核心,由公共配送集散中心、大量末端社区服务点及畅通的配送通道构建而成的城乡一体化配送网络。如今,常熟已建成覆盖市(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物流节点完备覆盖率达100%。尤为突出的是董浜镇常客隆曹家桥物流冷链配送中心,利用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打破地域束缚,在农村设立配送点,实行统一配送,减少了农产品运输成本,“让吃的人放心,让卖的人安心”。
大步迈向智慧交通
9月21日晚,常熟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接到重点布控车辆的相关线索,立即启动了执法预案,迅速锁定目标车辆,完成提前布控,目标车辆沿预判线路进入常熟境内即被当场查获。今年7月以来,常熟市运管部门已经查处6辆违规车辆,基本将被诟病已久某地区线路违规班车“连根拔起”。这样精准且高效的执法行动,得益于常熟加快了交通管理服务向大数据时代迈进的步伐。
2019年,常熟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正式启用,交通运输管理的“智慧大脑”——交通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开始发挥作用。常熟市交通运输指挥中心可接入城市公共交通运行数据及动态信息,发挥公交指挥调度中心功能,同时也接入了出租车辆监控、校车行驶轨迹、“两客一危”车辆信息等数据,通过实时动态的跟踪监控、精确快速的分析研判,织起一张覆盖全市道路运输的安全监管网,有效降低道路运输违法违规行为。
常熟交通运输的“智慧”还体现在道路工程上。G524常熟通港段是常熟建设的第三条快速路,也是市区与港区连通的大动脉。项目于2015年取得工可批复,2016年7月正式施工,2017年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同年入选江苏省第一批公路水运品质工程示范创建项目,2018年项目智慧公路课题研究入选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科技与成果转化项目。2019年年底,工程全线完工通车。2020年上半年,项目智慧公路示范工程被列入交通强国建设“江苏十大样板亮点工程”。
G524常熟通港段以打造“建、管、养、服”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公路为目标,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进行了深度融合。在建设过程中,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引入钢桥梁顶推施工管理,将BIM与放样机器人、3D打印、力学监测与激光扫面等系统交互融合,实现从设计、实施、管控全过程的深度施工应用,先后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中国公路学会“交通BIM工程创新”二等奖。
在重要节点常浒河桥上,针对梁块宽度宽、墩顶承台面积小问题,提出了挂篮四面托架技术,成功克服高架桥与地面桥上下干扰问题,缩短节点工期5个月,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养护工区引入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场区绿化养护自动监控及灌溉、雨水自动收集及中水回用和利用自然光的光导照明,充分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使其成为绿色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理念的有效载体。
针对国道货车多、影响后续驾驶员视线这一安全问题,以及交叉口多、降低通行效率这一痛点,G524常熟通港段将红绿灯搬进了车内。道路司乘人员只需打开微信小程序,搜索“车内信号灯”,即可实现秒级信号等信息实时在线。
路不仅是路,更是一项大型公共基础设施。G524常熟通港段全力打造“人车路协同”样本,建设了多杆合一的智慧路灯系统、便捷高效的智慧公交站。考虑到国省道乡镇人民出行需求,解决其“最后一公里”方面的难题,在沿途公交站台配建了电动车停放及充电设施,让百姓出行更舒心,全面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
面向“十四五”,常熟市委书记周勤第提出,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沪苏同城化机遇,主动融入国家、省、苏州重大战略规划,聚焦沪宁杭“一小时经济圈”空间定位,围绕交通体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完善、营商环境优化等重点工作,在更高坐标系中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清晰发展路径。聚焦建设美丽幸福新常熟,切实办好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有获得感的惠民实事。
让常熟成为交通畅达、生态美居的活力名城,交通运输的“十四五”任重而道远。
编辑:运输中心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