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经验交流集萃(二)
聚焦雄安质量雄安标准 着力打造样板工程
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与北京携手筹办冬奥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交给河北的重大政治任务。交通运输部有力指导支持,河北举全省之力推进落实。聚焦“雄安质量”“雄安标准”,强化“四个办奥”理念,推动交通运输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打造样板工程。
下一步,我们将决战决胜雄安新区、冬奥会交通路网建设,首战首胜“十四五”新征程,为推动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实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质量变革
规划高质量 建设高质量 运营高质量
●高质量规划新区交通网络,同中咨机构论证,与雄安新区对接,编制“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网格化普通干线公路网和“一干多支”水上交通体系。
●打造内实外美、自然和谐、特色鲜明的交通工程,构筑一批地域元素鲜明、结构新颖美观的标志工程。
●深化硬件研发,攻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距雷达、云控平台、主动控制系统、车基反馈系统四项技术;优化软件开发,搭建感知、控制、协同、管理、服务五星架构。编制《河北雄安新区智能交通专项规划》。
推进效率变革
强化齐抓共管 突出智能建造 创新建管模式
●抓标准、抓示范、抓督导,实施以党建先行、交通先行的“双先工程”。
●开展工艺微改进、设备微改造、工法微改良活动,强化“四新”技术应用。
●开展“代建+监理”建设管理改革试点,创建以PPP项目“两标分开”方式分阶段选定社会投资人和施工单位。
推动动力变革
提升质量标准 建设绿色交通 强化融合发展
●初步编制《雄安新区公路工程标准体系》,坚持高安全性、坚持高耐久性、坚持高舒适性、坚持高智能性。
●建设环白洋淀旅游风景道,构建容东绿色出行区和白洋淀绿色船舶示范区,区内绿色交通出行达到90%、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达到80%。打造路景一体、路游一脉旅游景观。
●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着眼后奥运冰雪、草原经济,规划普通干线和农村公路4500公里。积极探索与制造业、旅游业、电子商务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已布局5对开放服务区。打造“以产补路、以产养路”的路产融合发展模式。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
统筹发展和安全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将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办好发展和安全这两件大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上海交通力量!
加快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打造世界级海空枢纽
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
持续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级
●重点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打造大型综合交通枢纽,规划新增T3航站楼和上海东站,保障1.3亿人次/年的旅客吞吐量需求辐射全球、服务长三角。
●完善以水水中转为主体、公路疏港为基础、海铁联运为重要组成的港口集疏运体系。
●加快航运指数期货产品研发,正式发布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今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首次跻身“新华·波罗的海指数”全球前三,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计达到4300万标箱,连续11年保持世界第一。
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对外交通方面,加快“五向十二线”铁路网建设,沪苏通铁路开通运营,沪苏湖铁路等工程开工建设。优化“外联内畅、通达快捷”的高快速干线公路网,建设S3公路、G320公路、沿江通道等重大设施。完善“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内河高等级航道网络,推进苏申内港线西段等航道开工建设。
●市域交通方面,轨道交通实施“扩网络”,地面公交实施“强骨干”。
强化交通行业科技赋能
依托数字化
创新交通治理模式
打造数字化行业管理“总门户”,支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开发大客流管控、轨道交通、停车监管等智能化应用场景,支撑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融合新技术
打造智慧交通应用系统
扩大自动驾驶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区域,推进洋山港自动驾驶集卡商业化示范运营,开展智慧高速公路示范试点。
聚焦新装备
大力发展绿色交通
推广纯电动、超级电容、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车辆,建成区公交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汽车。
抓紧抓实保通保畅
●疫情防控方面,坚持“人物同防”,确保“进得来、出得去、流得动”。
●安全生产方面,不断提升超大城市交通安全治理能力。上海市交通委员会
对标国际先进 全面先行先试 率先建成交通强省
作为全国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单位,江苏省委、省政府将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全局性重点工作和最迫切任务加快推进。我们坚持高点定位、高位推动,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站位,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江苏力量。
高起点谋划
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印发《交通强国江苏方案》,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以全球化视野、系统性思维,对标国际先进,全面先行先试,争取到2035年,率先建成交通强省。
高质量推进
加快补齐铁路、过江通道突出短板,构建高质量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一带一路”海陆空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快沿江城市群多层次轨道网建设,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全省高铁总里程达2215公里,比“十二五”末增加160%。加速省内全域一体化进程,过江通道建设跑出“江苏加速度”。累计建成沪苏通、五峰山、南京长江五桥等17座过江通道,在建6座。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917公里,省际通道增至28个。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全覆盖。加速共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港口群。
加快推进高品质出行和运输结构调整,构建高效率的客货运输服务体系。航空、铁路客运量占比由2015年的0.6%、11.6%上升到1.1%、18.9%,长三角核心城市间实现1小时通达。城市公交出行分担率达25.4%(2019年)。水路货运周转量占比63.2%,集装箱公铁、铁水联运量增长均为50%左右。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15年14.8%下至13.8%。
加快绿色平安交通和信用体系建设,构建高效能的交通管理体系。创造性建立“一城一策”省市县规划融合新模式,与13个设区市逐一会商对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战略与规划。码头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基本实现100%全覆盖,首推车辆主动安全智能防控系统。出台《江苏省交通运输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管理办法》。
加快智能交通和新基建发展,构建高标准的智慧交通体系。率先印发智能交通建设实施方案和新基建行动方案,基本完成新一代交通控制网江苏(试点)工程建设,建成全省无车承运人监测与服务平台,规模和整合车辆数量全国第一。
高标准定位
争取2025年在苏南地区率先初步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基本建成具有世界级城市群特征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江苏省交通运输厅
在推进重振中勇当尖兵
2020年对湖北而言极不平凡、极不容易。湖北省交通运输厅作为省疫情防控指挥部交通保障专班牵头单位,把握交通使命定位,冲在疫情防控一线,做到应急物资保畅、专项运输保通、运输服务保优、复工复产保效,成为“两战”双胜尖兵。
我们将更好推动重振和高质量发展,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过程中展现湖北交通风采。
提高站位 服从大局
⦾接力转运不停。坚持公路“一断三不断”和“三不一优先”、水路“四优先”、铁路“点对点运输”、民航“减而不断”、货运“运贸对接”、快递“无接触配送”,确保应急物资转运不停、医护人员顺利到岗。
⦾生命运输不断。累计协调公路运输物资7800余批次;水上运输进出武汉港物资2800多万吨;铁路运输物资7.1万吨;航空运输物资1.6万吨;邮政运输物资31.2万吨。
⦾重难险事即办。抽调专人24小时驻点现场办公,完成上级临时交办的重要交通运输保障事项239件,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精判细研 履职尽责
⦾强化政策保障。准确把握疫情阶段性工作特征和重点,坚持科学研判、分类施策、严防严控,制定抗疫战专项政策12项。
⦾创新运行模式。精准设置了“3+2”进鄂应急物资中转调运站,出台政策实施“多线管控合一”的查验模式,组织研发了“疫情防控应急车辆(省内)通行证信息管理平台”。
⦾提供“定制”服务。专班专人跟踪服务、运输保障公共事业运行、疫情防控、群众生活及重大国计民生相关企业从业者等“四类应急人员”9.4万人次;“点对点、一站式”集中精准运送离鄂人员,累计运送返乡和务工人员58.3万人次。
协调联动 完善机制
⦾集中统一指挥。牵头整合铁、水、公、空、邮、管和省公安交管等10家单位成立疫情防控交通保障专班,做到全省交通运输疫情防控“一盘棋”、运行“一张网”、作战“一张图”。
⦾联动跟踪督办。实行24小时全天候统一受理物资、人员运输等交通保障问题,即时分办、迅速联动、跟踪督办。
⦾分线包干协调。行业内实行厅级领导分线包干包保责任制,建立与各成员单位、省指其他专班、市州专班、交通系统内部协调联动的四个工作机制。
强化作风 勇于奉献
⦾以上率下。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干部勇于奉献。
⦾严明纪律。以党建为统领,以问题为导向,专班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驻厅纪检监察组全过程监督问责。
⦾强化值守。全面加强应急值班力量,开通交通运输保障服务热线,及时登记、受理、跟踪、督办应急物资运输等问题。
高位谋划 加压奋进
⦾高站位谋划。谋划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高强度推进。重大项目全力抢时间、抓重点、保进度。
⦾高质量完成。“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脱贫攻坚目标提前实现。湖北省交通运输厅
打通“大动脉” 畅通“微循环” 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构建川渝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四川交通未来发展赋予了全新优势、创造了重大机遇、提供了战略指引。四川省委、省政府把交通发展作为川渝党政联席会议的重要议题,放在七大专项方案的首要位置。我们以协作促协同,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强化川渝合作
形成协同一体推进格局
▶共同配合部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
▶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
▶签署普通公路、内河水运等6个合作备忘录。同时,经部批复同意,川渝共同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强化互联互通
建设外畅内联通道集群
▶连通双核。加快成渝间3条高铁+“双六双八”高速公路通道集群建设。
▶带动两翼。川渝间已建和在建高速公路达到17条。成都都市圈交通同城化加速推进,成都与周边主要城市加快形成1小时交通圈。
▶辐射全域。川藏铁路开工建设。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8100公里,综合交通出川大通道达到38条。
强化优势互补
构建一极多点枢纽体系
▶打造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试飞,双流国际机场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29条。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快速发展,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突破6000列。
▶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整合省内港口资源,成立省港投集团统一管理。深化与重庆合作,推动形成川渝长江干线重要港口分工协作、一体运营的发展格局。全省集装箱班轮航线达到12条,开通铁水联运班列11条,建成无水港7个。
▶建设两辅多点区域枢纽。积极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南向和东出北上开放门户。积极培育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强化对区域中心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功能。
强化共建共享
促进毗邻地区融合发展
▶设施共建。统筹推进省际间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农村公路“三张网”建设。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好农村路”全域示范创建,共同打造跨省域旅游线路。
▶服务共享。实现成渝主城公交一卡通和地铁二维码互通。开通多条跨省(市)公交线路,2022年实现毗邻地区跨省公交全覆盖。推动人民满意四川乡村客运“金通工程”与重庆“金佛快巴”联动发展。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与国铁干线和市域铁路相互融合、便捷换乘。积极推进成渝两地联网售票系统互联互通,道路客运车票网上互售。
▶行业共治。共同印发《交通执法管理协同发展事项清单》,试点跨区域组建联合执法队伍。开展毗邻地区道路运输联合执法和水上联合巡航执法,开启川渝两地交通运输“跨界+联合”执法新模式。四川省交通运输厅
支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深圳被国家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十三五”期间,深圳加快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高品质高效能高融合的城市交通运行体系,交通运输事业取得较大发展成就。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四,深圳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连续突破4000万、5000万人次,铁路枢纽总图规划获批。
建成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交车和巡游出租车100%实现纯电动化、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地铁通车里程达411公里、位居全国第五,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62.6%。
争当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先行示范
◆机场方面,拓展连接“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节点城市的国际航线网络,推进航空资源结构改革试点,推动通用航空示范区建设。
◆海港方面,构建近距离集装箱内陆港体系,升级港口集疏运系统,加快港口智慧化升级,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打造全球贸易枢纽港。
◆国家铁路方面,主要是推动赣深等通道规划建设,完善高铁通道布局,支撑深圳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
争当一体化区域交通互联互通的先行示范
◆实现交通出行“内湾半小时、湾区一小时”。
◆探索设立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协调机构。
◆组建跨市交通基建投资公司或项目公司,推动深惠、深大等城际铁路规划建设。
◆加快高快速通道规划建设,深化广深高速改扩建、伶仃洋通道规划研究。
◆大力发展前海与中山、珠海、香港、澳门快速直达航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争当现代化超大城市交通治理的先行示范
◆推动“轨道—公交—慢行”设施融合、信息融合、服务融合。
◆以西丽、机场东、光明城枢纽为示范创新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以平湖南国家物流枢纽为样板创新基于铁路车站的物流枢纽立体化建设模式,以机荷高速改扩建工程为试点探索高速公路双层高架建设形式及相关技术标准创新。
◆规范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交通新业态发展。
争当引领型智慧交通创新发展的先行示范
◆创新开发应用自由流收费系统。
◆推动北斗导航、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全面应用,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适应复杂交通网络运营的精准智慧公交体系。
◆促进出行即服务理念下的新业态培育,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工作,全面推广覆盖客运、货运的全行业的第三方智慧监管模式。深圳市交通运输局
图片由 特约记者 谭磊 方庆 通讯员 王雨青 居法军 刘凯 陈辉 摄
编辑:翟慧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