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群众冷暖 架起致富“天路”
推荐理由:架起致富“天路”,他是交通扶贫先锋。为帮助世代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他来到四川黑水,致力于扶贫攻坚。他一边恶补脱贫攻坚政策及公路建设知识,一边忍受着高原反应奔走在大山之间,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把一条条致富路修到乡亲们的家门口;建设农村客运网约车平台及农村公路管理与服务平台等,并挨户走访、对症施策,带领日布村实现整村脱贫……在脱贫攻坚战线上,赵立栋展现了交通海事人的担当、作为。
担当重任致力黑水脱贫
从成都出发,自汶川开始进入大山,沿着岷江河谷一路穿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才映入眼帘。300公里路程,海拔不断攀升,山高路险,弯绕颠簸,时有因泥石流和山体滑坡而暂时断交的情况,一路上走走停停,预计5个小时左右的路程,结果却走了多半天。
黑水“初体验”,让赵立栋感受到了此地经济发展之难,首先在于交通畅行之难。地形限制,使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峡谷中的各族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难上加难。
2019年年初,赵立栋受交通运输部党组委派到黑水县扶贫挂职,任黑水县委副书记,分管交通扶贫、脱贫攻坚、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等工作。
从繁华热闹的秦皇岛,到偏僻贫困的黑水县,赵立栋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蜀道之难”。黑水县100个行政村,6万多人,大部分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半山。通村的盘山路垂直高差有几百甚至上千米,一个接一个的胳膊肘弯,咫尺外深不见底的峡谷,让从小在平原地区长大的赵立栋不自觉地抓紧车上的把手,心也紧紧地悬在半山之间。
把致富路修到百姓家门口
“蜀道之难”没有动摇赵立栋扶贫的决心,真正让这位从事海事监管工作20多年的“冀海平安卫士”犯难的,还是对当地情况的不熟悉。
到黑水县后,他一边恶补脱贫攻坚的有关政策及公路建设的相关知识,一边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穿梭在黑水县的大山之间实地考察,几千公里的崎岖山路颠簸下来,县内各级道路的交通状况已了然于胸,原本白净的脸上也晒出了“高原红”。
对当地情况越熟悉,赵立栋为当地修路的决心越坚定。
“扶贫干部就是要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各方力量,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精准落地,当好交通扶贫的联络员。”赵立栋暗下决心。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年来G347茂红路提升改造、扎红隧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断头路及年久失修路改造、农村路网安保设施改善工程等“四好农村路”建设深入推进;“两通”建设和畅返不畅项目建设加快,新建旅游路17.5公里、村道安保工程27.2公里,提升改造乡道21.4公里、村组道28.3公里……实现了黑水县100个建制村100%通上硬化路,100%通上客车。
他动员社会力量,帮扶黑水县开发建成了农村客运网约车平台,群众出行不再需要苦等,客运企业也实现了多拉快跑。
为了解决黑水县农村公路管理难题,他联系交通运输部通信信息中心,为黑水县捐赠了150套车载GPS设备和配套监控系统,并向河北海事局申请资金解决了服务器问题,建立农村公路管理与服务平台,为黑水县的交通发展插上了信息化翅膀。
挨户走访 对症施策
扎窝乡日布村是赵立栋联系的贫困村,为了帮助村子脱贫,他挨家挨户走访,逐个逐人了解情况,真正摸清村子资源、问题及村民意愿。在此基础上,他对症施策,建起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600平米牦牛圈,自筹资金修通了3公里的上山便捷通道。
“我们村共有140户,总人口466人,有34户贫困户,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日布村党支部书记兰木尔甲高兴地说。
件件实事,条条公路,像一把把打开山门的“金钥匙”,为高山之间的村村寨寨带来了人气、财气,也带来了富足与希望。
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准黑水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省综合考核评定为“好”,群众认可度达到99.96%,全省排名第一;顺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普查,国家普查办评价结果为“零差错、高质量、成效好”……
“精准扶贫,交通先行”,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战中,赵立栋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交通海事人的担当作为!
中国交通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报”、“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交通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 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交通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