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图片新闻>

大道丰华 富美客家

——写在广东大丰华高速公路丰顺至五华段通车之际

2021-06-28 15:08:19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记者 潘斯航 通讯员 南粤交宣 钟睿 刘卓 张瑜新 -标准+
郭田互通便利当地群众出行,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图片由 广东省南粤交通大丰华高速公路管理中心 提供

远来本是客,日久他乡变故乡。有着“世界客都”之称的广东梅州,自古以来便人文荟萃。

崇山峻岭、千山万壑、青山绿水……独有的自然风光与这里的人文形胜互相衬托,焕发出无限魅力。

路通车通,人来财来。如今这里又增添了一条高速公路大动脉,进一步拉近了沿线地区的时空距离。6月28日,位于梅州境内的大(埔)丰(顺)(五)华高速公路丰顺至五华段(简称丰华高速)正式建成通车,这条全长约40公里、双向4车道的高速公路自东向西延伸,可盘活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助力当地以“不歇脚”的劲头踏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粤东地区前往珠三角可节约40分钟以上,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快速,共享发展成果将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设计蓝图到康庄大道,广东交通集团所属的广东省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大丰华项目的全体建设者,在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中担当作为,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勇往直前,在传承工匠精神、打造南粤品质工程的道路上精耕细作,在建设工期紧迫时舍小家为大家……历经1300多个日夜,用智慧和汗水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着不凡成绩。

“我们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拼搏奋斗精神,践行‘南粤交通、大道为公’的企业文化,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项目高质量建设,把‘平安、绿色、品质’的理念落实到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致力于构筑一条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大道’,让交通延伸美好生活。”广东省南粤交通大丰华高速公路管理中心(简称管理中心)主任李凯说。

路通产业兴 民富生活美

“过去交通不便,我们有着丰富资源却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持续的开发利用。但丰华高速的通车,将吹响五华县郭田镇迈向乡村振兴的号角。”郭田镇人大主席黄育辉感慨,现在路通家门口,优质的水资源有了“用武之地”。

这两天,位于郭田镇的百岁山(梅州)饮料有限公司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厂房建设,距离该公司约3公里处,就是丰华高速郭田出口。

“选择在这里建厂,正是得益于当地特有的水资源和这条高速公路带来的交通便利,我们生产出的优质矿泉水能够更快速地送达客户手中。”据百岁山(梅州)饮料有限公司经理赵金龙介绍,五华县生态环境优美,是远近闻名的“长寿之乡”,地下数百米的岩层中有十分丰富的优质天然矿泉水资源。“百岁山”选取的就是这种矿泉水水源。公司计划生产经营348毫升、570毫升、1500毫升“百岁山”系列矿泉水,主要面向粤东地区及周边省份,部分产品全国销售。据悉,该厂将于今年年底投产,预计年产值达5亿元,产生100多个就业岗位。

路通产业兴,民富生活美。“百岁山”的引进只是丰华高速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丰华高速沿线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八乡山番薯、绿茶、苦笋等特色农产品,东江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红色景点,“温泉之城”等生态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客家文化资源……

粤东第一大服务区汤西服务区。

早在设计阶段,管理中心就把“为沿线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想在前面,为沿线村庄接顺水系,改造水渠,变临时施工便道为永久道路,服务区设计融入当地文旅发展等一系列有效举措,让丰华高速成为一条实实在在的乡村振兴之路。

据统计,目前丰华高速沿线1500多亩农田灌溉水源更加充沛;21条共50多公里的施工便道变身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汤西服务区融入客家特色围龙屋建筑元素,设置客家文化展示区、观景台等,将鸿图隧道富余水源引至服务区循环利用,满足服务区生产生活需求,着力打造“粤东第一大服务区”,促进交旅融合蓬勃发展。

三年艰苦攻坚 穿越“水帘洞”

丰华高速穿越莲花山脉,山区风景优美秀丽,连绵起伏的群山也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小挑战。

重点控制性工程鸿图特长隧道就是一条横穿八乡山的隧道,是“卡脖子”工程,也是粤东地区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全长6336米,最大埋深约740米。隧址穿越18条断裂构造及多条低阻异常带,裂隙水的最大水压高达4.8兆帕,日均涌水量达9万立方米,涌水量之大、水压之高十分罕见。

鸿图特长隧道全长约6336米,是粤东第一长公路隧道。

要想在这样的条件下打通隧道,靠的是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钢铁意志和英雄气概,靠的是把一切困难都踩在脚下的乐观自信和冲天豪气,靠的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诚团结……

2019年4月25日凌晨,突如其来的隧道涌水,成为阻碍项目建设正常推进的“拦路虎”。

当时,掌子面的裂隙水不断喷涌而出,直接冲翻两吨重的施工钻机,洞内很快变成一片汪洋。

隧道通则全线通。面对困难,建设者们没有退路,唯有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

管理中心成立工作专班,牵头各参建单位共同实施鸿图隧道“提级管理”,并多次组织专家会诊,优化施工方案,最终寻到一剂涌水处置的“良方”。高压富水路段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方案治水,在每一次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实施7个循环“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后,安全平稳穿越了高压富水断裂带。

“帷幕注浆就像在隧道周边套上一层防水保护壳,对裂隙水起到阻隔作用。”管理中心总工程师周先平用手比划一个半圆扣在顺手拿起的纸筒上。

仅仅攻克高压富水路段的水压难题还不够,富水路段的带水作业和反坡排水更是考验建设者的意志与担当。

在带水作业过程中,整个洞身范围内整体线状、股状出水,犹如“水帘洞”一般。工人们不得不时刻穿戴连体雨衣作业,钻孔爆破的效率极低。

面对难题,管理中心积极应对,总结编制了《深埋长大富水隧道带水作业规程》和《南粤山岭隧道方排水工程施工工艺要点》;设置三级泵站,接力排水至洞外;要求党员干部下沉施工现场,靠前指挥……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有效解决了反坡排水、施工功效和安全等重重难题。

舍小家,顾大家,奉献彰显担当。“水中作业”是抽水班组徐有义和他工友们的日常。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换班工人无法按时到岗。徐有义决定坚守工地,与4名工友在阴暗潮湿、不见天日的山洞里,顶着寒潮,通沟渠、搬水管,日复一日地忙碌。时隔两年后,2021年1月隧道全线贯通之时,他们才踏上了回家的行程。

人并不一定要通过英雄史诗般的壮举才能体现崇高的品质,点滴小事就是构筑人性的基石。当周边同事提起徐有义时,都会不约而同地用“有情有义”来评价他。

此外,特长隧道的通风、排烟等需要竖井来保障,鸿图隧道的竖井深度达298米,是目前广东省最深的高速公路通风竖井。采用“反井法”施工,先由下向上掘出小断面溜渣孔,然后再由上向下刷大成井,克服了传统降挖法、爬升机工法施工效率低、安全风险高的问题。

从鸿图隧道开始施工到全线贯通,建设者经历了漫长的1100多个日夜,不畏艰辛,冲锋在前,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攻克隧道建设难关,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弘扬工匠精神 创建标杆工程

开工建设以来,“弘扬现代工匠精神、打造南粤品质工程”一直是丰华高速的重中之重。

打造品质工程需要发扬工匠精神,而真正的工匠精神来源于匠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中心将“平安、绿色、品质”作为主要建设理念,不断深化“双标管理(标准化管理、标杆管理)”,开展“五赛五比”活动,加大“标杆工程”培育并扩大其覆盖范围,引导项目建设向高品质发力。

平安是放在第一位的。在李凯看来:“如果项目管理满分是100分,平安就是数字1,如果1没有了,后面的0也没有任何意义。”为此,管理中心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作为打造平安工程的有力抓手,积极探索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管理新体系。

所谓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就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对每个合同段重难点施工工序按照网格划分,每一个网格单元岗位定人,每一个网格单元内人员定责,最终形成职能清晰、责任明确、覆盖全面、责任追究具体化的管理网络。全线所有重难点施工工序(工区)均设置醒目的网格化管理责任铭牌,逐步形成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

“小网格”守护“大安全”,在管理中心的努力下,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没有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事故。

郭田收费站。
丰华高速跨228省道一号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华高速沿线经过鸿图嶂、八乡山、桂竹园等三个梅州市级自然保护区、琴江一级水源保护区,植被茂密。怀着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之心,建设者在粤东山区谱写了一曲项目建设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歌。

选线阶段统筹考虑,尽量少占耕地、减少开挖、缩短隧道长度,经过反复地研究优化,管理中心先后比选了20多条路线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一条相对经济环保的线路。

建设期间,以“原木移植”的方式,将红线内1128棵原生苗木,移植到苗圃场保护、培植;特别挑选红、橙、粉等不同颜色的开花乔木作为互通主题植物,美化高速沿线的路域环境;隧道排水引入污水处理系统,减少对周边百姓生活用水的污染……以上种种,均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注脚。

“要想保证工程质量,重在‘立规矩’,要让大家知道该怎么干才算达标,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绝不含糊,坚决返工整改,直到达到优质结构标准!”这是管理中心分管工程质量的副主任王仁健为抓好工程品质所坚持的态度。

管理中心严格“双标管理”,抓实“首件制”,确保工程质量。党员干部常年驻扎在建设一线,若发现质量违规行为,立即叫停并坚决要求返工,并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罚和严厉的批评教育。

为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管理中心多次组织员工外出学习,引进先进的工艺工法,推广运用多臂凿岩台车等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同时组织开展“旱季大干、品质提升”等竞赛活动,累计开展专项检查及综合检查100余次及80余次首件总结验收活动,铺就了一条优质平安、绿色生态、经济耐久、舒适现代的精品之路。

如今驱车行驶在丰华高速上,标志标牌清晰可见,通过桥梁伸缩缝时平顺舒适,“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真真切切。

创新党建机制 促进项目生产

作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线阵地,如何将党建工作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避免“两张皮”现象,始终是困扰管理中心党支部的难题。

没有成熟的方案可借鉴,没有成形的制度供参考,党支部不断探索思考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我们先后召开了6次专题会、3次支委会讨论研究,明确‘搭架子’‘定尺子’‘铺路子’的工作思路,每天加班到深夜。制定实施方案,再经过半年左右的修订完善,终于探索形成一套党员‘积分制’评星定级量化考核机制,激励党员干部及全体建设者勇当‘开路先锋’。”管理中心副主任黄戈告诉记者。

党支部制定了“3+X”(“3”指基础项目、绩效考核、民主评议,“X”指加减分项)党员“积分制”实施方案,督促党员“助跑”完成任务,引导党员“跳起来摘桃子”,创先争优。制定了涵盖党员管理各个方面的、28条清晰的考核标准,使之前对党员的“软约束”变为现在的“硬杠杠”;采取党员“积分制”,把党建任务与项目建设任务融为一体,进一步突出党员“积分制”助力项目建设的成效。

建设期间,党员余小辉的事迹,便是党建与项目建设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在鸿图隧道发生高压涌水的第一时间,作为标段长的余小辉立即赶到现场,凭借着多年来的扎实安全培训,他沉着冷静,有序组织人员和设备撤离现场。在后期的帷幕注浆和带水作业过程中,余小辉每天坚守在施工现场,隧道里的涌水像喷泉一样拍打在他的身上,但他并没有退缩,也毫无怨言,认真记录并掌握数据和技术参数,为优化施工方案提供一手资料。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见风雨、长才干,是人生中应有之义。作为一名工程师,既然身处这个岗位,就一定要负责到底!”余小辉说。

像余小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遇到困难时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成为项目建设过程中一道闪耀的光芒。

强化党建引领,攻克鸿图特长隧道建设难关。

“积分制”实行以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项目建设添砖加瓦。党支部书记带头攻坚,积极沟通协调,挂点督办;支部委员分工负责,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扫清项目建设障碍;工程技术岗位党员,开展“鸿图特长隧道绿色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及时解决隧道涌水、反坡排水等施工难题;征地拆迁部党员在疫情期间坚守一线,电力、通信管线迁改顺利完成;计划合约部党员统筹协调,项目建设资金、材料落实到位。

2020年年初,“探索‘积分制’党员评星定级新模式,推进工程高品质建设”被广东交通集团党委评为基层党建创新“开路先锋”工程示范项目。

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支优秀的工程建设队伍,不断挥洒智慧与汗水,才有了一点一滴铸就的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丰华品质”。

编辑:李源源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