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图片新闻>

全面小康,交通人兑现承诺!

2021-07-05 12:30:41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 -标准+

编者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小康路上绝不让任何一个地方因交通而掉队”,这是全体交通人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从庄严承诺到卓越践行,交通人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壮志,助力贫困地区告别了出行难、畅通了大循环、走上了致富路、开启了新征程。

俯瞰中华大地,雪域高原、戈壁沙漠、悬崖绝壁、崇山峻岭,一张庞大的立体交通网延伸到每个角落,无数人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无数人的梦想因此而实现,交通人用实干诠释诺言,用实绩兑现承诺。

湖北罗田

峰回路转入画来

“四好农村路”在大别山区延伸。 罗田县交通运输局 供图

仲夏时节,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满眼绿色。峰回路转,田畴入画,车行至群山环绕的九资河镇龚家冲村,一片生机盎然的新农村景象映入眼帘:盘山沥青路连塆串组,高山茶园郁郁葱葱,排排民居错落有致,村民脸上笑容洋溢。

中午时分,从茶园忙碌回来的龚家冲村村民陈胜球坐在家门口,泡上自种自制的绿茶,享受午后的悠闲。他身后是一栋五层的别墅,贴着徽瓦,挂着红灯笼,凌云山庄的招牌十分醒目。

“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党的好政策,是家门口这条路带来的。”陈胜球喝上一口绿茶接着说,“暑假即将到来,山庄的生意又要进入旺季,我和家人已做好迎接游客的准备。”

陈胜球家住龚家冲村老六塆,地处大别山区的薄刀峰林场,谷深沟多、林茂树密。过去为摆脱贫困,全组21户村民纷纷离家外出谋生,老六塆成了当地有名的“空心村”。

随着经过老六塆的大别山红色旅游路开工建设,激发了红色旅游的活力。近几年,这条红色旅游公路又延伸出多条支线,持续带动沿线乡村兴产业。

罗田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韩峰介绍:“我们采取交通部门建设、林业部门绿化的模式,解决了公路建成后的绿化问题,为罗田打造‘畅安舒美’公路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别山红色旅游路穿过薄刀峰景区,不仅让该景区升级为4A级景区,更带动了沿线村民脱贫致富。“旅游公路通车后,江苏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游客都来我们这里玩。”陈胜球说,他们全家齐上阵,推倒小平房,贷款盖楼房,开起农家乐,现在年收入四五十万元,贷款已基本还完。家人和产业都在身边,陈胜球直呼,“这样的日子,以前根本不敢想。”如今,老六塆21户村民全部返乡办起了农家乐。

“3000多公里公路,方便了山区人民安全出行,促进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也串起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罗田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方光明表示,“十四五”期将持续发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保障。

记者 潘庆芳

青海乐都

环线畅通旅游兴

四通八达的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修建一新的农家院鳞次栉比,百亩花田、观光采摘园、特色民宿、商业餐饮一条街、水陆游乐场、乡村振兴讲堂、红色教育基地办得有声有色……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以东15公里的新庄村,如今成了名副其实的旅游村。

2020年,新庄村共接待省内外游客35万人次,旅游收入近1080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448万元,年人均纯收入1.8万元,解决了周边剩余劳动力4000余人就业。“新庄村能有今天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功不可没。”村党支部书记李连和说。

而在2018年以前,新庄村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路面坑洼、农舍陈旧,整个村庄“灰头土脸”。李连和告诉记者,当时全村208户村民守着570亩土地,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庄稼和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

转机出现在2018年,当地交通运输部门在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的帮助支持下,投资700多万元,修建了从卯寨到柳湾彩陶的2.8公里旅游公路和7公里环山路,形成了旅游环线。

随着交通条件的完善,新庄村逐渐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发展起大棚设施农业,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发展旅游业,建设了200亩花田,种植20多种花卉。今年“五一”假期,新庄村开展了文化艺术节活动,卯寨乡村生态旅游景区5天接待游客9万余人,村集体收入48万元。

在乐都,有上百个村像新庄村一样,告别了出行难、畅通了微循环、走上了致富路。“十三五”期间,乐都区交通运输局累计投入资金8.89亿元,全面完成通乡公路改造提升、易地扶贫搬迁配套道路、美丽乡村建设等交通项目,全区354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解决了141个贫困村8934户贫困群众的出行难题。

便捷的交通推动了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乐都区地膜洋芋种植、大蒜种植以及畜牧养殖业效益持续增长,乡村旅游业发展蒸蒸日上,实现全区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结构的转变。

记者 冯萍 特约记者 杨青山

福建秀屿

海岛渡轮串“明珠”

旅客在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南日岛石城码头有序下船。 姚郑榕 供图

从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埭头镇淇沪陆岛交通码头乘坐“黄瓜号”渡轮,约15分钟即可抵达黄瓜岛。每日清晨,黄瓜村党支部书记林国民都会到陆岛交通码头转转,看看岛上的日出和来来往往的岛民。

莆田市被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湾环绕,其中秀屿区包含南日岛以及鳌屿、小日、罗盘、黄瓜、筶杯5座一岛一村的偏远小岛。岛屿散落海上,长期以来,对海岛发展制约最大的就是交通问题。

2008年以前,黄瓜岛居民出行只能依靠私人经营的木船,这些木船抗风浪能力差、安全系数低,且运力不足。2008年9月,秀屿区政府在5个小岛投用了5艘40客位的钢制渡轮,但轮渡运行班次少,经常出现超载现象,依然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岛上正月初九‘闹元宵’,大多数外出打拼的人都会回来。热闹过后,离岛就成了大难题。”林国民回忆,“闹元宵”次日7时起,狭窄的码头就挤满了等船的人,拥挤的状态直到17时最后一班船开走才能结束,每到这个时候,村里所有的干部都要到码头维持秩序。

这一问题在2015年年底彻底解决。秀屿区政府通过“海岛交通便民工程”新建码头、渡轮及候船楼,并按照南日主岛客船运营模式,将各小岛客渡船收归秀屿区交通运输局下属石南轮渡公司统一管理、运营、调度,新建76吨80客位钢制渡轮5艘,于2016年年底前全部投用。

新渡轮在功率、吨位、载客量上都实现了翻倍,航行时间大大缩短,运营班次得到优化,群众出入海岛更安全便捷。

2016年9月,黄瓜岛陆岛交通码头竣工投用,后方配建近2000平方米的陆域广场。“新码头水深,退潮时也能正常停船,而且能停靠载客几百人的大型渡船。”林国民说,轮渡公司会根据客运量调度大型渡船支援,岛民进出岛再也不用长时间等候了。

随着“黄瓜号”“罗盘号”等新渡轮陆续投用,小日岛、南日陆岛滚装码头等7个码头陆续建成,秀屿区6个海岛全部实现了“岛岛有交通码头”的目标。截至2020年年底,福建沿海共建有陆岛交通码头274座;今年计划新建成陆岛交通码头项目3个,为打造海岛交通“升级版”再添动力。

得益于便捷的陆岛交通,黄瓜岛综合服务设施、电子商务配送站点、助农金融服务点等便民设施接踵而起,不仅给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海产品从海岛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20年,全岛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比2015年增长了35%;村集体收入21.77万元,是2015年的2.8倍。

记者 薛荣泰 通讯员 姚郑榕 任晓芬

陕西岚皋

果木青青日子红

时下的秦巴山区,树木葱茏、风光旖旎。顺着蜿蜒的通村公路,走进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木竹村产业园,只见一棵棵猕猴桃树、核桃树在风中舒展叶片吸收阳光,为来年挂果积蓄能量。

“交控集团给我们修了1.7公里的产业路,还投入30万元改造村里的饮水设施,帮助大家发展养猪、养鸡等副业,日子是越过越好了。”看着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木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发军同记者细数村里的发展变化。

木竹村距离四季镇15公里,是全镇最偏远的一个村,5个村民小组496户1496人散居在几个山沟里。近几年,随着交通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新修建的6条通村公路蜿蜒10多公里,将各个村民小组、深山农户连接起来,也为木竹村600亩猕猴桃、500亩核桃产业园发展提供了交通基础保障。

2019年6月,陕西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西交控集团)开始对口帮扶木竹村,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首先帮助村里解决产业园区交通问题,让生产资料可以直接运至园区。“如今,产业园一年用工四五百人次,务工村民每天能挣80到100元。等到挂果后,村集体年分红7万余元,大部分都会分给村民。”周发军说。

山上有产业,山下能安居。驻村工作队经过走访摸底,为木竹村每户帮扶对象制定了详细的脱贫计划。曾经的贫困户朱忠义变成了致富带头人,30多头土猪养得肥肥壮壮。2013年,他们一家还住着低矮的土坯房,在驻村工作队和各类扶贫政策的帮扶下,2018年,朱忠义家脱贫摘帽,住上了楼房。

陕西交控集团扶贫干部刁云经常向村民们了解养殖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我们联系县畜牧站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并在集团设置扶贫产品专柜,推销木竹村土鸡蛋、木耳、腊肉等农副产品。”刁云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朱忠义主动参加了科学种养殖管理等培训。去年,经过培训的朱忠义试验种植了两亩猕猴桃,开始探索新的致富路。

从产业扶贫到消费扶贫、教育扶贫,从组织培训到开展“金秋助学”,丰富村民文化生活,陕西交控集团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今,木竹村人均年收入约1.1万元,村民们都住进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的楼房,住房宽敞,村道整洁,果木青青,红红火火的日子已然到来。

记者 白秋薇

广西百色

高铁引来“金凤凰”

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旅客在广西百色站搭乘南昆客运专线。 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日前,随着风笛长鸣,一列满载1000余吨氧化铝的列车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那厘货场开出,驶往云南西邑、富源等站。各类优质资源通过常态化开行的列车源源不断运出,百姓的幸福梦也随着四通八达的路网延展成真。

百色市地处桂西资源富集区,有色金属、石油、煤、天然气等资源丰富。1995年,南昆铁路南宁至那厘段开通,那厘站铁路专用线连接平果铝业生产厂区,成为了当地铝材不可或缺的“运输生命线”;1997年,南昆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更多西南山区的优质资源得以走出大山;2010年以后,连接南昆铁路的田德、德靖铁路先后开通运营,为铝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绿色安全、经济快捷的通道。

在铁路的支撑和带动下,百色逐步建成了平果、德保、靖西三大铝生产基地以及田东铝配套产业基地,铝产业链及配套产业总产值超千亿元。2015年年底,南昆客运专线南宁至百色段开通运营,百色市融入以南宁为核心的“1小时高铁经济圈”,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好项目向百色市伸出橄榄枝,招商引资在铝产业(新制造)、新材料、农业等领域全面“开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资金“引进来”,名优特产则逐渐走向全国。“以前,别提火车了,走的路都是又窄又颠簸的砂石路。后来,公路、铁路陆续通到县城,芒果销路打开。前几年,又通了高铁,我们的芒果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了。”田东县林逢镇东养村党支部书记陆秀缎介绍,越来越多的企业、收购商和游客走进百色,芒果收购价格也从2013年的每公斤4元提升至2020年的每公斤7元,不少百姓依靠芒果种植业脱贫致富。

据统计,2013年至2020年,百色市经济年均增长8.1%。2020年,百色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333.73亿元,同比增长6.3%,增速排在广西第四位。

为进一步延伸高铁服务触角,2016年,百色在国家级贫困县凌云县建成了全国首个高铁无轨站,具备购票、取票、公铁接驳、高铁快运和旅游咨询服务等功能,逐步形成了集公铁联运、旅游集散、电商物流、产品展销等“高铁+”多产业、多业态融合的开放性综合服务体,进一步促进企业入驻、资金引进、产品外销。

借助不断织密的铁路网,百色开创“铁路+文化旅游”“铁路+康养”模式,开行旅游高铁专列,用足用活当地文化旅游资源。2020年,百色市接待游客4282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约455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

特约记者 刘如萍 通讯员 杨聃 谭媛元 王永兴

云南富宁

瑶寨山高路不遥

通往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归朝镇龙门村的公路在群山中蜿蜒,将贫瘠的土地撕开一道裂缝。

兰忠成骑着摩托载着小儿子从镇上的集市回来,车上挂着孩子喜欢的玩具和蔬菜、鸡蛋。“以前要走四五个小时才能到镇上,一个月也去不了一次。现在40分钟就到了,娃娃想要什么都能买给他。”这个山瑶汉子和他深爱的土地一起从山高路遥跨越到了幸福坦途。

石山环绕的龙门村有个寨子叫龙秋村民小组,300多年前,瑶族的一个支系——山瑶,便聚居于此。2004年,在龙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龙秋村民小组全体居民用锄头将只能通行一人的小道拓成了2米宽的土路。2009年,土路硬化升级,两侧还种上了鲜花,崭新的村路加快了村民奔向幸福生活的脚步。

站在村口遮天绿荫下,一侧是山瑶人不忘苦日子、珍惜甜日子的“思源泉”,另一侧的石墙上记述着龙秋村民小组的简介,中间一条平坦公路连接起外面的世界和曾经封闭的山瑶村寨。

经由这条路,兰忠成家的甘蔗卖到了糖厂,赚来了女儿的学费,还加盖了楼房。“交通便利了,只要肯吃苦,日子一定会更好。”兰忠成计划过段时间找个技术性强的工作边学边干,他说本事长在自己身上才有底气。

“我小时候,各家各户都分散住在山里,平日里用水困难,我们到村小学上学,回家时还得用土坛背水。”忆起“翻山上学、下学背水”的童年,龙门村村务监督主任潘秋吉感慨良多。

如今,龙门村的村民们都住进了砖房,打开水龙头就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村里有了活动室、广场和公共厕所,居住条件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们的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每星期自发组织对村内进行大扫除,自觉维护环境卫生。”潘秋吉说,村民们主动参与家乡建设,有了主人翁意识。

美丽村庄逐步成形,幸福生活正在路上。近年来,龙秋村民小组内甘蔗种植、生猪养殖、苦参种植3种主要产业蒸蒸日上,其中全村种植甘蔗216亩,年产量500余吨,可为村民增收25万余元。“我们还引入了中药材山豆根种植,规划种植1000余亩,目前正在平整土地,村民们以土地入股,未来分红又能增加一笔收入。”谈起今后的规划,潘秋吉充满干劲。

记者 王兴梅

重庆黔江

空中走廊富丛山

重庆市黔江区丛山村村民卢建在新建的生态土鸡养殖场内放飞“梦想”。 黔江机场公司 供图

“爸爸,我坐大飞机来重庆啦,飞机飞得好高好快哟!”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来自黔江区舟白街道丛山村的罗念刚下飞机就兴奋地给在广东广州务工的爸爸打电话,激动地分享他首次乘坐飞机的见闻。

罗念参加的是黔江机场公司联合华夏航空公司针对丛山村留守儿童开展的“心向自由、为爱飞行”扶智公益研学游活动。此类活动,黔江机场公司每年都会举办,组织5至12岁的留守儿童免费乘坐飞机前往重庆市区,游览主题教育馆和科技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丛山村村如其名,深藏于山岭之中,曾是武陵山区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在黔江机场公司的帮扶下,丛山村的发展“瓶颈”被打通,硬化路、自来水通到百姓家门口,电力设施完成升级改造,4G网络基站建起来,实现了光纤入户。“现在村路宽阔,水、电、网络齐全,乡亲们不用再去外地务工,留在家乡搞产业也能挣钱。”村民邹长远说,大家过上了梦寐以求的生活。

村民卢建是一名养殖户,一直希望通过养殖生态土鸡发家致富,但过去受交通、资金、销路等限制,产业规模无法扩大,年养殖土鸡数量仅200余只。黔江机场公司驻村队员了解其情况后,积极发动公司各部门同事,通过“消费扶贫”方式帮助卢建破解销路难题,并用“订单+预付款”的形式解决前期资金困难。如今,卢建的土鸡大量销往重庆市区、四川成都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2020年,卢建新建了占地约15亩的生态养殖场。他说:“万万没想到养殖规模扩大得这么快,未来我计划打造自己的土鸡品牌,继续拓展市场。”目前,丛山村已建立起了生态土鸡、高山蔬菜、灯笼椒、烤烟等种植养殖基地,有效促进村民增收。

利用现有航线网络和经江北机场中转等便利条件,黔江机场公司深推“航空货运扶贫助农”,累计将1000余吨优质农产品运出大山,覆盖所有黔江机场航线直达的城市。一条条“空中走廊”架起了丛山村的致富桥梁,也让城市居民感受到了舌尖上的“黔江生态”。

于海洋 李坤兵

数说交通

2012—2020年

贫困地区新改建农村公路超123万公里

约7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

超5万个建制村新通了客车

“十三五”期

支持贫困地区改建约

1.7万公里高速公路

5.3万公里普通国道

3100余公里内河航道

92%的贫困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

支持贫困地区建设

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60万公里

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8万座

实现了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政

实施窄路加宽17.2万公里

建设乡村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4.6万公里。

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就业岗位70.8万个。

全国累计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47万公里。

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38万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84.3%。

共解决了246个乡镇、3.3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难题,新增1121个乡镇、3.35万个建制村通客车。

截至2021年2月,全国设置农村公路公益性岗位28.9万个,平均年收入0.9万元,吸收脱贫户23.1万人。

编辑:翟慧

审核: